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深圳报业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4.00
折扣购买: 踏上心灵幽径
ISBN: 9787807091707
释自鼎,美国加州整合学院哲学博士,现任香光尼眾佛学院副院长。曾任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亚洲文化语言客座讲师,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黄璧惠,政大教育系学士、政大教育研究所硕士、美国威斯康辛州立大学麦迪逊校区教育心理学博士,专长发展心理学。曾任台北市立体育学院师资培育中心助理教授,目前為台北科技大学通识中心兼任助理教授。对超个人灵性发展、禪观与心理的现代对话有持续的关注与兴趣。 易之新,开业医师、文字工作者,译有数本与超个人心理学有关的书,如《存在心理治疗》、《圣徒与疯子》(张老师文化),《超个人心理治疗》、《超越自我之道》、《疾病的希望》、《关系花园》(心灵工坊)。 杰克·康菲尔德生长在美国东岸的一个科学及知性的家庭。1963年就读于达特茅斯学院,主修亚洲研究,在学期间受到陈博士的鼓励,开始学佛,1967年毕业后,立刻到东南亚修学,在阿姜查主持的巴蓬寺出家,他也曾经在马哈希法师和佛使比丘座下学习,并曾追随过西藏喇嘛、禅师、印度教上师。 作者1972年回到美国,还俗,1976年获得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身兼佛学老师和心理治疗师两职。作者曾与约瑟夫·葛斯汀(Joseph Goldstein)合作建立“内观禅修社”(Insight Meditation Society Barre Massachusetts),也曾在科罗拉多州的那诺巴学院教学,及经常在美国、加拿大和世界各地举办密集禅修。他所到之处都受热烈欢迎,为美国最受欢迎的内观教师之一。
几乎每一位走上真正灵性道路的人,都会发现深刻的个人疗愈是灵性 历程中必要的部分。承认这种需求时,就能把灵性修行导向身体、心、心 智的疗愈。这不是什么新观念,自古以来,灵性修行就已被视为疗愈的过 程。佛陀和耶稣都是著名的身体疗愈者,也是伟大的心灵医生。 越战期间,我在越南看见一个结合这两位导师的强大意象。虽然当地 战火猛烈,我还是被一间寺庙吸引前去拜访,它是由著名的大师“椰子和 尚”(Coconut Monk)在湄公三角洲的一座岛屿上兴建的。船抵达时,有许 多僧侣迎接我们,带我们四处参观,说明他们对和平与非暴力的教导;随 后带我们到岛屿尽头的小丘上,那里有座六十尺高的巨大佛陀立像,旁边 站着一样高的耶稣雕像。他们的手臂环绕彼此的肩膀,面带微笑。当武装 直升机飞过,四周进行着激烈的战斗时,佛陀和耶稣像兄弟般站在那里, 向所有愿意追随他们道路的人展现慈悲和疗愈。 智慧的灵性修行需要我们主动处理生活的痛苦和冲突,以达到内在的 整合与和谐。通过有经验的老师的指导,禅修有助于产生这种疗愈。如果 缺少必要的疗愈步骤,学生会发现自己无法进入更深阶段的禅修,或是无 法整合禅修与生活。 许多人刚接触灵性修行时,会希望跳过悲伤和创伤,略过生活中的困 难。他们希望超越自己,进入充满神圣恩典的灵性领域,脱离一切冲突。 有些灵性修行确实鼓励这种方式,并教导达成此一状态的方法:通过强烈 的专注和狂热,带来狂喜和安详的状态。有些强力的瑜伽练习可以转换心 智。虽然这些方法有其价值,可是一旦结束练习后,必然会感到失望,因 为只要修行者的训练稍有松懈,就会再度面对所有想抛在脑后、未解决的 身心问题。 我认识一位在印度修习瑜伽十年的人,他在离婚后去了印度。他离开 家乡(英国)时非常沮丧,工作也很不快乐。身为瑜伽修行者,他有多年深 入而严格的呼吸练习经验,为他带来长期的心灵平静和光明。这些经验都 可算是某种疗愈。但不久后,寂寞又回来了,他想回家,却发现过去未解 决的问题再度出现,和离家前一样强烈。这也是当初使他婚姻结束、工作 不快乐的原因。更糟的是,这也是他罹患忧郁症的原因。一段时间之后, 他发现自己的心需要深刻的疗愈,他了解不能再逃避自己,于是开始在生 活中寻求疗愈。他找到一位老师,很有智慧地引导他在禅修中接纳忧郁和 寂寞。他与前妻寻求和解(但不是再结婚),加入能够帮助他了解童年的支 持性团体,也找到一份社区工作,和他喜欢的人共事。这些都是疗愈心的 漫长过程的一部分,印度那一段只是一个开始。 灵性道路上,需要发现深处的创伤,才能达到真正的成熟:包括来自 过去的悲伤、未实现的渴望、一生累积的哀痛。正如阿姜查所说:“如果 没有痛哭过许多次,禅修就还没有真正开始。” 若要以爱和智慧具体实现灵性生活,这种疗愈就是必要的。尚未得到 疗愈的痛苦和愤怒,童年受虐或被抛弃的创伤,都会成为生命中强大的潜 意识力量。除非我们能觉察和理解旧有的创伤,否则就会发现自己一再重 复创伤的模式,包括未满足的需求、愤怒及困惑。虽然灵性生活有许多种 疗愈,如恩典、灵恩的复兴、祈祷和仪式。但在系统化的灵性修行中,会 自然发展出两种最重要的疗愈。 第一类疗愈出于我们与老师之间发展出的信赖关系。越战中耶稣和佛 陀雕像的意象,提醒我们即使在最艰难的时期,疗愈还是可能的。它也提 醒我们,疗愈不能只靠自己。内在疗愈的过程必然需要与老师或指导者发 展一种承诺的关系,因为我们最大的痛苦大多来自过去的关系,要通过智 慧而自觉的关系才能疗愈这些痛苦。这种关系会变成开启慈悲和自由精神 的基础。过去的痛苦和失望让我们陷入孤立和封闭,有智慧的老师能让我 们重新学会信任。当我们允许自己最深的恐惧和最糟糕的面向被别人看见 和慈悲地接纳时,就学会了自我接纳。 我们与老师的健康关系是信赖的模式,由此学会信赖他人、自己、自 己的身体、自己的直觉、自己的亲身体验。这种关系让我们信赖生命本身 。教导和老师成为支持我们觉醒的神圣容器(较后面的章节会谈到我们与老 师的关系)。 当我们以有系统的觉察练习,开始把觉察和爱的专注力量放在各个生 活领域时,就会产生另一种疗愈。佛陀谈到在生活的四个基本面向培养觉 察力,他称之为四种觉察的基础(四念住)。这四个面向是:身体和感官的 觉察,心和感受的觉察,心智和思想的觉察、管理生命的原则的觉察(梵文 称这些原则为法〔dharma〕或宇宙的定律)。 在这四个领域培养觉察力,是佛教关于洞识和觉醒的所有修行的基础 。持续觉察的力量总是能产生疗愈和开放,本书就是教导如何把觉察力延 伸到生活中的每一个领域。以下是把禅修的专注引进生活的四个面向,以 产生疗愈的方法。P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