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典亮世界丛书

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典亮世界丛书
作者: 编者:丁四新//王政杰//赵乾男|责编:洪琼
出版社: 人民
原售价: 79.00
折扣价: 53.80
折扣购买: 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典亮世界丛书
ISBN: 9787010239637

作者简介

丁四新,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曾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国学院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简帛研究中心成员;大学本科就读于厦门大学哲学系,1999年6月获武汉大学哲学博士学位。2002-2003年,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出版专著及个人文集《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东方出版社2000年)、《玄圃畜艾——丁四新学术论文选集》(中华书局2009年)、《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楚竹简与汉帛书〈周易〉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等5部,主编著作7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和A&HCI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评论100篇。此外,主编《楚地简帛思想研究》等论文集多部。近年代表性论文有《生、眚、性之辨与先秦人性论研究之方法论的检讨——以阮元、傅斯年、徐复观相关论述及郭店竹简为中心》、《〈易传〉类帛书札记十六则》、《〈墨子·墨语〉成篇时代考证及其墨家后学的鬼神观》、《“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王安石性命论思想研究》等。

内容简介

“和”或“和谐”(harmony )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 从宇宙到人生,从家庭到社 会,从人际到国际,从政治 到经济,“和”的价值和观念 无处不在。作为观念,“和” 产生很早,它孕育于天人混 沌不分的原始宗教意识中。 从目前可见文献来看,“和” 作为概念在西周晚期正式提 出。春秋末期,晏婴、老子 和孔子等政治精英和知识精 英都很重视“和”,将它作为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 核心概念来看待。 《说文·口部》曰:“味, 相譍也。”“味”或写作“和” 字,读去声,其本义指声音 相应和。同书《龠部》曰: “龢,调也。”“龢”读平声, 义为和谐、协调,经传多借 “和”字为之。作为中华文明 核心价值的“和”,即是“龢” 的通借字。作为哲学术语, “和”与“同”相对,前者指不 同因素的和谐和统一,而后 者则指单一因素的雷同和叠 加。“和”与“异”也有差别。 “和”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 语境中的含义不同。本书以 “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为主 题,分为和同篇、同异篇、 中和篇、太和篇、和谐篇, 以它们来揭示中国传统中的 “和”概念及其相关命题的内 涵。 一、和同 本篇所谓说“和”“同”概念 ,是面对权威而表现出来的 一种立场、态度和价值。求 真、辨别是非和立身处世, 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内容。但 是如何求真,如何辨别是非 ,如何立身处世?对于这些 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观点 和看法,既涉及方法论也涉 及价值观。在此语境中,“ 和”是和谐、协调,“同”是 剸同、独断。中国古人普遍 主张和赞成协调、和谐,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