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意义与价值(1908年)(精)/诺贝尔文学奖大系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1908年)(精)/诺贝尔文学奖大系
作者: (德国)鲁道夫·奥伊肯|译者:张伟//左兰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
原售价: 34.00
折扣价: 21.52
折扣购买: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1908年)(精)/诺贝尔文学奖大系
ISBN: 9787568204521

作者简介

鲁道夫·奥伊肯,Rudolf Eucken(1846—1926) 在汉诺威奥里希出生,曾在哥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就读。担任学校教师5年后,他在1871年获聘为瑞士巴塞尔大学哲学系教授,1874年转往德国耶拿大学任教,直至1920年退休。1913年至1914年间他亦曾在纽约大学任客座讲师。1926年,鲁道夫·奥伊肯在耶拿逝世,终年80岁。 鲁道夫·奥伊肯的哲学思想强调精神价值,认为人凭借精神获得升华,精神的本质在于从生命环境和冲动中获得解放和自由。主要著作有《近代思想的主潮》(1878)、《精神生活在人类意识和行为中的统一》(1887)、《伟大思想家的人生观》(1890)、《为精神生活的内容而战》(1896)、《一个新人生观的基本路线》(1906)、《人生的意义与价值》(1908)、《认识与生命》(1912)、《人与世界──生命的哲学》(1918)、《人生回顾》(1920)等。1908年,鲁道夫·奥伊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内容简介

二、对抗与战胜 对于宗教,我们的思考和观察已从不同的地方触 及了,但对其本质和价值并没有给予充分的评价。假 如我们要解决此问题,就算精神生活的进行多数藏在 人的意识里,也必须认定含有宗教的因素。如同生活 转向独立自主,并不是从个别点开始而是从整体出发 ,所有真正的精神活动都要得到整体生活的支持。这 不仅仅暗示着心力的上升,也暗示着生活过程中的内 在变化。前面说过,真正的精神生活需要战胜主观能 力和对象活动的对立才能够成立。同时,如不提高到 充足的行为性,就不会产生出独立自主和生活内容。 人的劳苦来自于自我,但这仅从主观层面而言,并没 有深入到创造,所以并没有成为充实的实有。只有涵 盖人性,并将其导入自己潮流的整体生活中,才能战 胜巨大的差距,把普遍的愿望转化为行为和创造。如 此一来,从形成最内在而独特的事物而言,人随时都 和整体产生关联,并从整体获得奋斗的源泉,而且在 一切生活的绝处,此种现象都可以十分明显地意识到 。因此之故,艺术创作并非个人能力造出来的,而是 来自更高层次的力的灵感。像歌德这样的创造性天才 都称之为恩宠的赐予,怀着感恩之心接受。伟大的思 想家也因为自我本质受到了强劲的内在力量支配,才 能任自我本质的要求驱使,勇敢地抗拒所有自古以来 被大多数人所认定的真理。再者,就算行为的英雄对 他们周围的宗教采取一种批判的态度,也常常将自己 看作是统治世界之力的力量。如果诚实正直的人缺乏 这种信念,或许无法忍受行动带来的重大责任。但是 ,那些最崇高的案例只不过显示贯穿一切精神生活的 事物罢了,这就是一种附属又依赖于无限的生活。对 他们的认同和感悟会萌生一种宗教。 但是,内在精神创造的宗教,与其本身相比,更 像是通往宗教的一个前提。虽然它用高尚的氛围粉饰 整体生活,但不可能建立起自己的国度,也不可能阐 释历史上宗教成立之后而变成一股极强势力的原因。 我们说过,精神生活在人间曾经遇到巨大的对抗。这 一对抗会超乎这种氛围,于是要求一种较为独立、明 确的宗教。如果此对抗来自外部世界,好像还可以忍 受。但是当阻碍侵入生活的最深处,并在存有中造成 可怕的分裂,那么这一对抗就难以忍受。如果这种分 裂一直存在,就会拘束整个生活,使其原地踏步。这 时,累积的发展或者平稳的进步根本就无法获得。所 以,如一定要追求战胜之道,那其方向就存在于超乎 矛盾的力量在人类之中产生出新的生活,把深邃性的 实有给予人,凭此使人类超乎自我本身存在的不足和 空虚。 实际上,这一新型关系会出现在人类生活之中, 这也是历史上各种宗教一致主张的。它们的具体发展 路径十分不同,在此处却是相同的。对于精神生活的 看法,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空间应对此类发展,所以很 高兴认同其可能性。换句话说,我们的看法是将一切 精神活动融入一个整体生活中,依靠其力量而得到支 持。过去,整体只有依靠建设世界的作为,才能把个 别的位置当作中介,并在此范畴之内间接存在。进一 步,生活的整体也直接出现在个别的位置中,其保存 有分享创造性关系的可能性。这对世界而言,产生出 一个新的生活,并在它的优越性中,最先到达最实在 的独立自主。如此一来,精神生活的理念或许会变成 神的理念,精神的国度或许会上升至神的国度。 但是,如果使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那是不 可能用普通的概念来证明的。必须使一个新的生活类 型外化为事实,进而才能够得到证明,而此一新生活 类型非人类思索所能产生。关于此类型,我们与其说 是一个创造物存在于个人心中或人类生活中,毋宁说 是冲动存在于个人心中或人类生活中。这从生活的角 度来说,也是一个事实。特别是在个别倾向相互结合 ,指示同一方向、表明同一源泉时。P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