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人民文学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18.60
折扣购买: 放大的时间(我们小时候)
ISBN: 9787020126903
王安忆,生于1954年,1969年初中毕业,1970年赴安徽插队,1972年考入江苏省徐州地区文工团,1978年调同上海,存《儿童时代》社任编辑。1980年参加中国作协第五期文学讲习所学习,同年年底学习结束回原单位。1987年进上海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2004年调入复旦大学任中文系教授至今。著有《小鲍庄》、《长恨歌》、《启蒙时代》、《天香》等。
我们的小学校里,有一个时期,兴起了刻纸的风 气。男生女生,到了课余时间,一律伏到课桌上,用 刀片刻着纸。刻纸,先是需要一个纸样,也就是一幅 完成的刻纸。先将纸样铺平,上面覆一张纸,也铺平 ,然后将铅笔放平,横着,轻轻地皴。一定要注意均 匀、细致,等到铅笔将整张纸皴满,那纸样的图案便 呈现出来。这一道工序很需要耐心,倘有一笔不到之 处,图案就缺损了,无法落刀。我们中间有特别擅长 覆样的同学,但一般都很傲慢,只替他们的好朋友代 劳。等纸样覆好,刻纸便正式开始。 刻纸通常用的纸,是一种有颜色的薄纸,原本用 于写告示。有红、蓝、黄几种,颜色比较暗。由于纸 质稀疏粗糙,正面的颜色会洇到背面来。这种纸比较 薄脆,容易破,可是好下刀。倘若是家境好的同学, 有时候他们会买蜡光纸。色泽鲜亮,纸面光滑,颜色 种类也多。蜡光纸不容易破,可是因纸质厚密,刻刀 更须下力,周转就不灵活了。又有一种白纸,薄而不 脆,张幅很大,很适合刻纸,大约是造纸厂或者印刷 厂的原料用纸,所以不是能够买到的。拥有这种纸的 同学很少,也很光荣,他们宝贝似的藏着,偶尔地, 馈赠给他们的知己几张。 刀呢?通常使用四分钱一片的铅笔刀,一分长两 分宽,背上嵌着铁皮做刀把。这种刀很锋利,两头都 是锐利的直角,可用于刻纸中的“挖”和“掏”,但 也容易割破手。有那么极少数的同学,拥有着真正的 刻刀,长把,把处细下来,往下渐渐阔开,刀刃再又 窄出去,形成一个斜角。但事实上,这是木刻刀,刀 刃比较厚,并不合适刻纸。最最合适的,却是剃刀的 刀片,但相当危险,因为它是两面刃,且又极薄,一 旦破裂,任何一面都可伤手。只有最精到的行家,才 可能使用它。 男女生,刻纸的趣味是不一样的。女生中间,流 行的多是花卉、动物、小人儿,张幅比较小,刀法又 比较简略。应当承认,当时,在我们小学校,女生在 刻纸方面,没有表现出特异的才能,但是,她们另辟 蹊径,由刻纸派生出另一种艺术。就是,将一幅刻纸 覆在白纸上,然后,挤一点水彩颜料进茶杯,稀释, 用牙刷蘸了颜色水,手指压过刷毛,颜料便喷洒在纸 上。将刻纸揭开,便是一幅“点彩画”。而我至今无 法明白,男生们是从什么地方觅来那些气象恢宏的图 样。那多是取自“三国”的战争场面,其中的人物, 他们统统能叫出名字。这些人物造型,接近香烟牌的 风格,面目呆板,而忠奸勇儒,显见其神。重要的是 人物的披挂,盔甲、兵器、令旗、战马、马上的鞍具 、坐骑,特别繁复冗重。线条密密地铺陈开来,极尽 华丽。这样一幅刻纸,需要几天,甚至数周,才能完 成。 在他们中间,有一个刻纸大王,他就是操纵那最 危险的刀具——剃刀片。他的刻纸,是作为纸样,在 男生之中流传。他的名声也流传着。这是一个少言寡 语的男生,甚至也不太顽皮。在刻纸风潮中,他埋首 于刀纸,成了领衔人物。 由于刻刀将课桌毁坏得十分严重,并且,有些同 学开始在课堂上刻纸,学校特此举行了一场讨论:“ 刻纸好还是不好?”讨论的结果是,应当适度地刻纸 。于是,刻纸的狂热渐渐平息,兴趣转移开去。那位 刻纸大王,也放下了刻刀。有一目,有人见他蹲在弄 底,用一支粉笔在平整的、切成大方格的水泥地面上 画图。从最里第一格画起,渐渐往外画去。题材依然 是“三国”,尺寸却要比刻纸大上数十倍。因为没有 纸样的规定,画得很自由,战马并驾齐驱,兵将挥剑 疾行,布局却保持了匀整平衡。他很快画满了所有的 格子,扔下粉笔头,拍拍手上的灰,转身进门去了。 P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