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漓江
原售价: 50.00
折扣价: 32.50
折扣购买: 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教育文集)
ISBN: 9787540791520
魏书生,1950年生,1978年起在中学任教,特级教师。先后担任辽宁省盘锦市实验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市教委副主任,市教委主任、党组书记;兼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中学学习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全国中语会副理事长等43项社会职务。他始终坚守教学第一线,坚持上语文课,兼做班主任工作,保持平常心,是教书育人的模范。 魏书生在全国各地做报告2000多场,上公开课1000多次,发表文章100多篇,主编、撰写20多本教育专著。 由于成绩卓著,魏书生先后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班主任”等殊荣,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第十四次、第十五次、第十六次、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被授予纪念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时代人物”称号。
第一章 做什么样的班主任 我认为一个人首先要适应环境,享受美好人生。生活不能没有理想,但人类不能以理想主义的目光苛求生活。当代人应该为生活在这千载难逢的太平盛世而满足。少埋怨环境,多改变自我。人应学会自我更新,今天的我应该比昨天的我有新的认识、新的发现、新的能力。只要不断更新,世界在我眼里就总是新的。 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 1978年2月20日,我经过6年的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教书的夙愿。 面对的环境并不尽如人意。两栋平房之间一个低洼的大操场,四周连围墙都没有,这便是盘山县第三中学。 平房内部还没有顶棚。这样,一位教师讲课的声音便会穿过顶部的人字架,到达第二、第三乃至第四个教室,大家就这样互相干扰着上课。那时房顶还没有扣瓦,上课时抬头,透过木板缝可以看到蓝天白云。冬天下雪,有的雪花碰巧可以直接飘到室内来。除了教室,没有一个实验室。 刚到校,领导便分配我做班主任并教两个班的语文课。学生呢?也不尽如人意,初二(6)班还不错,初二(8)班可就难了。56位同学全是男生,是从各个班选出来的学习“后进生”。他们爱玩,怕上课,有几位同学填学生登记表,连父母的名字都写不对。问他,他却埋怨:“都怪我爸的名字太难写!” 面对这样的环境,我埋怨过,灰心过,也等待过,想等待环境好了,自己再好好教,自己再搞改革。 埋怨、灰心、等待的结果,是学生越来越难教,自己的脾气也变得更糟糕。一事当前,不是千方百计想办法战胜困难,而是先指责埋怨一番。用黄金般宝贵的光阴,换来一大堆无用的指责埋怨,这真是人生最悲哀的事情。 想等办学条件标准化了再改革;想等教师地位提高了,自己再安心教学;想等社会上的厌学之风改变了之后,自己再认真教书;想等所有的人都努力工作之后,自己再努力。这样坐等空想的结果,不仅自己没有改变的希望,还可能因为自身的弱点使外界条件更不如意。 我体会到,比较有效、比较实际的做法,是先从改变自己做起。用七分力量去埋怨、指责环境,可能也不见一丝一毫的效果,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助长别人的愚昧和自己的野蛮。但只要省下七分力气中的一分,用来改变自己,就能使自己发生变化。 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天气太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难教育,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少。 人不能要求环境适应自己,只能让自己适应环境。