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腔调--咖啡馆酒吧文艺情事

巴黎腔调--咖啡馆酒吧文艺情事
作者: 昂放
出版社: 北京大学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7.40
折扣购买: 巴黎腔调--咖啡馆酒吧文艺情事
ISBN: 9787301244234

作者简介

昂放,加拿大华人作家、摄影家。生于中国。旅居加拿大、美国、法国。 大学时即开始记者生涯。从事过报纸、广播、电视等行业。四面八方的生活。之后,决定远行。不断远行。摄影,写作,自由。"路"是他的宗教,就像《66号公路》里说的那样,他相信"总有什么,在路的尽头。"

内容简介

列车停下,罗亚尔港站(Port-Royal)。 只一分钟,站台空了。除了一个像朱莉·德佩的 姑娘,亚麻色头 发、黑裙子,短暂填补又遗弃了这个情境。她走出车 站。最后,是我。 午后。冷,因为清澈。 依然是蒙巴纳斯大道。狭窄的米色公寓、梧桐、 铁皮屋顶。 一句歌声从高处的窗口掉落,混着纸烟的灰烬, 若有若无。 走过162号,墙上,一块牌子刻写:“罗曼·罗 兰,1901—1913年居住于此并创作了《约翰·克利斯 朵夫》。”想着,一百年前,他大声地写:“克利斯 朵夫,我们必须灭亡,为了得到新生。” 可是,下个街角的食杂店,面包、奶酪、水果、 肉食杂陈的味道,又足以把一切拉回尘世。 大道与圣母德尚街(Rue Notre—Dame—des— Champs)交口。公寓楼下,一处院落,绿色植物围裹 着。走进,像面对一块孤独的春天,大片的露天咖啡 桌,空着。一只本子在暖灯下打开,炭笔速写,画了 街上的人。杯子,一半咖啡。人不在。一件大衣披在 椅背上。风吹,本子一页一页翻动,上面的人们走着 ,来来回回。 没有丁香,可,它是“丁香园”(La Closerie des Ifilas)。 19世纪末,“丁香园”是通往枫丹白露的一个驿 站。它是蒙巴纳斯第一间成名的咖啡馆,临近那时有 名的布里耶舞厅。这里是舞会开始前和结束后的去处 。任何人都来,在充满丁香树的花园,在一千零一夜 的氛围,跳一曲瓜德利尔舞。最初的客人有左拉、塞 尚、泰奥菲尔‘戈蒂耶、波德莱尔、龚古尔兄弟。更 多是穷艺术家、艳舞演员、无名者。 每周二,魏尔伦和他的朋友们在此聚会,谈诗论 道。被他称为“诗人王子”的保罗·福特在1903年正 式发起“星期二聚会”,成员包括马克斯·雅各布、 安德烈·萨尔蒙、阿波利奈尔、斯图尔特·美林、莫 里斯·梅特林克、保罗·克洛代尔…… “聚会”发生在楼上的一个房间里,福特一身黑 衣,坐在凳子上,诗人们朗读、讨论彼此的作品。 20世纪初,阿波利奈尔将超现实主义戏剧家阿尔 弗雷德·雅里引入这个圈子。一次,雅里坐在一个美 丽却冷漠的女人身边。一再被忽视之后,雅里拔出枪 向她对面的镜子射击,说:“小姐,现在冰已经碎了 ,让我们聊聊吧!” 很快,“丁香园”的聚会不再局限于诗与文学。 毕加索、莫迪里阿尼也加入到诗人和他们的文字游戏 之中。周二,“丁香园”充当了国际性的思想家和艺 术家的会所。 1922年2月17日,由于袭击了查拉,布勒东被带 到咖啡馆楼上的一个房间接受“审讯”。陪审团包括 毕加索、让·谷克多以及一百多名先锋艺术家。查拉 达达主义与布勒东超现实主义的信徒相互谩骂。美国 记者马修·杰斐逊这样记述:“两伙男人之间这么激 烈充满火药味的言词竟没有导致殴斗,在我的经验里 前所未有。(他们要是美国人,早就厮打起来了。)” 布勒东的“审判”敲响达达主义的丧钟,标志着这一 运动在巴黎的结束。不久后,“丁香园”又成为超现 实主义的策源地之一。 走进店堂,已然是这么多的前情。 门边第一张桌子钉着一块铜牌,刻写:“让一保 罗·萨特”(Jean—Paul Sartre)。 整个空间是属于酒的。所有细节仿佛都沉浸在一 种稀薄的液体之中。酒染指镜子、地板、屋顶、空气 、小碗中的橄榄。还有两张画,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 ,几分醉意,几分爱意。漫长的栗色吧台像真正的岛 屿,撑得住所有希望和绝望,各种临界的情感。它的 对面是酒,是香摈、杜松子、朗姆、威士忌、苦艾, 是所有人的彼岸。 “先生,您喝点儿什么?”脚步声,酒保终于出 场了。 “雪莉。”我说,“阿蒙蒂亚雪莉。” P146-P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