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具的文明

坐具的文明
作者: 马未都编著
出版社: 上海古籍
原售价: 108.00
折扣价: 70.20
折扣购买: 坐具的文明
ISBN: 9787573201256

作者简介

观复博物馆创办人,文化学者,在文物研究、文学写作、文化传播等领域均有建树。 1996年,马未都创立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目前在北京、上海两地设馆。 马未都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他与时俱进,通过《百家讲坛》《收藏马未都》《观复嘟嘟》《博物奇妙夜》《国宝100》等优秀节目,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在他的创意之下,旗下“观复猫”品牌创立,观复博物馆拥有了更年轻化的传播方式。 马未都笔耕不辍,出版有《马未都说收藏》《中国古代门窗》《瓷之色》《瓷之纹》《醉文明》《国宝100》《观复猫》等百余册文化艺术类图书。

内容简介

我们今天坐在椅子上不过是个偶然。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养育了中华民族,我们的先民在早期文明的活动中席地而坐,随遇而安。坐的姿态在中华文明中一直要求甚严,成语中有“正襟危坐”,俗语中有“站有站相,坐有坐相”,都对坐姿提出了超越舒适的要求,使之上升为社会礼仪。 人类的起居方式以坐姿为准,两千年前,人类文明昌盛的两大板块——亚欧大陆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起居方式,即亚洲的席地坐与欧洲的垂足坐。究其原因,应与气候相关。亚洲大陆的气候相对干燥多风,欧洲大陆相对潮湿阴冷,独特的自然环境可能是制约人类坐姿的首要条件。坐、卧、立、行这四个人类的基本形态,前两者为休息,后两者为劳动;在坐卧休息中,坐为有意识,卧为无意识,这就是起居方式为什么以坐姿为标准的原因。 起居习俗是一种基础文化,许多文化由此派生。在亚洲席地坐的民族(国家)里,两千多年来,只有我们中华民族彻底告别了席地而坐的习俗,变为垂足坐,而且这一学习来的习俗已延续千年以上。亚洲的其他国家,如日本、朝鲜、韩国、印度、尼泊尔、泰国、孟加拉、缅甸、蒙古,都还习惯于回家坐在地上,享受着古老的起居习俗。 而我们,只有在文化中残存着席地坐的痕迹,还不经意地保留了席地坐时养成的意识,尤其在语言文字里对席地坐保留了情感,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曾经有过那样一段文明史的证据,这些证据小处证明了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襟怀,大处则证明了中华古老文明为何在四大文明古国中独行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