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贷的逻辑——清代民国民间借贷中的市场机制

高利贷的逻辑——清代民国民间借贷中的市场机制
作者: 林展
出版社: 科学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69.52
折扣购买: 高利贷的逻辑——清代民国民间借贷中的市场机制
ISBN: 9787030687296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引言
  金融创新的历史,也是一部充满争议的历史。不管是货币、公司、股票、消费金融、金融科技,还是本书要讨论的民间借贷和高利贷。从这些金融创新产生开始,争议与批判就与之相随。不同的金融创新,有些经过争论和学者的研究,其价值、运行机制和背后的逻辑逐渐被揭示,其自身也逐步发展完善,不再成为被批评的对象。①
  但有些金融创新,比如民间借贷和高利贷,却没有这样幸运,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其批判并没有随之消失,且每隔一段时间,其都会成为社会争议的热点。
  在所有金融产品中,高利贷可能是负面评价最多的。这些负面评价,基本将高利贷当作罪恶的化身。 ②其名称本身,就包含负面和谴责的含义。这种负面评价也进一步引发了道义谴责和严格的法律管制,它们与高利贷一样历史悠久,但并没有使高利贷消失。与一些快速兴起又快速消亡的金融创新,比如个人对个人贷款(P2P)相比,高利贷显示出了极为顽强的生命力,这促使我们去反思其背后的逻辑,即什么是高利贷?为什么会产生高利贷?高利贷的社会经济影响到底有哪些?这三个问题又会派生出若干相关的问题,这些将在正文中展开讨论。
  上述问题既是经济史研究中的热点,也具有理论和现实价值。从经济史和金融史的角度,高利贷被认为是传统社会借贷关系的核心 ①,同时也是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中的十大论争之一 ②。围绕高利贷的争议由来已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需要通过实证分析来检验不同的观点。此外,为利率的成因提供更多的经验证据,包括历史证据,也有金融学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这是因为利率是使用资金的价格,而给不同的金融资产定价,既是金融学理论的核心,也是所有金融交易的前提。
  对高利贷争议的回答,还有潜在的现实意义。首先,高利贷在今天,依然被认为是一个社会问题,除了新闻里不时出现因高利贷导致的纠纷和悲剧外,在司法案例中,高利贷相关的争议,也并不少见。笔者根据一个司法案例数据库所做的统计,发现案件缘由是 “高利贷”的刑事案件有3.2万多件,民事案件有9.6万多件,最新的判决时间是 2020年11月底。③这些案件表明,高利贷的治理并不容易,需要了解其背后的逻辑。
  其次,融资难、融资贵,依然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大挑战,特别是当经济受到负面冲击时。对高利贷背后原因的分析,有助于发现那些影响利率高低的因素,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
  最后,今天的社会,金融科技蓬勃发展,带来大量金融创新,但这些金融创新,也常常被指责为高利贷,被认为违背了普惠金融的理念。理解高利贷的逻辑,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这些金融创新,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
  2005年,时在耶鲁大学的陈志武教授(现在香港大学),联合清华大学龙登高教授、河南大学彭凯翔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袁为鹏教授(现在上海交通大学),成立 “中国利率史研究 ”课题组,系统收集古今中外的借贷交易数据,从经济学理论和金融的逻辑,对中国社会中的借贷现象进行解释并发表数篇相关论文。①笔者于 2010年申请加入课题组,在几位老师的指导下参与了数据的收集和相关研究,并于 2014年完成了关于民间借贷和高利贷的博士论文。本书即基于笔者在清华大学的博士论文修改而来。
  本书的目标是,通过梳理近年来的相关研究,包括笔者所在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基于清代近 5000件债务命案和民国 55个村庄 5000多笔借贷交易,在大规模借贷交易记录的基础上,描述清代和民国民间借贷交易的基本特征,实证分析这些借贷交易和高利贷交易背后的逻辑,对已有解释高利贷的不同理论进行检验,寻找其中的规律,希冀促进对高利贷现象背后原因及其福利效应(welfare effect)的理解,使人类这一古老的金融创新,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就书的内容而言,分为三部分,分别对应高利贷争议中的三个问题,即什么是高利贷、高利贷的原因与高利贷的影响。具体又分为八章。**章讨论什么是高利贷。首先介绍借贷的重要性及其争议,接着列举利率的五个“谜题”,然后分析中文 “高利贷 ”一词出现和传播的过程以及学界对高利贷定义的讨论。另外,本章也梳理了已有研究对高利贷形成原因的不同解释。第二章至第五章构成本书的上编,重点检验高利贷的形成原因。第二章基于清代近 5000件债务命案,讨论高利贷交易中贷方是否具有超经济强制力,以及债务命案中影响利率的市场机制。第三章至第五章的实证分析主要基于民国时期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调查数据。其中第三章检验贷方特定的身份,比如是否为地主,如何影响利率的高低。同时也检验在非命案的借贷交易中,市场机制特别是资金的供给和需求对利率的影响。第四章分析了违约风险和交易成本对利率的影响。第五章讨论了土地抵押在借贷交易中的作用,说明财产权利对于降低利率的重要价值。
