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着读完心理学

笑着读完心理学
作者: 赵建勇
出版社: 天津科技
原售价: 29.00
折扣价: 19.55
折扣购买: 笑着读完心理学
ISBN: 9787530854631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七、这次坐那下次还坐那 人们因为受到先人为主的影响,容易对事物做出定位。在习惯了某个 位置之后,就不容易更换。例如在开会的时候,大家自由入座,而之前坐 在什么位置,休息回来还会坐在那个位置。 生活中,人们有时候会很认死理,很古板,即使没有人约束自己,也 常常会在一种固定的模式下做事或者思考问题,形成一种心理定式,而不 愿意尝试去进行改变。 社会心理学家曾做了这么一个实验。在开会时,先让与会者自由入座 ,会议进行一段时间后,让大家到室外休息片刻,然后再入会场,如是五 六次,结果发现大多数人都坐在他们第一次入座的座位上,而没有更换位 置。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人们习惯的工种、专业、职业等社 会定位,也带有定式化的现象。人们在选择专业、职业时,对已经自行选 定的专业、职业,总会有一种潜在的坚持,一般不易放弃。 在社会心理学中,人们把一个人自己选定的角色位置不因其他因素而 做大改变的现象,称之为定位效应。在定位效应的作用下,人们一旦习惯 了在某个位置,定准了某个事物,就不会轻易更换。 之所以会存在定位效应,从深层的心理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与个 人的心理特质、社会心理以及环境影响都有很大关系。 首先,定位效应的产生是受先入为主的影响,也就是首因效应。一般 来说,人们在第一次接触原本并不熟悉的事物而留下的第一印象,往往会 对其后来的认知产生重要的影响,因为第一印象往往能在人们的头脑中保 留很长时间,在没有其他特殊或重大刺激时,第一印象就会抵制后来的刺 激影响,使第一印象占据主要地位,不轻易改变。例如,当你第一次与某 人交往时,他给你留下的印象不好,那么你难免会对他形成一定程度的成 见,而不愿意再接触他。 其次,定位效应的产生要依赖于人本身具有的定位者特质,这是一个 很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说,有定力的人,往往容易产生定位效应。因为, 如果一个人很有定力,就很难为周围因素所干扰,能够始终把精力集中在 自己最先选择的对象上。而相反的,那些见异思迁、缺乏定力的人则会随 波逐流,就不太可能定位,而是经常变位。 懒惰的人也容易受到定位效应的影响。在他们身上存在着惰性心理, 性情不活跃,懒得去费脑筋思考,懒得去费劲地争取或改变什么,怕苦怕 累怕危险,没有特殊情况的话,他们能照旧就照旧,根本不愿意改变目前 的境况。所以,一种生活模式他们可以过一辈子,一种工作他们会一直做 下去而不厌烦。 自信心极高的人也容易定位。因为他们总是相信自己是对的,有些自 命不凡的人,对于自己做出的选择更是深信不疑,不会轻易接受他人的建 议,而是一意孤行,从不反悔。 再次,人们一般都会持有一种自我认知协调一致的心理要求。在无特 殊情况下,人们总希望能够给人留下一种前后一致的印象,而不希望经常 变化,让人难以接受。在这样的一种认知协调动机的驱使下,人们就会对 自己的态度与言行做出相应的控制,尽量保持前后一致。除非产生了其他 更强烈的选位动机,否则就不会轻易改变。例如,某人被大家公认为是一 个顾家的好男人,为了保持自己的好印象,即使他有些不愿意,也会极力 地去以此标准来约束自己,而不会随意地去破坏自己的形象。 八、为什么他的脸皮越来越厚 在学校教育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学生受到老师、班主任批 评的次数越多,他的缺点和错误越不能减少,相反往往还会使他产生一种 “抗体”,甚至面对老师的批评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试验。将一个很大的鱼缸用玻璃隔成两半,鱼缸的 一半放进大鱼,连续几天不给其喂食。在另一半鱼缸里放进很多小鱼,饿 急了的大鱼看到小鱼,径直朝小鱼冲过去,却被中间隔着的一层玻璃顶了 回来。大鱼不甘心,连续数次铆足了劲想冲过去,结果都被挡了回来。一 次又一次的失败以后,大鱼们放弃了眼前的美食,既然吃不到,也没必要 白费力气。后来,心理学家将鱼缸中间的玻璃抽掉,小鱼游到大鱼面前, 这次大鱼可以吃到美食了。然而,此时的大鱼却失去了吃掉小鱼的欲望, 反而眼睁睁地看着小鱼在自己面前游来游去而无动于衷。 因为无效,于是无望,然后无欲,最终无为。不仅鱼是这样,现实生 活中的很多人也是这样的。 例如,孩子的教育问题,一直是让家长和老师感到头疼的问题。有时 候,批评得过多,孩子反而习以为常,不以为意了。现在很多的初中生、 高中生、大学生,特别是男孩子,往往贪玩不爱学习,学习成绩差,长期 没有进步,于是就会主动放弃,觉得自己再努力也不会有什么起色,于是 就好吃懒做,迷恋网络游戏。起初老师的批评,父母的约束,还能使其有 所收敛,可是天长日久,他们就会变得脸皮越来越厚,不管老师、家长怎 么批评和讽刺,他们只当耳边风,根本不当回事。 为什么大鱼在受到挫折之后,就会放弃吃小鱼的念头?为什么学生受 到的批评过多反而更没有达到父母、老师所期望的效果呢?为什么他们会 自认为学习成绩难有起色而选择放弃呢?这体现了心理学上的一个叫做“ 习得性无助”的心理效应,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厚脸皮效应”。 这一心理效应是1957年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通过对动物的一项研究 实验而提出来的。 首先把狗关在笼子里,每当蜂音器响时,就给它难受的电击,狗感到 疼痛,就会努力地躲避,但是无论如何也逃不出这个笼子,只能接受电击 带来的痛苦。这样的操作进行了很多次以后,狗变得不再挣扎了。即使后 来把它的笼子打开,然后再把蜂音器拉响,其实在电击之前,狗完全有时 间逃跑,但是它不但不逃,反而没等电击开始它就已经趴倒在地上开始颤 抖和呻吟,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的表现。习得性无 助通常是指机体经过长期的某种刺激后,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表现出 特殊的、消极的心理状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在一开始的时候,都会对某些事情倾入许多热情 ,希望获得成功,但是当遭受失败时,便开始失望。而如此类似的失望越 积越多,逐渐地我们就会感到疲乏,觉得不管怎样努力,都不能成功,于 是开始对自己失望,轻言放弃,逐渐表现出委靡不振的状态。 这种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受环境的影响过大,把自己淹没在环境中 ,找不到自信,面对现实环境自己感到力不从心,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而实际上并不是自己的能力不行,而是被生活吓住了。另一个原因是人 们误以为眼前的事实就是将来的事实,从心理自发地接受了这个事实,认 为这个事实是无法改变的,也就不会想着去改变,即一种安于现状的心理 ,在对抗无效的情况下,选择了认命。 P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