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上海人民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55.20
折扣购买: 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
ISBN: 9787208126213
张维迎,1959年生于陕西省吴堡县。1982年获西北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1984年获硕士学位,同年进入国家体改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直接参与了对中国经济改革政策的研究;1990年9月入牛津大学读书;1992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4年获博士学位;1994年8月回国到北京大学任教。 现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金光经济学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市场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企业家论坛首席经济学家。曾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1999-2006)和院长(2006-2010)。主要著作包括:《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1995),《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1996),《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1999),《产权、政府与信誉》(2001),《信息、信任与法律》(2003),《大学的逻辑》(2004),《论企业家》(2004再版),《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2005),《竞争力与企业成长》(2006),《价格、市场与企业家》(2006),《中国改革30年》(2008),《市场的逻辑》(2010),《什么改变中国》(2012),《通往市场之路》(2012),《博弈与社会》(2013),《改革新启蒙》(2014),等。另有数十篇中英文学术论文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2000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2002年,获得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2008年,选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评选的“改革30年,经济30人”;2011年,因对双轨制价格改革的开创性研究荣获第四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2013年,获得网易财经“年度最有影响力经济学家奖”。
本书的书名《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读起来有一些拗口,但它准确地表达了本书的主题。 新古典经济学中讲的企业理论,实际上是生产决策理论,即一个生产单位(“厂商”)如何选择投入要素的组合和产出,以最大化利润。它强调的是要素价格、生产技术和需求函数如何决定最优的生产选择。这一理论对理解市场均衡和资源配置的效率是有意义的,但掩盖了企业内部复杂的组织关系和激励问题,所以又被称为“黑箱理论”(black box theory)。最早对新古典企业理论发起批判的是罗纳德· 科斯,他在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一文中认为,新古典企业理论甚至没有办法解释企业为什么存在,因为它假定交易成本是零,而在没有交易成本的情况下,所有的生产都可以通过个人之间的市场交易完成,根本无须借助于企业这样一种以“权威”为特征的组织形式。由科斯开创、威廉姆森等人发展的现代企业理论被称为“契约理论”,这一理论把交易成本放在中心地位,认为企业是市场交易的替代方式。 企业的契约理论解释了企业的存在以及企业内部所有权和激励的重要性,加深了人们对企业作为一种制度的理解。契约理论的最大缺陷是没有对企业家在企业形成中的作用予以足够的重视,契约理论中的企业仍然是没有企业家的企业。由于这个原因,契约理论虽然能够解释企业为什么存在以及企业所有权为什么重要这样的问题,但不能解释为什么企业决策者应该拥有剩余索取权以及应该由谁来选择决策者的问题。简单地说,契约理论关注的是激励问题,而不是经营者的选择问题。但在我看来,经营者的选择比激励机制更为重要。一个没有企业家的企业不是真正的企业。 在本书中,我把企业家放在中心地位。我试图建立一个以企业家为中心、契约关系为本质的企业理论,故称之为“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我认为,在市场经济中,制定经营决策(生产什么、如何生产)是最重要的功能,所谓的“企业家”就是最善于制定决策的人,而人口中具有高超的决策能力的企业家并不多,企业的价值就是让企业家制定决策,而为了激励企业家制定正确的决策,企业家必须承担决策的风险,也就是拿剩余收入而不是合同收入。进一步,由于有关企业家能力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如何保证企业决策者是真正具有企业家素质的人就成为企业制度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所观察到的资本主义企业制度就是自由市场为解决这个问题而做出的制度安排,它不是法律的选择,而是竞争演化的结果。简单地说,“资本雇佣劳动”是一种能够保证只有合格的人才会被选做企业家(/经营者)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