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江苏文艺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1.60
折扣购买: 傅雷家书(家长版)
ISBN: 9787539943633
前天妈把阿敏枕下的信寄给你,敏知道了大不高兴,说他还没写好, 怎么可以寄给你呢?四月七日 聪儿:记得我从十三岁到十五岁,念过三年法文;老师教的方法既有 问题,我也念得很不用功,成绩很糟(十分之九已忘了)。从十六岁到二十 岁在大同改念英文,也没念好,只是比法文成绩好一些。二十岁出国时, 对法文的知识只会比你的现在的俄文程度差。到了法国,半年之间,请私 人教师与房东太太双管齐下补习法文,教师管读本与文法,房东太太管会 话与发音,整天的改正,不用上课方式,而是随时在谈话中纠正。半年以 后,我在法国的知识分子家庭中过生活,已经一切无问题。十个月以后开 始能听几门不太难的功课。可见国外学语文,以随时随地应用的关系,比 国内的进度不啻一与五六倍之比。这一点你在莫斯科遇到李德伦时也听他 谈过。我特意跟你提,为的是要你别把俄文学习弄成“突击式”。一个半 月之间念完文法,这是强记,决不能消化,而且过了一晌大半会忘了的。 我认为目前主要是抓住俄文的要点,学得慢一些,但所学的必须牢记,这 样才能基础扎实。贪多务得是没用的,反而影响钢琴业务,甚至使你身心 困顿,一空下来即昏昏欲睡。这问题希望你自己细细想一想,想通了,就 得下决心更改方法,与俄文老师细细商量。一切学问没有速成的,尤其是 语言。倘若你目前停止上新课,把已学的从头温一遍,我敢断言,你会发 觉有许多已经完全忘了。 你出国去所遭遇的最大困难,大概和我二十六年前的情形差不多,就 是对所在国的语言程度太浅。过去我再三再四强调你在京赶学理论,便是 为了这个缘故。倘若你对理论有了一个基本概念,那么日后在国外念的时 候,不至于语言的困难加上乐理的困难,使你对乐理格外觉得难学。换句 话说:理论上先略有门径之后,在国外念起来可以比较方便些。可是你自 始至终没有和我提过在京学习理论的情形,连是否已开始亦未提过。我只 知道你初到时因罗君(即我国著名作曲家罗忠镕)患病而搁置,以后如何, 虽经我屡次在信中问你,你也没复过一个字。——现在我再和你说一遍: 我的意思最好把俄文学习的时间分出一部分,移作学习乐理之用。 提早出国,我很赞成。你以前觉得俄文程度太差,应多多准备后再走 。其实像你这样学俄文,即使用最大的努力,再学一年也未必能说准备充 分——除非你在北京不与中国人来往,而整天生活在俄国人堆里。——但 领导方面究竟如何决定,最好请周广仁或别的比较能参与机密的朋友时时 探听,让我们早些知道,早些准备。 恩德那里无论如何忙也得写封信去。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 我是最不赞成的。这是做人的基本作风,不仅对某人某事而已,我以前常 和你说的,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待 朋友不能如此马虎。生性并非“薄情”的人,在行动上做得跟“薄情”一 样,是最冤枉的,犯不着的。正如一个并不调皮的人耍调皮而结果反吃亏 ,一个道理。 德伏夏克谱二册收到没有?尽管忙,写信时也得提一提“来信及谱二 册均已收到”,不能光提“来信都收到”。 一切做人的道理,你心里无不明白,吃亏的是没有事实表现;希望你 从今以后,一辈子记住这一点。大小事都要对人家有交代! 其次,你对时间的安排,学业的安排,轻重的看法,缓急的分别,还 不能有清楚明确的认识与实践。这是我为你最操心的。因为你的生活将来 要和我一样的忙,也许更忙。不能充分掌握时间与区别事情的缓急先后, 你的一切都会打折扣。所以有关这些方面的问题,不但希望你多听听我的 意见,更要自己多想想,想过以后立刻想办法实行,应改的应调整的都应 当立刻改,立刻调整,不以任何理由耽搁。 这十多天气候老是阴晴天不定,雨特别多,真是“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景象。我身体迄未复原,失去重心的现象和五二年夏 天相仿。 匆匆即问近好 爸爸 四月七日 楼伯伯老是关心你,常在信中提到。关于你提早出国之事,是他最先 和我提的。星期日倘能进城,不妨去看看他,把学习的情况详细和他谈谈 ,也许他也能帮你解决。 附邮票六张,望妥存。新出的巴尔扎克,收到后来信提一笔——这是 特印非卖本,勿随便借出去,搞丢了! 李育农(系傅聪当年流落在昆明时的大朋友,对傅聪关怀备至,帮助极 大。退休前是西南农学院教授)地址是否“昆明青云街云南大学农学院”。 我要寄书给他——也是为了你还人情——以前他有的书没收到,故再问你 一声。P16-18
不同于近年来的家教畅销书,本书既非经验总结,也无创作想象,而是傅雷夫妇“得英才而教育之”的真实记录。
傅雷说:“我虽未老先衰,身心俱惫,当年每日工作十一小时尚有余力,今则五六小时已感不支;但是‘得英才而教育之’的痴心仍然未改。为了聪与弥拉,不知写了多少字的中文、英文、法文信,总觉得在世一日,对儿女的责任不容旁贷。”从一九五四至一九六六年间,傅雷夫妇不仅给傅聪写了三百余封信,还给儿媳、亲家及聪的老师写了百余封信。这批书信系傅雷夫妇培养教育傅聪的文字实录,经傅雷次子、傅聪胞弟傅敏的编选集录,就成了“英才教育”的典范读本。
作为家长,傅雷认为“教育当以人格为主,知识其次”;“求学的目的应该是‘化’,而不是死吞知识”;“分数同真正的成绩往往不一致”等等。这些教育主张如此鲜明,至今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