耕史记/家系列

耕史记/家系列
作者: 李异兰
出版社: 山西人民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18.20
折扣购买: 耕史记/家系列
ISBN: 9787203089087

作者简介

李异兰(李異蘭),本名李新娥。一九五七年三月出生于山西太原向阳店军营,祖籍湖南宁乡。一九六三年跟随其母回到祖籍宁乡,生活十七年,后于一九八○年回到太原定居,并参加工作。现已退休于山西省应用技术学校。 李異蘭,本名李新娥。一九五七年三月出生于山西太原向阳店军营,祖籍湖南宁乡。一九六三年跟随其母回到祖籍宁乡,生活十七年,后于一九八○年回到太原定居,并参加工作。现已退休于山西省应用技术学校。

内容简介

第一章 甲子雨:春甲子雨地赤千时 秋甲子雨乐生两耳 夏甲子雨撑船入市 冬甲子雨牛羊冻死(天象气 候农诀) 我出生在湘中宁乡偏西南与湘乡、湘潭搭界处“ 茶林寨”下的“茶塘冲”。“茶林寨”以漫山遍野的 优质茶籽树、茶叶树(小茶籽)为名,盛产茶籽油(清 油)。 “茶林寨”主峰坐西朝东,南峰称“茶籽坳”, 北峰称“茶籽岭”。寨、岭、坳脚下躺着历代祖辈们 辛勤劳作开辟修建起来的三片水稻梯田十五亩。三片 梯田之间以三条“坝港子”(溪水渠)相连接,每片梯 田顶端均修筑了一座“山塘”,三条“坝港子”随着 梯田的逐渐汇集成一条。站在山上俯视:“山塘”衬 托着弯曲而蜿蜒的田塍、港流,构成了一幅无比壮观 的天然图画。这就是“茶塘冲”。 南坳、北岭向东延伸形成山涧峡谷口,为“茶塘 冲”人道口。 峡谷之间沉睡着前人相继修筑起来的两座池塘, 靠里面的池塘称“上茶塘”,人口处的这座池塘叫“ 下茶塘”。“下茶塘”的容水量是“上茶塘”的四到 五倍,两座池塘的容水量能供给冲外“坳嘴弯”五十 亩川田的用水。两座池塘之间修筑着三亩多的梯田, 这里的梯田丘与丘之间有两米多高的田塍田坳衔接, 祖辈们用石头和膏泥垒起的田塍田坳就像一堵墙,非 常结实而牢固,经历了多少年的风雨洗刷、大水冲击 、山洪瀑发等等,却依然美丽无瑕地“微笑”在山涧 。 我家在下茶塘的下面还有几亩川田,是我们家里 的优质水稻田。冲里冲外共有三十亩水稻田,年年保 证这“茶塘冲”人的生活温饱…… “茶塘冲”里住着七户人家:南坳脚下分东西对 门住两户,中间梯田、池塘相隔;寨上山与山之间的 山窝子里面住一户,此处称为“神居”;主寨脚下山 正中凸出的“山粑粑”(小山)处住一户人家,此地是 块“宝地”叫“蚌壳掀缝”;北岭山坡上住一户人家 ,以种红薯、小麦为生计;北岭脚下有一处宽敞的茅 草坪,这里居住一户人家,坐北朝南,与主寨间的“ 长石板坡”相望。“长石板坡”的下面有一个很大的 水坑,雨大时山水从石板坡上直流而下,长年冲击形 成了山溪上游尽头的一个大坑。这个坑大概有一丈多 深,雨水大,坑便深了,滚落一些石头进去,坑又浅 了。山溪的水直接流进“坝港子”里。“坝港子”弯 弯曲曲地通到了“坳嘴弯”川田外的水库里,一路上 给两边的水稻田供水。 这六户人家大都是茅草房,茅草房冬暖夏凉。他 们都各自以靠山吃山的方式维持生活,没有水稻田, 但是每户都有几片山茶林。他们把山间平坦的地方开 垦出来,用作种植。刨薅山里肥沃的黑土及草皮子, 在自家院子的地坪里或种植地的地里挖几个见方的大 土坑,用石头和膏泥砌好四边的直壁,做成“沤凼坑 ”,把草皮、沃土、牲畜粪便放进“沤凼坑”里,担 水淹盖住草皮土等。平时自家的生活废水都往里面倒 ,并且经常翻动使草皮土腐熟得快些,做成“沤凼粪 ”。这样的“沤凼粪”是山里人最好的种植肥料。他 们用“沤凼粪”、牲畜粪和人的粪便来种菜、种红薯 、种麦子(小麦)、种棉花、种麻;他们还养蚕、养蜂 、养鸡、养猪、养兔等;用茶籽油(清油)、桐籽油( 桐油)、木材、竹子、木炭等换米、盐、钱及日用品 等维持生计。靠山吃饭也等于靠天吃饭,户户都过得 非常简朴和节俭。 我家是在北岭山脚凸出来的小山边处,住着祖辈 逐步建成的u字形的青瓦房,祖孙四代人一起生活。 有正房、厢房、灶房、碾子房(碾磨房)、仓库房(储 粮)、农具杂房、饲养牲畜房;另外,正房两侧各有 一口“天井”,称“天井房”。共有十七间青瓦房( 含两间“天井房”),两间茅草房。 东侧“天井房”供“堂客”们(女人们)做鞋、绣 花、纺线、织布用,牵织布“经线”一般是在院子里 牵,牵好卷起来再架到织布机上,自纺自织;“天井 ”里面放着一口大水缸,五六天换一次水,水缸里的 水长年都是满满的,一般用于洒水、扫地、养花和给 后院里的那一片麻土浇水,也是失火时的备用水。东 侧“天井房”与“碾子房”相连。 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