只有先适应环境,才能改变环境。 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我面对现实,千方百计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不长时间,我任班主任的班级,班风有了明显的变化,那个全是男同学组成的班级的学生和我成了朋友,他们也帮着我搞教学改革,帮我设计公开课,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出人意料地高。 教书不到半年,组织上便要我做教导处副主任,推辞不掉,我只好改变自己教书当班主任的方法,研究边负责1500多名学生的思想教育、边兼班主任教语文课的方法。1986年3月14日,市委组织部任命我做学校的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学校被特殊批准为辽宁省重点中学,并更名为盘锦市实验中学。这几年,在国家教委及省、市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学校办学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新建了教学楼、实验楼和办公美育楼三座楼房;不仅有了标准的理、化、生实验室,还有了体、音、美专用教室,设备先进的电子计算机操作室、语音实验室;有了四通打字机、摄像机、复印机等设备。校园内还建了假山、喷泉、植物园……昔日简陋的办学条件已成为历史的回忆。昔日不尽如人意的条件没有了,新的不尽如人意的事情又出现了:新上了许多设备,这些设备的保管、维修不精心;一些专用教室使用率不高;房子多,设备多,水费、电费、维修费也跟着成倍增长…… 可见,人总要面对一个不尽如人意的环境,总要从改变自己做起,才能适应环境,进而使环境朝着如人意的方向改变一丝,改变一毫。 多互助,少互斗 1984年11月,我在桂林“漓江之秋语文教学周”上做完大会报告后,赶到杭州,讲了一天怎样当班主任,紧接着,又应上海《语文学习》之邀,在上海向千余位教师汇报自己教语文的观念与方法。当时上海市教育局杭韦局长从头到尾听完了我的报告。 第二天,我又应邀到上海师大,在大会上谈当教师的体会。散会以后,一些学生围住我说:“魏老师,听您一谈,当教师真是又轻松又愉快,我们也盼望快毕业当教师、当班主任,请您给我们写一句最重要的话,来表述怎样才能当好班主任。” 我想了一会儿,便写了这样一句话:“坚信每位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你的助手,你也是每位学生的助手。”我到过祖国各地许多师范院校做报告,从祖国北疆的齐齐哈尔师院、东北师大,到南方的广东教育学院、深圳师专;从西部的新疆大学、陕西师大,到北京师大、首都师大……散会以后,都有很多学生围着我,让我写当教师、当班主任应该记住的最重要的一句话,于是我便把上面这句话,一次又一次地写在大学生们的日记本上。 这是我教书当班主任以来感受最深的一点体会。 这是我教书当班主任的一条最根本的原则。 我坚持这条原则时,工作就顺利,就成功。 我忘记或不自觉地违背这条原则时,工作就受挫折,就失败。 1991年,有人问我:“魏老师,您又当书记,又当校长,还当两个班的班主任,教两个班语文课,除此之外还有29个社会兼职,每年要外出开4个多月的会,在校还要不断接待全国各地的客人,还要处理四面八方寄来的信件,还要写书,写稿件。您靠什么带班教课呢?” 说心里话,如果没有学生的帮助,我早就不能带班教课了。 1987年10月,我去香港考察,未及返校便去参加党的十三大。当时我正任两个毕业班135名学生的班主任,并教这两个班的语文课。我外出期间,学生轮流管理班级,语文课全凭学生自学。20多天后我开会归来,请同学们表决,是否可以占用一节自习,补一补语文课,两班同学全都强烈反对。为什么?他们感觉老师不在家时,自己进入了老师助手的角色,能管理好自己,能学好语文。 1991年,毕业的两班学生人数比上届还多,达到146人。我跟大家谈心说:“老师依靠什么当班主任,依靠什么教语文?就依靠在座的各位助手。在座的146位同学都是我的助手,都是我的副班主任,都是我的语文助理教师。大家都成了老师的助手,那么我直接支付给同学们的时间即使再少些,我们的班级也能管理得井井有条。反过来,同学们倘不是老师的助手而是对手,那就坏了。我这个人很笨,不会和人家作对,不要说146位对手我对付不了,就是一位对手,我都对付不了,我害怕人与人之间对立。” 1.多互助。 其实,师与生之间真能建立起互助关系。 