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慰藉(阿兰·德波顿文集)(精)

哲学的慰藉(阿兰·德波顿文集)(精)
作者: (英)德波顿|译者:资中筠
出版社: 上海译文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22.80
折扣购买: 哲学的慰藉(阿兰·德波顿文集)(精)
ISBN: 9787532747498

作者简介

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英伦才子型作家,生于1969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现住伦敦。著有小说《爱情笔记》(1993)、《爱上浪漫》(1994)、《亲吻与述说》(1995)及散文作品《拥抱逝水年华》(1997)、《哲学的慰藉》(2000)、《旅行的艺术》(2002)、《身份的焦虑》(2004)、《幸福的建筑》(2007)。他的作品已被译成二十几种文字。

内容简介

聪明人应有怎样的神情和外表 通常我们读书读不懂时就以为那本书有高超的智 慧。深奥的思想当然不能用儿童的语言来表达。但是 ——这样说也许不太厚道——把艰涩与深刻联系起来 是感情生活中常见的悖谬在文人圈中的反映,神秘莫 测的人能够在简单的头脑中引起崇敬,却不能打动坚 实可靠、清晰的头脑。 蒙田心安理得地坦率承认他不喜欢那些神秘的书 。他写道:“这些书我读不了多长时间,我只爱读好 看、易懂、引起我兴趣的书。” 我不想为任何事情伤脑筋,即使为做学问也不, 不论这多么宝贵。……我所求于书的就是以一种高尚 的消遣办法自娱……我在阅读中遇到难懂的段落时, 决不为此咬断指甲,作了一两次努力之后就让它过去 了……一本书看腻了,就换一本。 一个家藏千卷书,博学如希腊、拉丁哲学的百科 全书的人说这种话只能当作胡言乱语或是开个玩笑。 如果蒙田以一位喜作严肃的哲学讲话的枯燥无味的绅 士面貌出现,那是装腔作势。他一再强调自己懒散是 一种策略,用以打破那种对聪明和好文章的陈*观念 。 蒙田要表明的意思是,关于人文的书没有理由要 写得艰涩而枯燥;表达智慧并不需要特殊的语汇和句 型,读者也不会从厌倦中得到好处。如果运用得当, 乏味感可以作为判断一本书的价值的一种指标。但是 这永远不会成为充足的判断指标(低级的乏味感也可 以下滑为有意的漠视和不耐烦),某种适当的乏味感 可以抵消我们对浅薄的废话的容忍度。那些在读书过 程中不注意自己已经感到乏味的人,就像不关心自己 的疼痛感一样,很可能不必要地加剧自己的苦恼。有 时觉得所读之书索然无味可能是错的,但不论犯这种 错误的危险有多大,从来不让自己对所读之书不耐烦 可能陷阱*多。 每当我们遇到一本难懂的书时,我们都可以选择 :是认为作者无能,表达不清楚;还是我们自己愚钝 ,抓不住它的意思。蒙田鼓励我们去责怪作者。一种 难懂的文风多半是出于懒惰而不是聪明;晓畅的文章 很少这样写的。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这种文章掩盖了内 容的空虚;让人看不懂是对空洞无物再好不过的掩护 。 艰涩难懂好比是一枚钱币,学者祭起它来当法宝 以掩盖学问的空虚;而蠢人则在付款时急于接*它。 哲学家没有理由非要用与市井语言格格不入的词 语。 正如以奇装异服来吸引人注意是小家子气一样, 言词也是一样;寻求新奇的说法或生僻的字眼是出于 幼稚的小学教员式的虚荣心。但愿我的写作能做到只 限于巴黎中央菜市场的词汇。 但是朴素的写作是需要勇气的,因为那些顽固地 认定读不下去的文章是智力的标志的人很可能会不屑 一顾,认为它是头脑简单的产物。