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现代
原售价: 27.00
折扣价: 17.30
折扣购买: 谈修养(修订增补版)
ISBN: 9787514354737
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盟石,安徽省桐城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和翻译家。曾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大学任教,并曾任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作协顾问等职。 朱光潜是中国美学界的权威,是中国系统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第一人,为中国美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蜚声中外。著有《谈修养》《谈美》《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译有《歌德谈话录》《文艺对话集》《拉奥孔》等。
近代社会心理学家讨论群的成因,大半着重群的 分子具有公同性。第一是种族语言的同一,其次则为 文化传统,如学术、宗教、政治及社会组织等,没有 重要的分歧。有了这些条件,一个群众就会有公同理 想、公同情感、公同意志,就容易变为公同行动,如 果在这上面再加上英明的领袖与严密的制度,群的基 础就很坚固了。拿公同性一个标准来说,我们中华民 族似乎没有什么欠缺可指。世界上没有另一个民族在 种族语言上比我们更较纯一些,也没有另一个民族比 我们有更悠久的一贯的文化传统。然而我们中华民族 至今还不能算是一个团结紧密而坚强的群,原因在哪 里呢?说起来很复杂。历史环境居一半,教育修养也 要居一半。 浅而易见的原因是地广民众。上文列举群的公同 性,有一点没有提及,就是公同意识。同属于一群的 人必须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属的群确实是一个群而不 是一班乌合之众;并且对于这个群有很明了的认识, 和它能发生极亲切的交感共鸣。群的精神贯注到他自 己的精神,他自己的精神也就表现群的精神。大我与 小我仿佛打成一片,群才坚固结实。所以群的质与量 几成反比。群愈大,愈难使它的分子对它有明确的意 识,群的力量也就越微;群愈小,愈易使它的分子对 它有明确的意识,群的力量也就越强。群的意识在欧 洲比较分明,就因为欧洲各国大半地窄民寡。近代欧 洲国家的雏形是希腊和罗马的“城邦”。城邦的疆域 常仅数十里,人口常常不出数千人,有公众集会,全 体国民可以出席,可以参预国家大政,他们常在一起 过公同的生活。在这种情形之下,群的意识自然容易 发达。我们中国从周秦以后,疆域就很广大,人口就 很众多。在全体国民一个大群之下,有依次递降的小 群。一般人民对于下层小群的意识也很清楚,只是对 于最大群的意识都很模糊。孟子谈他的社会理想说: “死徒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 病相扶持。”这是一个很理想的群,但也是一个很小 的群,它的存在条件是“死徒无出乡,乡田同井”。 一直到现在,我们的乡民还维持着这种原始的群,他 们为这种小群的意识所囿,不能放开眼界来认识大群 。我们在过去历史上全民族受过几次的威胁而不能用 全民族的力量来应付,但是在极大骚动之后,社会基 层还很稳定,原因也就在此。可幸者这种情形已在好 转中,交通日渐方便,地理的隔阂愈渐减少,而全民 族分子中间的接触也就愈渐多。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和这次的抗战都可以证明我们现在已开始有全民族的 意识和全民族的活动。在历史上我们还不曾有过同样 的事例。 在地广民众的情形之下,群的组织虽不容易,却 也并非绝对不可能。它所以不容易的原因在人民难于 聚集在一起作公同的活动,如果有一个公同理想把众 多而散处的人民摄引来朝一个目标走,他们仍可成为 很有力的群。这次签约反抗轴心侵略的二十六个国家 站在一条阵线上成为一个群,也就因为这个道理,从 这些事例,我们可以见出要使广大的民众团结成群, 首先要他们有公同理想,要尽量给他们参加公同活动 的机会。公同活动就是广义的政治活动。所以政治愈 公开,人民参加政治活动的机会愈多,群的意识愈易 发达,而处群的能力也愈加强。因为这个道理,民主 国家人民易成群,而专制国家人民则不易成群。我国 过去数千年政体一贯专制,国家的事都由在上者一手 包办,人民用不着操劳。在上者是治人者,主动者; 人民是治于人者,被动者。在承平时,人民坐享其成 ,“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在混乱时,人民有 时被迫而成群自卫,亦迹近反抗,为在上者所不容, 横加摧残压迫。在我国历史上,无群见盛世太平,有 群即为纷争攘乱。在这种情形之下,群的意识不发达 ,群的德操不健全,都是当然的事。 政体既为专制,而社会的基础又建筑于家庭制度 。谋国既无机缘,于是人民都集中精力去谋家。在伦 理信条上,我们的先哲固亦提倡先国后家,公尔忘私 ,于忠孝不能两全时必先忠而后孝;但在事实上,家 的观念却比国的观念浓厚。读书人的最高理想是做官 ,做官的最大目的不在为国家做事,而在扬名声,显 父母。一个人做了官,内亲和外戚都跟着飞黄腾达。 你细看中国过去的历史,国家政治常是宫廷政治,一 切纷争扰乱也就从皇亲国戚酿起。至于一般小百姓眼 睛里看不见国,自然就只注视着家,拼全力为一家谋 福利,家与家有时不免有利害冲突,要造成保卫家的 势力,于是同姓成为部落,兄弟尽可阋于墙,而外必 御其侮。部落主义是家庭主义的伸张,在中国社会里 ,小群的活动特别踊跃,而大群非常散漫,意见偶有 分歧,侵轧冲突便乘之而起,都是因为部落主义在作 祟。就表面看,同乡会、同学会、哥老会之类的组织 颇可证明中国人能群,但是就事实看,许多不必有的 隔阂和斗争,甚至于许多罪恶的行为,都起于这类小 组织。小组织的精神与大群实不相容,因为大群须化 除界限,而小组织多立界限;大群必扩然大公,而小 组织是结党营私。我们中国人难于成立大群,就误在 小组织的精神太强烈。 P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