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篇连贯的句法机制研究

汉语语篇连贯的句法机制研究
作者: 曹秀玲 等
出版社: 上海教育
原售价: 72.00
折扣价: 57.60
折扣购买: 汉语语篇连贯的句法机制研究
ISBN: 9787572016400

作者简介

曹秀玲,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工作对外汉语学院院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语法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和习得。已在《中国语文》《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文字应用》等杂志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和主编《现代汉语量限研究》、《中国语语法构造》(韩文)、《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对韩汉语教学研究》(一)、《汉语话语标记多角度研究》、《朝汉双语现象历时研究》等专著和论文集8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国家汉办和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

内容简介

第一章 绪 论 句子,一向被认为是人们交际的最基本单位,也是语法研究最高一层的单位。随着语法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有些语言现象仅在句法范围内无法得到满意的答 案,比如指代、照应和省略等,于是篇章语言学应运而生。篇章语言学研究比句子 更大的语言单位,研究篇章中句子的排列、衔接和连贯,是一种超句法分析。这种 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语言学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之一就是语篇现象 得到重视,并逐渐发展为现代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早在20世纪20年代,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1992:3)就指出:“文学上段落篇 章底研究,也不外乎引导学者去发现怎样并为甚么把许多句子结合成群;各群之 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因而发现对于模范的读物,要怎样效法才算最有价值:这也是 研究上很自然的趋势。”这里实际上已经指出对这种更大的句子组合单位———“群” 的研究是一种自然的发展趋势,但并未说明“群”的概念究竟是什么,我们可以根据 以上表达,将“群”理解为句子的集合体。黎锦熙、刘世儒《汉语语法教材(第三编)》 (1962)将“句群”正式纳入语言单位,将其定义为“语段”,并将语篇衔接问题提升到 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 20世纪90年代,汉语语法学界关注更多的是汉语句子的自足(完句)问题,如: 贺阳《汉语完句成分试探》(1994),黄南松《试论短语自主成句所应具备的若干语法 范畴》(1994)等。而在较早的80年代,国外学者已注意到句子进入语篇需要去句化 (desententialization;Lehmann,Christian1988:193—200);并强调语体对句法具有 强大的制约作用(RobertE.Longacre1985)。国内较早关注章法和句法交互作用 的,如廖秋忠《篇章与语用和句法研究》(1991),他从宏观上探讨了篇章、语用和句 法之间的关系。最近的相关研究以方梅的两篇文章为代表:《自然口语中弱化连词 的话语标记功能》(2000)和《由背景化触发的两种句法结构———主语零形反指和描 写性关系从句》(2008)。前文注意到汉语不完成体的功能特征;后文提出主语零形 反指和关系小句是实现“背景化”的两种手段,并说明了语篇对入篇小句的宏观制 约。此外,郭圣林《现代汉语句式的语篇考察》(2011)一书则从语篇视角探讨汉语句式的运用问题。 近年来,学者们对汉语句群和语篇的研究取得了不俗的进展,但关于语篇的现 有研究多聚焦于句子以上的单位———句际层面的“章法”(文章的组织结构),对句 法和章法之间的交互作用尚重视不够。 事实上,章法与句法相互依存,无法截然分割:首先,语法研究的是组词造句的规律,因此语法是语句结构成篇的基础,对语篇具有决定性作用,而语篇现象也要在句子中得到体现;其次,语篇对句子具有反作用,这主要表现在语篇对词语、句型、句式、句类的选择力以及对句子结构的制约力等方面。 语言事实也表明,在纷繁复杂的语篇表象背后,语篇的隐性连贯是借助句法形 式实现的,反之也可以说,语篇对入篇小句的句法形式也具有一定的强制要求。然而,目前实际情况是,语篇研究和句法研究往往“分头”进行,对二者的交互作用虽 有学者涉及,但缺乏系统而深入的考察。这种研究现状使得缺少句法观照的语篇研究更多的是缺少形式验证的“意合”①,而缺少语篇观照的句法研究也往往由于研究视野的局限而难以拓展。因此,章法和句法交互界面的研究不但必要而且迫切需要。 本书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语语篇连贯的句法机制研究”课题组10余位研究者的研究成果,获得了上海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上海师范大学“比较语言学与汉语国际传播”创新团队的支持。 汉语是世界上具有最为丰富的历史文献的语言之一,在语言类型上也独具特色。本书致力于从共时描写、历时描写和语言类型学的视角来探讨汉语语篇连贯的句法机制,这不但可以更好地认识汉语自身的特点,也有助于了解人类语言的共性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