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会讲

阳明心学会讲
作者: 编者:雪亭//悟启|责编:张永奇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6.24
折扣购买: 阳明心学会讲
ISBN: 9787559662910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讲 阳明心学三人谈(部分) 三、“四句教”的真精神 雪 亭:王阳明有“四句教”,是非常重要的。“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 去恶是格物。”这如果你想明心见性想修养自己,这四句一 定要记住。尤其是第一句,回答了人生和宇宙本体论的问题 ,和佛教是一样的。佛教的《楞严经》里有七处征心,征到 最后发现我们就没有心了。佛做了很多比喻,犹如芭蕉,剥 到最后就没有东西了。但是我们的真心体是无善无恶的。 禅宗经常把我们的心体比喻成一面镜子,把你的心体 擦得干干净净,外部世界自然而然在你的心里就呈现出来。 如果你的心带着一种邪念,或者被烦恼覆盖,你对外部世界 的反应一定是不客观的。 朱汉民:王阳明到了晚年的时候,为了概括他的思想 体系,就编了这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 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的两个重 要弟子王龙溪与钱德洪为此还展开了一场重大的学术论辩, 叫天泉证道。王龙溪与钱德洪对于“四句教”给了完全相反 的解读。 儒家孟子提出人性是善的,所以才有良知,宋明理学 也主张性善,所以王阳明讲良知。但是“四句教”主张人的 心体是无善无恶的,所以受到钱德洪的质疑,钱主张四有说 ,即“至善无恶者心,有善有恶者意,知善知恶者良知,为 善去恶者格物”。他是以儒家性善论为依据,认为“无善无 恶”是错的,应该是有善有恶心之体。 而王龙溪主张四无说,认为“心无善无恶,意无善无 恶,知无善无恶,物无善无恶”。两个弟子最后只得请王阳 明证道。王阳明的主张既不是四无,也不是四有,却又在某 一种方式下同时容纳了四无和四有。 他将人分为两类,一类是资质优秀的上根之人,可以 采用四无说,这一种人可以直接从本源上悟入,人心本体原 是明莹无滞的,一悟本体即是工夫,不需要另外作工夫。另 一类是普通资质的人,王阳明认为普通人还是应该讲四有, 因为普通人难免有习气毛病,本体真心受到遮蔽,因此需要 教导他们在意念上,去做为善去恶的工夫。 显然,“无善无恶心之体”的看法是受了佛学的影响 。事实上宋代儒学特别是阳明心学在发展过程吸收了禅学的 一些学说。王阳明发现,一个人执意去分别善恶,产生执念 ,不可能保持一个心灵的安静,会失去和乐的心态。所以他 主张心之体是无善无恶的。 由此我们会想到另外一个问题,如“孔颜乐处”。宋 代周敦颐有两个学生“二程”,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给他们讲 很多道理,只是让他们去学孔颜乐处。孔子和颜回为什么会 很快乐,尽管他经济状况很差,住得很差,吃得很差,事业 也不发达,不断碰到困难,但是每天还是很快乐,这种快乐 来自哪里? 雪 亭:我接着把孔颜之乐给大家做一个注释。什 么叫孔颜之乐,孔子在政治上并不得志,他一直到了60多 岁,没有办法展志,就回到故乡鲁国去著书立说。孔子在周 游列国的时候,困在了陈蔡之间,吃了上顿没下顿,但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