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中的生活新知

古物中的生活新知
作者: 郭伯南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原售价: 69.80
折扣价: 44.70
折扣购买: 古物中的生活新知
ISBN: 9787523102787

作者简介

1933年生,河北省任丘市人。1961年毕业于河北北京师范学院(今河北师范大学)文学系,主攻中国文化史。 主要著作有《新编中国史话》《中华文明史(彩图版)》《上下一万年》《华夏风物探源》《中华文明概览》《文物纵横谈》等。其中,台北书林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五千年史话》深受台湾地区读者喜爱,印刷12次。 外文版主要著作有《文明的步伐——中外文明发展简明进程》(中、英)、《中国书法入门》(英、法、德)、《中国文化之根》(日)、《中国文化史入门》(日)等。

内容简介

胭?? 脂 胭脂,自古以来在东方就是女性美的一种象征。今日,这种有功于人类生活美的化妆品,几乎家家必备。然而,欲话其源,却又感到有些陌生了。人或曰小说《红楼梦》中的“宝玉就喜欢偷吃女孩儿的胭脂”;或言唐诗有句“三千宫女胭脂面”;或言“南京玄武湖畔有井名胭脂井,是六朝古迹。”等等。似知非知,起源问题仍是个文化之谜。 ? ? 古人有哪些胭脂妆? 当代化妆品以成“系列”最流行。古时则概曰之“脂泽粉黛”,简称“脂粉”。脂,主要是指胭脂,用以点唇饰颊;泽,又称香泽,用以润发;粉,为铅粉制品,用以傅面;黛,即青黑色颜料,用以画眉。请看,也是成“系列”的。在这一“系列”中,以胭脂为首,品类最多,诸如胭脂饼、胭脂粉、胭脂膏、胭脂纸、胭脂绵等。具体又有各种名目。诸如石榴娇、大红春、小红春、淡心红、万金红、圣檀心、露珠儿、洛儿殷、小朱龙、媚花奴等。这么多品类,浓淡有差,各有其用。有的用之于化妆,有的用之于绘画,有的用作食品着色剂,还有的用以染纸制笺。著名的薛涛笺,为深红小笺,“盖以胭脂色”故也。 ?胭脂的主要用途还是化妆。胭脂妆法,约略有五:一曰霞妆,即涂红脸蛋;二曰星靥(yè),即在酒窝处点红点;三曰花钿,即在额前贴或描上花饰;四曰点唇,即涂红嘴唇;五曰斜红,即在面颊两侧,各抹一月牙形红线,或画为菱纹,或涂作柔美的花纹。这几种妆法都用胭脂,却各有来历。南宋戗金仕女图莲瓣形朱漆奁,古代女子盛放脂粉的梳妆盒 ? 霞妆,也叫晓霞妆。相传始于曹魏宫女夜来。元人所著《琅嬛记》载:“夜来初入宫,一夕,文帝在灯下吟咏,障以七尺水晶屏风。夜来行而未见,触屏伤面,伤处若晓霞将散。自是,宫人以胭脂仿画,名曰晓霞妆。”晓霞,当为艳红。后至五代,用色尚淡,又名“桃花妆”。 星靥,也称妆靥。相传始于东吴孙和之邓夫人。晋王嘉《拾遗记》载:孙权之子孙和宠爱邓夫人,常置之膝上,一夜,和于月下醉舞水晶如意,误伤夫人颊,血流污袴。医言得白獭髓,杂以玉屑、琥珀合膏,痕可灭。和以百金购白獭髓,及合膏,因用琥珀太多,伤合而痕迹不灭,有赤点如朱。逼而视之,更益其妍。后宫人竞效,以脂点颊,遂成风俗。唐代妆靥之风流行。有诗句曰“杏小双圆靥”,指明当时之星靥,其形为圆,其大若小杏,其数为双,其色为杏红。 花钿,也叫花子。最简单的花钿就是一个小圆点,但创意无穷的古代女子会用各种你意想不到的材料,如纸、金箔片、鱼腮骨、茶油花饼等材料剪成各种花鸟虫鱼的形状,其中以梅花最为普遍,用一种哈口气即发粘的胶水(相传由鱼鳔制成)粘贴在额前眉间。相传,在南北朝时,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有一日在午睡时,一片梅花落在她的额头正中,变成了一抹亮丽的点缀。后来怎么都洗不掉,渐渐成为了她面容的一部分。寿阳公主本就生得十分貌美,在那梅花的点缀下,更加是美得不可方物了,宫女们于是纷纷效仿,用朱笔在额中绘上梅花,或者用纸剪贴梅花贴在额头,成了最初的梅花妆。五代诗人牛峤就描写过这个典故:“晓啼珠露浑无力,绣簇罗襦不著行。若缀寿阳公主额,六宫争肯学梅妆。” 《贵妃晓妆》(局部) 【明】仇英 绘 了唐朝杨贵妃清晨梳妆打扮的情景 ?点唇,因所涂胭脂浓淡不同,又有点绛唇、点樱桃、点檀唇等名目。