  下编检验高利贷的福利效应,即高利贷的影响。包括第六章和第七章。第六章从风险社会的角度揭示了农户所面临的风险和采取的应对方式,说明高利贷如何帮助农户应对风险,并讨论借了高利贷的家庭,相对于其他家庭,在收入、支出、消费等生活的不同方面,有哪些差别。也进一步讨论了消费借贷对投资的价值。第七章分析了借贷对土地买卖和其他投资的影响。分别检验高利贷对农户买卖土地以及其他投资的影响。通过引入投资组合理论,本章解释了已有研究在应用内卷化理论时所发现的一个矛盾现象,即农户为什么借高利贷购买投资回报率并不高的土地。第八章结语总结了影响利率高低的因素,指出治理高利贷的可能思路,并简要探讨了高利贷与普惠金融的关系。
  作为一项经济史研究,本书基于两组系统的史料。一是清代留存下来的刑事司法档案(称为“刑科题本”),笔者收集到其中 1.2万余件借贷交易的数据,其中近 5000件有明确的利率记录。这些记录大致覆盖清代的整个疆域,时期以乾隆中期和道光中后期为主。这些档案的优势在于,记录了借贷交易合约的达成和履行两个阶段,这是一般的契约文书所无法体现的。
  二是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人在东北和华北做的调查,具体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对东北和华北 55个村庄做的农村实态调查。这些调查包含 2757个家庭,涉及 5012笔借贷交易,是近代中国质量最高的几个家庭调查之一,非常接近于今天的入户调查,在某些方面甚至比今天调查的信息更为丰富。在借贷交易数据的质量方面,对于借方和贷方都住在一个村庄内的借贷交易,会在借方和贷方处各调查一次,相当于有两次借贷记录,这使得数据之间可以交叉检验,大大增加了数据的可靠性。另一部分是 20世纪 40年代日本人在华北做的农村惯行调查,这些材料主要以问答体的形式呈现,本书使用了其中的部分访谈记录,在引用时,“问”表示调查者的提问,“答”表示被访人的回答。这些材料的质量已经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可。上述调查基本是由满铁实施或在背后主导。为行文方便,后文简称“满铁调查”。对这两部分史料的详细介绍,参见附录一和附录四。
  已有研究在使用上述史料时,都强调应将之视为一个整体,从而减少聚焦个案所带来的偏差。笔者的努力,正是尽可能多地收集和利用借贷交易记录,尽力摆脱高利贷叙事中依靠极端个案和传闻证据的不足。
  受益于上述系统的史料,使得本书相对于已有研究,有下面四个特点:首先,使用了大规模的借贷交易合约,总计使用借贷交易合约近 1万件。其中清代近 5000件,民国 5000余件。在对高利贷的研究中,总是会有利率极端高的案例出现,但这样的案例是否有代表性,即是否整个民间借贷交易都像这些极端案例一样,需要从大样本的角度进行考察。刑科题本的好处是,其在地域和空间上分布较广。满铁调查的好处在于,调查的选择是在村庄层面,对每一个村庄,所有家庭的借贷交易都被调查到了,这大大减少了以往研究中样本的选择性问题。
  其次,对借贷交易合约的不同条款进行了分析。与一般的商品交易不同,借贷交易中利率不是标准商品的价格,借贷合约本身具有一个结构,这一结构包含了不同的价格条款,若不同时考虑这些条款的特征,则将难以理解利率的含义。由于有详细的调查资料,笔者能够对借贷交易中不同交易条款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量化分析。
  再次,对借贷交易的分析结合了借贷双方各自的家庭情况,讨论了借贷合约对借贷双方经济状况的影响。借贷交易是借方和贷方众多经济活动中的一种,这对他们的福利带来什么影响,需要结合他们的财富、收入、支出、消费状况才能更好地理解。以往对于高利贷的批评,很少能同时将借贷合约及其背后的人匹配起来分析,这可能会夸大高利贷所带来的负面效果。
  最后,尽管史料包含了丰富的时间和空间信息,在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时,笔者也对不同时间、不同地域借贷交易的差异分别做了统计,但本书的重点是寻找在不同时空中发生的借贷交易所具有的普遍性特征。因此,虽然书名包含清代和民国两个时期,但本书无意于讨论利率的长期趋势,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可以参考陈志武等的相关成果。 ①另外,本书各种结论是建立在所使用特定时空范围史料的基础之上,其有效性自然也受到时空范围的约束,为简单起见,行文中不再单独说明。
  大规模史料和借贷交易数据增加了研究的可靠性,也给研究带来了挑战。尽管笔者对数据进行了反复的检查、核对和交叉检验,但面对百万级的数据量 ②,依然难以保证每一个数据的准确性。本书所做的,一是清楚说明数据的来源和处理过程,二是对数据的分布和异质性特征做尽可能详细的展示。但为了不使读者陷入过于烦琐的图表之中,笔者将大部分统计分析都放在附录之中。
  附录一介绍了债务命案的来源和数据收集情况;附录二统计了债务命案的基本特征,包括借贷交易的时空分布、借贷双方的身份和关系、利率和本金的特征、借贷的信用条款与是否书面契约等;附录三分为两部分,分别是贷方死亡概率的回归分析和债务命案中影响利率因素的回归分析;附录四介绍满铁调查资料的来源与数据质量;附录五是满铁调查中 55个被调查村庄的基本信息,包括村庄的地理位置和统计特征;附录六则是 2757个被调查家庭的基本特征,包括家庭的人口特征、雇佣和被雇佣情况,土地和其他财产,家庭的收支情况等;附录七统计了 5012笔借贷交易合约的信息,其统计变量与附录二中的命案样本基本一致,以便于将两者做对比;附录八是一组回归分析,分别讨论影响利率高低的因素和影响农户卖地行为的因素。
  虽然使用了较大规模的借贷交易数据,研究依然存在较大的局限,最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