6年多来,我一直要求全校专任教师和兼课的校长主任们,都要和一位学习困难的“后进学生”交朋友,建立互助组。 我跟老师们讲:“咱们不要埋怨学生难教,教师埋怨学生难教,就像医生埋怨患者难治一样,医生埋怨患者得的病太重,就不给治了,那他的医术不会高。医生的医术是在治疗疑难杂症的过程中提高的。教师的教育水平也是在把难教的学生教好的过程中提高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后进学生”帮助了咱们,帮咱提高了教育水平。当然咱们也帮助学生提高了自我教育能力,所以咱们这个组织叫互助组。” 其实,细细想来,人世间好多事都是这种互助关系,帮助别人的同时,你已经得到了帮助。 要做到“坚信每位学生都是自己的助手,自己也是每位学生的助手”不容易。 班主任常常觉得那些班干部、好学生能帮自己做工作,而那些淘气的学生就不是助手甚至是工作的阻碍。这样思考问题,就真的容易把助手逼到对手的位置上。 教师必须坚信,学生不管多么难教育,他们毕竟是青少年,他们的内心深处一定是一个广阔的世界,而世界必然是假恶丑与真善美并存的世界。 十多年来,我在全国各地反复劝说青年班主任,一定要具备挑动学生自己斗自己的本领。当教师挑动学生内心深处真善美与假恶丑开始斗争抗争的时候,教师就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找到了自己的助手。凭着这些助手的力量,就能管住学生内心深处的假恶丑。 不管学生多气人、多淘气,当他站在你面前时,你都要坚信他内心深处总会潜藏着你的助手。你要穿透学生那使人生气的表情,看到他那广阔的内心。 教育学生的时候,力争不站在学生的对面,让学生怎样,不让学生怎样,而要力争站在学生心里,站在学生真善美那部分思想的角度,提出:我们需要怎样,我们怎样做能更好。这样,学生会感到你不是在训斥他,而是在帮助他,你真是他的助手。 一旦和学生建立了这种互助关系,就会进入左右逢源的教育境界。 2.少互斗。 1974年初,寒流滚滚,“文革”运动逐渐升级,又推出了一个新的运动,号称“批林批孔”运动。 当时我正在企业,眼见自己的工厂——盘锦地区电机厂被一个又一个政治运动冲击得千疮百孔,产品、设备、人员在盘锦都是数第一的厂由于忙着搞运动,弄得总摘不掉亏损的帽子。 那时我被确定为厂级领导的接班人,工厂的规章、制度、年计划、年度工作总结、五年规划都出自我之手。我对无休止的政治运动深深厌恶,兼之我对孔夫子有好感,便提出“对孔夫子应一分为二”“孔子毕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今天看来,这些话无可非议,但在当年却犯了大忌,我成了对抗运动的典型。从盘锦地委、地区工业局党委到工厂,成立的专门针对我的调查组、专案组的成员就有19人之多,实在是浪费了不少人力。 我写的日记、文章、稿件共60多万字都被局保卫科、政工科搜去,某个“党性高”的领导从中找出了“否定‘文化大革命’”“攻击革命造反派”“鼓吹唯生产力论”等各种各样的“反动言论”共108条,串联在一起,便大叫:“魏书生有一个完整的反动思想体系,绝不是一般的问题!” 于是我被停职反省,紧接着是大会小会批判。最多的时候,我一天要挨三回批判。那时的批判实际是不讲道理地扣帽子,有的人没文化但很“左”,用谩骂代替扣帽子,什么难听骂什么。记得有一次停电,厂里便点着蜡烛一直批我到深夜,批判者换着班去吃饭了,我一直在那饥寒交迫地坚持着。散会后,身心都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这时,我的小屋子的小气窗被推开,一位老干部悄悄递进一包东西。我接过来,她便走了。我打开一看,原来是几个还有热气的包子。 我挨批判后,下车间劳动。两年以后,“四人帮”就折腾完事了。他们一倒台,我的那些“反动言论”就都不成立了,于是我又当了干部。这时有人问我:“你能饶了他吗?”“谁呀?”“给你挑出108条反动言论的那个官呀!”“不饶怎么办?”“他批你,你现在也该批他,让他难受难受。”我说:“算了,这样批来批去哪一年算完?还耽误了干正事。”“那你怎么想?”“我衷心希望他能成为党的好干部。人家成了党的好干部了,对他的妻子儿女、父母亲朋,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都有好处,咱自己不是也多了一个知己吗?” 这样尽可能地少互斗,使我节省了不少时间。 如果有谁问我:“魏书生,这十多年来,你的工作负担越来越重,为什么你的精神却总显得很轻松?”真心诚意地说,那是因为我没有对手。