绛是紫红色,樱桃是鲜红色,檀即浅红色。 点绛唇,在古典文学中是词牌名,历代多有佳作。然而,其内容已与点唇无关。但若考此词牌名称之始,又与点唇有关呢!典出南朝梁诗人江淹的《美人春游诗》,其中有句曰:“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诗句形容春游美女,肌肤若白雪美玉,明亮的大眼睛与紫红色的香唇相映衬,格外妩媚动人。 ?点樱桃,约始于唐,也就是点唇不尚紫红,而尚鲜红。白居易有诗赞其女伎曰: “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小蛮为舞伎,故赞其腰肢绵软灵活有若迎风杨柳。樊素乃歌伎,故赞其口,小巧圆润,若樱桃之形,艳艳动人,若樱桃之色。或许从白居易作始,后世文学作品凡描写女子之美貌,总是说“樱桃小嘴”。元文学家萨都剌就有句曰“如花人,樱桃唇”。 ?点檀唇,唐宋时,妇女点唇流行用浅红色。敦煌曲《柳青娘》有词曰:“故着胭脂轻轻染,淡施檀色注歌唇。” ?宋秦少游《南歌子》也有句曰:“揉蓝衫子杏黄裙,独依玉栏,无语点檀唇。” ?词中所写女子,着浅蓝衫,杏黄裙,点唇也当以浅红为宜了。 ?谈及点唇,就不能不提及西安出土的一个点唇三彩俑。那女俑高髻、短衫绿裙,正依坐一个藤墩上,左手持镜照面,右手伸出食指点唇,神态安然,落落大方。这位唐代女子,似为一歌伎,其所用胭脂是紫红色的洛儿殷呢?还是浅红色的圣檀心呢?或许是鲜艳的樱桃红吧! 《都督夫人礼佛图》【盛唐】莫高窟130窟壁画 画中的人物再现了唐代女性的妆容服饰 ?依上述传说,晓霞、星靥、花钿,好像都是从三国以后才有的,其实不然。以朱饰面,先秦已有。楚文学家宋玉赞其东邻女子之美,则曰“著粉太白,施朱太赤。”显然,战国已有用红色颜料化妆的习尚,虽无“晓霞”之名,早有“晓霞”之实,其始不待夜来伤面。同样,星靥也不自东吴邓夫人始。东汉刘熙著《释名·释首饰》已然记载,天子诸侯妃妾甚多,依次进御。若有月经,或已进御,则以丹注面,灼然为识。女史见之,则不再书其名以进幸了。其名曰“旳”,今皆以“的”代之,且约定俗成了。秦始皇追寻长生,喜好求仙访道, 于是让宫中女子梳仙髻,贴“五色花子”,这花子,就是花钿。再说,点唇也不自南朝始。汉已有唇脂,且有以贩胭脂而成巨富者。先秦楚墓出土之木俑甚多,以朱点唇者已屡见不鲜。 斜红,南朝梁代已见记载。有诗句曰:“分妆开浅靥,绕脸傅斜红。”唐诗有句曰:“一抹浓红傍脸斜。”从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看,这种胭脂妆多施之于歌伎、舞女,以及木偶头像上,或许这是古代歌舞艺伎独有的化妆法。 顺便补充一下,“脂泽粉黛”一词,最早见诸《韩非子· 显学篇》,可见,2200多年以前就有“系列”化妆品了。 ?   古代的胭脂怎么制作? ?胭脂,是用什么原料,怎样制作的?古今中外有何异同?这当也是雅好胭脂者所关心的。 先让我们从慈禧的胭脂说起吧! 清末操纵皇权数十年的慈禧太后,也是一代风流女子,她对胭脂的关心似乎比关心国事为重。她用的胭脂,是亲自监制的。通常制胭脂,多用红蓝花(即红花)、紫茉莉(又名胭脂花),或用榴花、紫苏,或用苏木浸汁。慈禧不用这些,而用蓓蕾初放的玫瑰花瓣,每一瓣都要选色泽纯正、浓淡相宜的,令宫人趁清晨初放时戴着露珠儿采摘,集于石臼,舂制成浆,再以多层纱布过滤,制出纯净玫瑰花汁。然后,再将大小恰与胭脂缸口径相宜的、压制成月饼形的新丝絮浸入汁中,五六天后取出,置于通风的阴处晾干。就制成了胭脂绵。用时,浸以温水,轻擦掌心,再涂于两颊。这种胭脂,红色鲜嫩,芳香袭人,非一般市井胭脂可比。 古代如何制胭脂?目前仅知,安徽寿县东汉古墓所出之胭脂,是粉状的,或可称之为胭脂粉。晋人张华《博物志》记有“作燕支法”:“取蓝蘤(古“花”字)捣以水,洮去黄汁,作十饼如手掌,着湿草卧一宿 ,便阴干。欲用燕支,以水浸之,三四日,以水洮黄赤汁 ,尽得赤汁而止也。” 可见,当时制胭脂,用的是“蓝蘤”,即红蓝花,今名红花。制作时是不过滤的,也不用绵,更不用纸,是连同花瓣残渣团之为饼以备用。这与后来乡间用凤仙花捣为泥,堆于指盖上,以染指甲的方法颇类似。 中国古代胭脂,制法虽有所不同,但都采取富含红色素的植物作为原料,色鲜味芳。可以说这是东方胭脂的一大特色。