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精)

红与黑(精)
作者: (法)司汤达|译者:刘志威
出版社: 湖南文艺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24.50
折扣购买: 红与黑(精)
ISBN: 9787540486884

作者简介

司汤达(1783-1842),原名马里-亨利贝尔(原名Marie-HenriBeyle),19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Stendhal是他的笔名,他以准确的人物心理分析和凝练的笔法而闻名,被誉为最重要和最早的现实主义的实践者之一,也被誉为“现代小说之父”。司汤达在文学上的起步很晚,三十几岁才开始发表小说,但却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遗产:数部长篇,数十个短篇或故事,数百万字的文论、随笔和散文,游记。代表著作《阿尔芒斯》《红与黑》《巴马修道院》等。

内容简介

第一章 小城 把千万个放在一起,事情并不太坏,可笼子里就 不大高兴了。 ——霍布斯 维里耶尔可以算是弗朗什-孔泰省最美丽小城中 的一座。它的白色房屋上面覆着用红瓦铺成的尖形屋 顶,在一块高地的斜坡上伸延;在斜坡每一细小的蜿 蜒曲折处,耸立着枝叶繁茂的橡树。杜河在距它几百 步之遥的堡寨下面奔流而过;这些昔日由西班牙人建 造的堡寨,现在只剩下些断壁残垣了。 维里耶尔的北面被一座高山掩蔽着,那是汝拉山 脉的一个分支。每年十月,天气刚转冷,维拉山嶙峋 的顶峰便披上了银装。山间奔腾而下的一道激流穿过 小城,注入杜河,一大批锯木厂便应运而生。锯木虽 是一种异常简单的工业,却给城里大多数居民带来一 种欢快的生活趣味;这些人与其说是市民,不如说是 农民更合适。 不过,让这座小城富裕起来的并非这些锯木厂, 而是被称做“牟罗兹印花布”的生产。自拿破仑倒台 以后,这种生产带来的财富几乎使全城所有房屋的面 貌为之一新。 人们刚走进这座小城,就会被一种巨大的噪声震 得头脑发木,那是由一架喧嚣的、看上去可怕的机器 发出的响声。二十个沉重的铁锤被由激流驱动下的一 个轮子高高托起,落下时发出的洪大响声使街道都震 动起来。每个铁锤每天不知要生产出多少千枚铁钉。 随着大铁锤的起落,鲜嫩而漂亮的年轻姑娘们把铁片 放在锤下,铁片转眼间就变成了钉子。这工作看上去 很粗笨,但是对于头一回来到法国和瑞士交界处这一 山区的游客来说,却是最令他们震惊的景象之一。他 若在进城时,打听这家令走在大街上的人耳鸣的大制 钉厂是谁的,人们就会用慢吞吞的口气回答他说:“ 噢!是市长大人的。” 城里的这条大街起自杜河河岸,一直延伸到山坡 坡顶。游客只要在这条街上稍停片刻,他百分之九十 九都会看到一个神色匆忙、不可一世的大人物。 只要看见他,所有人都赶忙脱帽向他致意。他头 发花白,身着灰装,荣获过多种勋章;天庭开阔,鼻 子像鹰钩,面孔总体上不乏某种端正,甚至乍一看去 ,那上面既印有乡村镇长的尊贵,又流露出在四五十 岁人当中还可以见到的某种和悦。但不需多久,来自 巴黎的游客就会对他产生反感:他在显得自鸣得意、 趾高气扬的同时,又让人隐约感到他思想狭隘,缺乏 创新精神。游客最终会感觉到这个人的能耐仅仅在于 :收人家的欠债极为准时,还自己的欠债则越迟越好 。 这人就是维里耶尔的市长德·雷纳尔先生。他迈 着严肃的步伐穿过街道,走进市府,在游客眼前消失 了。 不过,假如这位游客继续漫步,再往高处走一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