这些年来,我没有和哪个人作过对,没有整过哪一个人,即使对于有很多缺点的人,我也是能救则救,救不了置之不理,但决不害他,决不逼着他犯更多的错误。 8年前,有人告诉我:“咱们学校的老师对你都挺好,了解你的为人。但有那么一位老师总嫉妒你。”我说:“应该嫉妒我呀,我才教了6年书,就被评为特级教师,确实使人嫉妒。” “嫉妒就嫉妒吧,他还给你造谣,编瞎话,他太对不起你了。” 我说:“要说对不起,是我对不起人家。” “你们以前认识?你做了什么对不起他的事?”“不,以前我们素不相识。”“那你有什么对不起他的?” 我说:“正因为素不相识,人家却肯舍出一部分脑细胞来给咱造谣。倘没有我,人家用这点脑细胞学习工作,干点什么不好,人家冒着降低人格的危险给咱造谣,容易吗?” 当年的批判,起到了帮我认识社会、开阔胸怀、磨炼意志的作用;今天的谣言,当然更能起到激励我前进、促进我努力的作用。人家帮助我进步却浪费了自己的脑细胞,还降低了自己的人格,难道不是我对不起人家吗? 后来我和这位老师见了面,我满怀歉意,很自然地和人家相处,以至他由过去的造谣说坏话,变成背后经常说我的好话了。 我想,在人世间,人与人尽可能不要斗起来,不要对立起来,这样对双方都有好处。我总想,对正常的人来说,我们日常接触到的,基本都属于好人,都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大家忍一忍、让一让,相互都会变得比昨天开阔,有缺点的人也会受到感动。如果非要对周围的人追究整治,不依不饶地无情斗争,那就容易把好人也逼成阶级敌人。“文革”中的教训难道还不够沉痛吗? 有的做出成绩的青年班主任,很难过地同我谈心:“我们也愿当班主任,愿搞改革。搞班级管理做出了成绩,起初很高兴得到了肯定,受到了褒奖,但紧接着嫉妒来了,闲话来了,谣言也来了。我们真忍受不了这东方式的嫉妒。魏老师您说,我们该怎么办?” 我真不知如何告诉他们该怎么办,我只好讲自己挨批判、遭嫉妒的经历。讲自己尽可能容难容之人,尽可能变对手为助手的观点。我想,在东方式的嫉妒最近几百年不可能根绝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够通过改变自己的观念,求得心理的平衡,以不耽误自己的工作。倘若真的跟低层次的人斗起来,那不仅会耽误自己前进的路程,更可悲的,会降低自己的人格。因为在通常情况下,跟低层次的人争辩,你需用低层次的观念、低层次的动作表情,以及低层次的语言,才显得相称。你愿意这样做吗? 独木桥上两人相遇,谁也不肯相让,不愿先退回来让对方过去,于是两人在桥中对立着、坚持着,都想当胜者,其实此时,他们已经都是失败者了。首先他们都已成了鼠目寸光、低层次的人;其次,他们都已失去了想要得到的东西——抢先过去的那段时间,并且不知已失去了几倍于那段抢先过去的时间。 节省互斗的时间,是人们应该懂得的生活艺术。 多学习,少批判 1979年,我开始搞班级管理自动化的试验,引导学生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引导班干部管理班级。我的好多事务性工作都由班干部去做了,同学们很高兴,班级凝聚力明显增强,纪律好起来了,学习成绩提高也较快。 我大部分时间忙于全校学生的思想教育、纪律管理,班级工作大部分由学生做,尽管效果好,个别专家却来指责:“这符合凯洛夫的‘三中心’吗?这么搞还要老师干什么?” 人家批我,也触发了我那根批判的神经,于是我也批判人家。我说:“凯洛夫是苏联人,没有教育实践经验,写完《教育学》之后才当了一年中学校长,为什么他写的书,过了这么多年,我们中国人还非要奉若神明呢?” 为了使我的批判有理有据,我确实用了不少时间,浪费了不少精力。待到自己批判累了,还耽误了不少正事时,才猛然醒悟:自己“文革”中得的“批判病”又犯了。 “文化大革命”中,《人民日报》曾发表过《我们是旧世界的批判者》的社论。于是乎一些喜欢批判的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上蹿下跳,四面出击:天地君亲,江河山川,花鸟草虫,古往今来之人,国内国外之事,几乎无所不批。大字报铺天盖地,帽子棍子充斥各个角落,直批得是非颠倒,黑白混淆。 其中一些以批判家自居的人,实际是一群迫害狂、嫉妒狂。自己写不出像样的东西,便拼命批判别人的作品;自己不会搞什么像样的建设,便千方百计对别人建设好的东西进行批判。这倒很像非洲的一种树,永远长不成材,但毒性很大,也不许别人成材,在它周围数尺之内,寸草不能生存。 