这与西方胭脂是有所不同的。 胭脂在西方,历史也很古老。 ??在美洲,欧洲人还没有踏上这块新大陆之前,当地居民就已长期使用胭脂了。后来,胭脂才随同印第安人的黄金,以及玉米、西红柿、烟叶等,一起横渡大西洋。 ??美洲的胭脂,是用一种胭脂虫的躯体制成的。这种小虫的雌性体内含有多量的牙烂米酸,呈鲜红色。这种小虫,寄生于仙人掌上,一年可捕获两次。捕获时,小心地用刷子将其从仙人掌上刷入布袋中,加热杀死,烘干,粉碎,即成。据说制得一磅胭脂,大约要用7 万个胭脂虫。 ?非洲的古埃及,也有一种颜料,名“胭脂红”,也是用一种介壳虫躯体制成的。这种颜料,曾作为向征服者罗马军队进贡的贡品。 ?现代胭脂,无论东西,其着色剂几乎全部被苯胺染料所取代,名、实、功、质皆大同而小异了。   胭脂起源于匈奴? ?胭脂在中国,先秦已有,若深究其源,又有两说。 ?一为胭脂起源于匈奴说。 ?自来持此说者,都是根据《西河旧事》等书之记载。据说,匈奴在汉武帝时,失去祁连、燕支二山之后,曾凄凉地唱出一首悲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燕支,又作焉支,其山遍生燕支花,即红花。匈奴妇女,采其花,榨其汁,凝为脂,以为饰。因之,匈奴语称妻子曰:“阏氏”,也就是燕支,意思是他们的妻子可爱的就像红花。后来,燕支才写作燕脂、胭脂等。 ?二为胭脂始于商纣说。 ?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记载:胭脂,盖起自纣,以红蓝花汁凝为脂,为燕国所产,故曰燕脂。 ?这两种说法,根据现代考古的发现,都是难以成立的。 ?我们已经知道,中国颜料史的第一章,是18000年前的山顶洞人用赭石粉写下的,也是他们开创了涂朱之俗,相沿甚久,至今中国的紫城红墙还是颇有些神秘性的! ?我们也知道,中国髹漆史的第一章记载的是朱红漆。那是7000年前河姆渡人用氧化铁写下的。 ?在如此古老的年代,原始人已知用红色矿物颜料作为调色剂,难道先民却不知使用那最引人注目的植物花朵作为染料吗?在南美亚马逊原始森林里过着与世隔绝生活的印第安土著,其中波图鲁部的妇女即从一种特殊的植物中提取特殊的颜料,将全身涂成红色;亚诺马尼部族的女性则从水果中得到红色颜料,作为面部使用的化妆品。在中国,植物染料,何待至商纣之时方见,何只有匈奴妇女方识?应当说,植物性的染料最易发见,也当是最早被使用的。只不过年代久远,难以保存,今日已难考见罢了。 《孟蜀宫妓图》【明】唐寅 绘 在唐末五代时,出现了三白妆——将额头、鼻子、下巴涂成白色,并在耳朵下方涂白,与脸部的三白呼应,以增强面部的立体感,类似于今天提亮的作用,可见各个时代的妆容与当时的审美息息相关 难于考见,也并非不能考见。现已发现一件颇有说服力的出土物证,即辽西牛河梁神女庙遗址出土的泥塑神女头像,“面涂红彩”,“唇部涂朱”,“出土时颜色呈鲜红色”。 ?不难想象,倘若先民妇女自己尚不知涂红施朱,那么,也就不会去为女神塑像搽胭脂、抹口红吧!神女像上所施朱红是何种物质,是矿物质的,还是植物质的,目前尚未作出科学鉴定。但知神女像之颜色出土后迅速消失,现已不甚明显。依此判断,用植物性染料的可能性更大。无论结论如何,这神女头像已确然向世界宣告,东方女性涂口红、搽胭脂,至少已有5000多年历史。 风靡中国、日本的中国历史文化读本,彩色插图本全新演绎! 以细致入微的讲述打开你的脑洞,回望古人鲜活的生活与历史,探寻古今相通的喜怒哀乐; 看见古人的风雅、情趣、审美与创意,寻找我们的精神皈依。 ◎风靡中国、日本的中国历史文化读本,彩色插图本全新演绎。 ◎从古人日常生活的一事一物入手,将历史故事、人物典故、古典诗文、文博考古、文化常识、民俗知识融会贯通,以细致入微的讲述打开你的脑洞,回望古人鲜活的生活与历史,探寻古今相通的喜怒哀乐,看见古人的风雅、情趣、审美与创意。 ◎图文并茂,配以200余幅古代名家书画、器物、拓片等高清图,四色精美印刷,裸脊锁线精装,细腻可感地再现古人日常生活一事一物蕴含的美学与智慧。 ◎100个话题,满足你对古代历史文化的好奇与探究,让你获得美的熏染、心灵的滋养、智慧的启发,成为风华、优雅、自信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