这种偏见极为顽强 ,蒙田甚至怀疑,大多数大学里那些自称*崇拜苏格 拉底的学者,如果在自己家乡见到这位哲学家,脱掉 柏拉图的《对话》中的俨然形象,披着脏兮兮的斗篷 走过来用简单的话同他们对话时,他们是否还会欣赏 他。 苏格拉底的追随者传下来的关于他的对话的图像 使我们肃然起敬,只是因为我们已经被普遍的赞扬镇 住了。这不是出于我们自己的了解;因为它不符合我 们现在的行事处世。如果**再出现类似的情况,很 少人会高评他。不经过人工重彩浓墨予以突出和夸大 的优雅,我们已经不会欣赏了。我们的眼光已经如此 粗糙,那种朴素天真、自然流露的优雅根本引不起我 们的注意……对我们说来,天真不就是属于头脑简单 之流,是该否定的特质吗?苏格拉底让他的灵魂随普 通百姓而动:某农民如是说;某妇人如是说……他的 推理和类比都是从*普通的、尽人皆知的人类活动中 来;任何人都能理解他的话。在这样一种平常的形式 下,我们****不会看出他惊人的理念之崇高和辉 煌;我们把任何没有以博学的形式吹大的事物都视为 卑下和平庸;除了大肆炫耀的浮华之外,我们看不到 其他的财富。 这是一种呼吁,要我们对那些明白晓畅并不唬人 的书也要认真去读,引申下去,我们如果因为财力或 教育中有缺陷而穿着朴素的外衣,说话的词汇超不过 巴黎中央菜市场的摊贩,也不必认为自己是傻瓜。 聪明人须知 他们应该知道事实,假如他们不知道,而且还傻 到从书本中获得了错误的事实,那么他们就不要怪学 者对他们不留情,把他们一巴掌打倒,傲慢而彬彬有 礼地指出,有个年代错了,引文有误,一段话断章取 义,或是重要的资料来源遗漏了。 但是蒙田设计的聪明的要素是:一本书的重要性 在于它对生活有用和适宜;准确地复述柏拉图或伊壁 鸠鲁,的话不如判断他们所说是否有兴味,并能早* 帮我们克服焦虑和寂寞来得有价值。人文领域的作者 的责任不是表现出“类科学”的准确性,而是带来幸 福和健康。蒙田对那些拒*这一观点的人发牢骚: 那些专注于评判书本的学者除学问外不承认其他 价值,除了钻研学问使自己知识渊博外不承认其他智 力活动。把这西庇阿错当成那西庇阿,那你就再没有 值得说的了,难道还有吗!在他们看来,不了解亚里 士多德,就没法了解你自己。 《随笔集》本身就经常出现引语错误,出处不对 ,论据不合逻辑以及用词缺乏定义。作者丝毫不以为 意: 我是在乡间家里写作,无人可求助或为我纠错, 我通常来往的人也没有会拉丁文祷词的,*不用说正 确的法文了。 当然书里有错误(“我书里充满错误”,他夸口 说),但是这不会使《随笔集》一败涂地,正如准确 无误不见得保证其价值。写一些无益于智慧的书,比 混淆西庇阿·埃米利亚努斯(前185一前129)与西庇阿 ·阿非里加努斯(前236一前183)罪过*大。 聪明人的思想从何处来 从比他们*聪明的人那里来。他们应该花时间在 引用和评论那些占据知识之树的高枝的**的作品上 。他们应该就柏拉图的道德观或是西塞罗的伦理学撰 写论文。 蒙田颇得力于这一想法。《随笔集》中经常出现 评论的段落,还有数百处引语,因为蒙田觉得这些作 者一语中的,能比他自己*优雅而精辟地表达出来。 他引了柏拉图128次,卢克莱修149次,塞内加130次 。 当别的作者以我们达不到的明晰和心理准确性表 达了先得我心的思想时,我自然会情不自禁地直接引 用他们。他们比我们自己还了解我们。我们尚欲言又 止,说不清楚的想法,他们已说得那么清晰,遣辞那 么优美。我们在他们写的书上划的铅笔道和作的眉批 ,以及借用的话,都标明我们是在何处找到了一小块 自己,或是找到用自己思想的原料构成的句子——如 果这些话写于穿托加袍、用动物作牺牲的古代,竟然 与**的我们不谋而合,那就*加了不起。我们把这 些话引进自己的著作,表示对他们的敬意,也提醒自 己有自知之明。 P172-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