遗憾的是,不仅仅几个批判家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做人的意义,更有害的是一些本来善于做实事、善于学习的人也被“做批判家”的口号所毒害,沾染上了“凡事批三分”的毛病。 良知提醒我要治疗凡事好批判的病,因为这病的危害很多。 1.滋生吹毛求疵的坏习惯。 据说衡量批判家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就是看敢不敢批大家都认为真善美的东西,敢不敢批大学问家都认为正确合理的东西。倘从浅薄的角度去挑真理的毛病,当然也不是挑不到,只是这样挑的结果,只能养成一种从太阳中寻找黑点的病态心理。 2.变得孤独。 当以批判家的眼光看周围的人时,必然疏远了和周围同志的关系,塑造了一个封闭孤独的自我。个人如此,国家亦如此。“文革”中,我们又是批美帝,又是批苏修,又是批西欧老牌资本主义,于是产生了孤独感。 3.容易学坏。 每天寻找不好的东西进行批判,如果头脑没发昏,批的真是假恶丑的话,那就容易应验一句话:“久在河边站,哪能不湿鞋。”不能设想,满脑子装满了别人缺点错误的人,自己反倒有许多优点长处。 4.失去学习机会。 忙着去寻找别人的缺点,自然无暇顾及别人的长处,自然就失去了学习别人优点的机会。 5.浪费生命。 偶见严肃的批判家在建设中发现问题不得已而批之,但他们首先是建设者。纯粹的批判家,可能本来有才华,只因以批判为职业,除骂人批人外,没留下像样的东西。对别人的害处且不论,这样做岂不是白白浪费了自己的生命。 我对批判的弊端逐渐地加深着认识,便努力医治自己喜欢批判的毛病,不断叮嘱自己要以吸收的眼光面对人生、面对社会、面对宇宙。 还在中学读书时,我便想:任何真理都有一定的时空范畴,如果多走一小步就会成为谬误。那么反过来,是否存在它的逆定理:任何谬误在一个极特殊的时空范畴内会成为真理?我想证明这个逆定理的存在。 我在学习教育理论时,既学孔子、陶行知、凯洛夫这些为学术界肯定的教育家的著作,也看蔡元培、杜威等争议较大的人的一些观点。有道理的吸收,大的方面没道理的,想想它在哪一个特定的条件下可能有些道理。我提出教师要为学生服务的指导思想时,就曾从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观点中受到启发和鼓舞。 与人交往时,从吸收学习的角度出发,益处也很多。对周总理、雷锋、华罗庚,我们理所当然地要吸收学习他们的高尚品质与横溢的才华。对周围普通的同志,也应该想方设法学习他们的长处。即使对那些短处很多、错误很多、大家都瞧不起的人,我也叮嘱自己,少看他的短处,多看他的长处,这样于己于人都有利。我总想,别人有短处,我没看到,自己并不失去什么。别人有长处,自己没学来,就失去了充实自己的机会。再退一步讲,就是对林彪这些错误很多的人,也不要全盘否定。在历史上他们对我们的国家、民族都做出过不同程度的贡献,他们个人在认识上、能力上总还有一些值得肯定的方面,把他们坚决、果断、机智等长处吸收来,总比全盘否定更有利些。 用学习吸收的观点看待别人、看待学问、看待事物,会使人变得强大、乐观、胸怀开阔。我喜欢这样想:“不管你有多少缺点,不管别人对你的评价如何,反正我要学习你那些长处,要把它拿来变成我的。” 一位班主任有什么样的观念,常常影响到学生。倘班主任喜欢批判指责,一班学生纷纷效仿,大家互相批判指责起来,一个班级就会分崩离析。班级乱了,谈何管理,谈何学习。 我总引导学生多学习,少批判,大家互学长处,长处越来越多,大家关系越来越融洽,班级就好管理了。 多抢挑重担,少推卸责任 1991年7月17日,我自成都飞抵西藏贡嘎机场。 踏上高原,感觉置身画中,阳光明丽,草翠山青。高原上的山石草木都比平原上的看起来更清晰、明亮,大概是空气稀薄,且又很少有污染的缘故。 刚到,人们都劝我多休息,说是报上登了:“赵本山到西藏演小品要吸氧气,冯巩来说相声,刚下飞机便进了医院。”拉萨市孔繁森副市长对我说:“休息几天再讲吧!这里的空气只及平原的60%多,中央有位领导来视察,一下飞机便进了医院。你讲课时间长,体力消耗大,一定要多休息几天,体力恢复了再讲。” 我说,还有别的会等着,只能休一天,明天就开始讲吧! “那怎么行,累坏了怎么办?”“累坏了我就不讲了,就休息嘛!” 第二天,在拉萨市政府礼堂,我开始讲课。讲了20分钟还行,30分钟还可以,一小时感觉良好,中间没休息,一直讲到中午。上午感觉挺好,下午又讲了半天。这一天我讲了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第三天,我讲了一天,讲的是怎样管理班级,怎样做一位好班主任。 