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4.20
折扣购买: 万物大历史·人口为什么有增有减
ISBN: 9787521743845
首尔锦湖高中科学教师。硕士期间主要研究“高中生图表能力”,并获得化学教育硕士学位。虽然专业是化学,但对历史情有独钟。作为科学教师协会“爱的科学分享中心”成员,积极参与为偏远地区儿童准备的科学文化普及活动。著有启发性系列儿童科普读物《声音是如何传播的》、科学探索基础读物《水》,还参与了高中教材《化学I.II》(2015修订版)的编写。
人口增长成愁,减少亦忧? 据韩国国家统计局统计,2016 年新生儿为 40.63 万名,比 2015 年减少了 3.21 万名,一年间下降幅度约为 7.3%。自 1970 年开始进行出生统计以来,2016 年的新生儿数量是最少的。据统计,2016 年每位女性一生所生的孩子为 1.17 名,比前一年下降 5.6%。产妇的平均年龄每年都创新高,2016 年是 32.4 岁,比前一年增加 0.2 岁。 通过新闻报道传递的信息,可以预测到,韩国的人口今后将持续减少。不过 30 年前,政府还在宣传计划生育政策“ 只生一娃,幸福全家”,如今却站在人口锐减的悬崖边,不得不为提高出生率而煞费苦心。 回顾过去半个世纪,可以发现,导致韩国人口变化的因素在相当短的时间内经常发生变化。朝鲜战争结束的20 世纪 50 年代,韩国的主要产业是农业。发展农业需要 劳动力,因此多生小孩是有利的。到了 60 年代,实施工业化的大都市开始吸收农村的剩余人口。70 年代,计划生育的重要性显现,于是 80 年代,国家开始实施计划生 育政策。一进入 90 年代,以农村为中心的跨国婚姻增多, 外国劳动者进入低收入劳动市场。 从中可以看出,韩国的人口变化主要表现为: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朝鲜战争以后人口激增的“ 婴儿潮”,工业化推进导致的城市人口激增的“ 离乡进城”现象,城市再开发引起的“ 城市难民”现象,等等。20 世纪 70 年代至 80 年代,政府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重男轻女思想、性别比例失衡、向德国和中东输出劳务等主导了人口变化。自 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因出生率急剧下降、人口结婚年龄持续增高导致政府开始实施鼓励生育政策,以农村为中心的跨国婚姻的增多和外国劳动者不断流入使多元文化家庭持续增多,以及人口老龄化是主要的人口现象。 这种人口现象是世界普遍现象,还是韩国特有的现象?不仅是韩国,整个世界的人口变化今后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又会以怎样的速度发展呢?还有,这种人口变化趋势会持续吗? 要解答这些问题并非易事。但是,一方面人均国民总收入偏低的国家依然在经受着人口过剩的问题,另一方面先于韩国实施工业化的欧洲国家为恢复出生率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参考他国的经验教训似乎能找到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些线索。即,如果能正确认识过去世界共同出现的人口变化模式和规律,就可以像马尔萨斯那样预测未来的人口变化。 在探讨宇宙和地球的大历史系列丛书中,为什么要把人口的增减选为主题之一呢?人类登上地球历史的舞台时间尚且短暂。不仅如此,还存在体型远远大于人类的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尽管它们无法抵御细菌(真菌)。 这是因为人类创造了工业化体系。工业化以后,人类使用的能源与其他生命体相比急剧增多。深埋地下的煤炭和石油等能源经人挖掘开采投入生态系统,使地球环境受到极大影响。这种变化时期被称为“ 人类世” (anthropocene)。在伴随工业化开始的人类世中,人类对其他物种的影响高于以往任何一个时期。从人口学的观点来看,人口增加了,容纳增加人口的空间和地球资源的消耗量相应增加,随之增加的人类活动也会把地球的生态系统引向一个特定的方向。多个物种的灭绝、全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等,都是人口增加引发地球生态系统变化的典型例子。过去,地球环境决定了人口增减,但现在,人口 增加成了改变地球环境的变数。 人口过度增长会成为问题,同样,过度减少也是问题。人口变化会对我们的社会和地球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让我们一起了解人口增减的趋势,共同展望人类世的未来吧。 1.《万物大历史》用10个转折点、20个提问,清晰串连宇宙、生命、人类文明的整个历史 如果6500万年前,陨石没有掉落在地球,那么地球上的生命体现在会进化成了什么样子? 如果大爆炸以其他的方式进行,那么宇宙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宇宙究竟从何而来? 我们又为什么而活? 这套《万物大历史》就是在探讨这样的重大问题时诞生的,以在137亿年的时间线上展开的10个转折点、20个提问为基础,整合了宇宙、生命、人类文明历史。这次的“人类篇”的完结篇从“气候对人类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人口为什么有增有减”、“科学和技术是怎么发展而来的”,讲到“工业革命带来了哪些变化”、“世界将会怎样终结”。 2.这套书运用大历史思维,让庞杂的全科知识变得一目了然 科学与人文的有机结合,只有通过打破学科壁垒的思考方式才能成功,这也是这套大历史的研究方法和意义——教给孩子们建立起“过去是所有事件发生的原动力”的大历史思维,和跨学科知识体系,对存在于宇宙、自然和文明中我们进行定位,并找到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生活的答案。 3.知识硬核但好看好玩,弥补课堂空白,锻炼青少年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青少年在课堂之外为了满足好奇心,常会翻阅成人书籍,但对许多问题依旧渴望得到体系化的答案。这套《万物大历史》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是一部走出学术,面向普通人群的好看、好玩的教养读物。本系列精选适合青少年的内容,弥补了课堂教育中的缺憾,是将“大历史”学派理念应用到青少年教育上的丛书。 对于在21世纪全球化时代接受教育的青少年来说,大历史是非常需要掌握的思维方式,因为在历史的大转折点上,可以洞察到宇宙物质的开放性、生命的多样性、相互关联性,也就是锻炼将从宇宙开始到现代社会的巨大历史串成一条线的洞察力,以及对于宇宙、生命、文明和自身的洞察力。在给予青少年阅读快乐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分析、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告诉他们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有怎样的意义。 4.为青少年提供对自己、对世界的新认识,有助于价值观的建立 大历史系列所向往的教育目标在于“态度的变化”,因为通过学习大历史,我们想要回答人人关心的“我们怎样生活得更好”的实际问题。 理解大历史的核心就是打破学科间的界限,也就是拥有开放性思想。这套书的目的也是给我们展示在宏观的构架中宇宙、地球、人类等不同研究对象所持的普遍性及多样性,及其展现出的相互关联性。所以在学习大历史时,比起知道细微的信息、陈旧观念,重要的是对整体的把握、对全局的思考,并在全新的完整知识体系之上,对自身生活及人类本身拥有新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