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戏剧学

世界戏剧学
作者: 余秋雨|责编:夏应鹏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80.00
折扣价: 52.80
折扣购买: 世界戏剧学
ISBN: 9787559646934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一、非“戏剧性”的叙事体 我们记得,从十九世纪后期开始欧美戏剧 界曾经重启对于戏剧本性的讨论,其中焦点之一 是如何解释“戏剧性”的问题。在戏剧学上,这 是种顺向延续,走的还是那条由亚里士多德开头 的经典老路。布莱希特改弦易辙,对“戏剧性” 本身提出了疑问。 布莱希特说:“这‘戏剧性的东西’,我 们的理解便是情节的高度集中,把各部分相互交 织在一起!‘戏剧性的东西’的特点是表达时的 某种激情,及展现各种力量彼此间的冲突。”布 莱希特还进一步说明,这一切都来自亚里士多德 ,这位古代哲人强调悲剧以怜悯和恐惧来净化感 情的作用,所以就要追求戏剧舞台与观众感情上 的一致。 但是,这种“戏剧性”的感情效果有两个 特点,一是要把观众的感情完全与剧中人的感情 相混同,二是混同成个性化的个人感情。 由此可引出两个弊端:正因为感情混同, 所以观众失去了对剧中人事的批判评价能力;正 因为是个人感情,所以就无法表现并非个人能决 定的伟大事件。 布莱希特说,人们追求角色和观众感情混 同,用的是单一不断、层层引动感情的剧情,以 及在这个基础上的性格描写。在表演上,则是通 过演员与角色的感情混同,去达到观众和角色的 感情混同。 因此,他决定先解除在剧情方面的装备, 靠故意把剧情松懈、脱节的办法来阻止舞台上下 的感情混同。于是便出现了这样一种戏剧结构: 可拆可分,可剪可裁,拼在一起有着明显接痕, 分割开来各具独立生命。 “戏剧性”原则本来最怕那缝隙很大的拼 接,而布莱希特却特别欣赏,认为正是在那里, 在一个事件已经结束、一个事件尚未开始的地方 ,观众可以做出自己的判断。这样一来,一个个 戏剧场面就好像一张张插图,那条直奔高潮的行 动线早已不知去向。 是什么线索把整个戏连起来的呢?靠叙述 式的线索。戏剧家不是再现剧情,而是像叙述故 事一般,带着明显的主观评价把客观的事件展示 出来。 如果说,打松结构只是消极地阻止感情混 同,那么,叙述式的态度则是主动地插进去理性 成分了。 布莱希特在《街景》一文中,曾用路人绘 声绘色地描述车祸的街头景象,来比喻叙述体戏 剧。这个叙述者用第三者的口气夹叙夹议地谈着 车祸,他并不要围听者把感情移到司机或受伤者 身上去,只是说清有这么一回事,引起他们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