第四天,我先给西藏的学生们讲了两节语文课,接着又谈怎样教语文。 第五天,我讲怎样当校长、书记,怎样管理学校,一直站着讲,讲到1点过10分。我说:“各位老师,我明天早上5点钟就要奔飞机场离开西藏。这是我第一次来拉萨,拉萨市容还没看,请允许我到此结束,剩下半天时间游览,行吗?”全场老师都笑了。但大家还不放过我,要照完相再走。于是各个单位轮流合影,到2点15分,我才走下舞台。 下午,参观了大昭寺、小昭寺和市郊的古寺。 晚间回到日光宾馆,一看房间里坐满了人,等着我座谈。谈到半夜12点5分,送走了副市长、教体委主任、教体委副主任等领导和教师。 第二天早晨5点钟,副市长、教体委主任等领导又起来给我送行。孔副市长说:“在拉萨这样的高原地方,连讲3天半课,这么繁重的劳动,西藏当地人也讲不了,你能承受得了,有什么秘诀吗?” 我想了想,回答说:“要说有秘诀,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平时多抢挑重担,少推卸责任;多干活,少闲着。这样,体力就好,适应能力就强。” 我从在农村学校当班主任至今,共当了17年班主任。17年来,我从没请过一天病假,也没花过党和人民一分钱药费。有人问我不得病的原因是什么,我觉得原因也在于平时多干活,少闲着。 在老区开会,去宾馆、剧场,有四五里路,我都是步行。有人看见了,问:“魏老师,怎么不骑自行车呀?”“我在锻炼,在占便宜。” 到新区开会,往返20公里,倘时间允许,即使是数九寒冬,我也爱骑自行车去。有的领导遇到了,问:“魏老师,怎么不坐车呀?”我们学校有3台东风大卡车,有面包车,还有伏尔加轿车(去年市领导又把我的伏尔加换成了一台桑塔纳)。见我有车不坐,有人便说:“典型难当呀!魏书生得注意自己的形象,给国家省汽油。”在全市干部大会上做报告时,我讲了自己的观点:“在骑自行车开会这个问题上,我真的一点都没想党和国家的利益。那我为什么骑车不坐车呢?实在是出于自私自利的目的,想占一点小便宜——白捡一次锻炼的机会。20公里路,一边骑,一边锻炼,还增强了体质。” 人就是这样,有动的机会,有锻炼的机会,不能白白丢掉,要紧紧抓住。生命在于运动,多锻炼才有较强的体质 工作也是如此。我多次和青年教师谈心:“每月给你200元工资不变,面前放着两副工作担子,一副100斤,一副200斤,挑哪一副占便宜?”有的青年教师说:“当然挑100斤占便宜。”我问:“为什么?”答案是省了力气。我觉得不少青年人能力差,工作平平,原因恰在这个观念上,工作挑轻的,力气是省了,增长能力的机会也放过了。 人的能力强是工作多逼出来的,铁肩膀是担子重压出来的。有的青年人推卸掉领导让他担任的班主任的担子,自以为是占了便宜,实质是把机会、把能力推出去了,把自己变得无能力。另一部分青年人抢挑重担,抢着当班主任,抢着当比较乱的班级的班主任,他便抢到了一个增长能力、锻炼自己、显示自己才干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他开头的表现不会很出色,但随着实践机会的增加和学习的深入,他定能成长为成熟的班主任,一定会具备驾轻就熟管理班级的能力。而推卸了班主任重担,推卸了乱班班主任重担的人,一定不会有当好班主任的能力,一定不会有当好乱班班主任的能力。 同样,一年又一年上班工作,倘若一个人工作量不足,有充分的剩余时间没法消磨,便只好用闲思,或用忧伤,或用牢骚,或用闲话,或用百无聊赖的心绪,或用自责懊恼的感情,或用玩扑克、打麻将来消耗掉剩余的时间,一年又一年重复着自己低水平的工作。 抢工作干的人呢?如同没有时间叹息的蜜蜂,忙于工作,忙于学习,忙于提高,忙于自我更新。几年过后,便是一个能力强的班主任了。 我们的社会正朝着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少劳不少得、多劳不多得、无能的人不少得、能力强的人不多得的可悲现实正在改变。如今,社会已进入尊重教育,尊重教师的时期,同时也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应该储备能力,增强能力,而增强能力的有效途径便是:多抢挑重担,少推卸责任。即使不是为了明天,仅仅为了使我们今天活得有价值,活得少一点懊悔,多一分自豪,我们也该多抢挑重担,少推卸责任。 《班主任工作漫谈》是魏书生老师的经典著作,畅销30年。 2021年最新版,全面版式调整,增加20多幅珍贵照片。 高效实用的班主任工作指南,教师培训、进修、自身素质提高的首选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