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幸之助传(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世界商业名人传记丛书

松下幸之助传(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世界商业名人传记丛书
作者: 蔡大东
出版社: 时代文艺
原售价: 20.00
折扣价: 14.00
折扣购买: 松下幸之助传(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世界商业名人传记丛书
ISBN: 9787538741384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三章 事业的起步 1.从一百日元做起 辞职自立,是松下人生必然的选择。谋求成功、实现自身价值,是他辞 职自立的重要因素;而疾病,则是偶然的,但这种偶然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辞职以后,他首先着手做的事情就是自己充满信心的革新插座。 虽说是小小的插座,制造起来也不易。第一个问题是资金。对这方面的 准备,松下显然是不充分的。松下当时所有的资本还不到一百元,计有: 1.在大阪电灯公司工作七年的退休金:三十三元两角; 2.离职公积金:四十二元; 3.储蓄:二十元; 合计:九十五元两角 就这点资金,在当时,连买一台机器或一套模具也不够,95元的资本实 在是太少了点儿。 雄心勃勃的松下不管这些,他决定自己能干的事情尽量自己解决,节省 开支,土法上马。 第二个问题是人手。相比较来说,这不算困难。第一位人选是夫人。此 外,两位过去的同事也答应来帮忙。一位是林伊三郎,在松下辞职的时候, 他已经转到电业商会去做工人。松下把自己的计划告诉了他,这位昔日好友 立即就答应了。另一位是当时仍在大阪电灯公司工作的经田延次郎。他听到 此消息后,对松下说:“松下君,我也想做些事情,请让我参加,可以吗? ”松下正需人手,当然求之不得,立即答应了。此外,松下的内弟井植岁男 刚从高小毕业,也被姐夫从家乡兵库县经路岛召来帮忙,松下创立的第一套 班底就此形成,共有五人。松下的内弟井植岁男,战后创办了三洋机电公司 ,生产家用电器,成为日本有数的大实业家之一。他应当感谢姐夫当年选他 入伙的行为,才使他走上了成功之路。 第三个问题是场地。当时的情形,资金少,人员少,还没有必要设厂。 解决的办法是:松下夫妇把原来的住房退掉,在生野区找了一间较宽敞的房 子,其中两坪的一间作厂房,兼起居室,另外一坪的一间作卧室。 资金、人员、场地的问题有了着落,但创业中更大的问题则是松下他们 很少考虑过的技术问题。松下醉心于革新发明,但他一向所从事的还仅仅是 修理和装配方面的工作,和制造没有多大的关系。他的两位同事经田君和林 伊君,也并不比他高明多少。至于妻子和内弟,就更是彻头彻尾的门外汉了 。 但他们对技术革新有兴趣、对未来的事业充满使命感,同时又由于资金 、人员等条件的局限和压力,迫使他们亲自动手,土法上马,倒也克服了一 些难关。 在这当中,最难解决的是插座外壳的材料问题。松下等人都知道那是一 种合成材料,其成分大概是沥青、石绵、滑石粉一类的东西,但究竟是何比 例、怎样合成,就一窍不通了。正当松下几人为此头疼时,恰巧辗转听说过 去的同事T君正研究这类合成品。 松下等人赶紧跑去请教,T君告诉说:自己本来也准备搞电料制造一类 的事情,可进行得很不顺利,合成的事情倒是知道一些。他把自己的研究心 得很快就告诉了松下他们,并给予详尽的讲解。这时候,松下他们才知道, 自己的方法和正确的工艺相当接近,只差一点诀窍而已。 制造插座外壳的合成品,松下纯粹是从外行起步的。虽说还差一点,但 终究已经八九不离十。这种经验,给了松下不小的启迪。由此,在松下的心 目中树立了“外行不一定就不能成功”的信念。在此后的松下电器公司的技 术、产品开发中,有许多时候正是靠这种信念的支持完成的。可以举出的例 子很多,比如:在昭和初年,松下电器公司建立了第七工厂,准备生产收音 机。松下幸之助的目标是生产出“外行人也能使用的收音机”,可是当时, 松下电器系统内部根本没有这一方面的技术人员,而原来的合作者又把技术 力量全部撤走了。 此时,松下叫来研究室主任中尾哲二郎,请他负责尽快研究生产技术。 中尾颇有些为难,他虽是技术人员,但对收音机却是地道的门外汉。松下近 乎专断地命令他从事研究,并说“电机、收音机一类是相通的”,“凭你们 这样优秀的技术人员一定可以办到”。 中尾于是拼命苦干,终于凭着优异的基本技术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三个 月以后生产出了在当时质量相当好的收音机,并获得了当年“日本广播协会 ”收音机评比的第一名。 1965年,松下电器公司的附属企业“松下通信工业”承接了一笔政府生 意。订单是国家气象局提供的,要求该厂设计制造远距离测量系统,包括深 水测量器材。当时该厂缺少海上技术专家,即使请教了专门的海洋专家,问 题也未能解决,因为课题是前所未有的。 结果,只好由自己来研制。四年之后,一套先进的海上测量系统终于设 计制造成功,包括海面上的浮标船和深海4600米的测试系统。而这个项目的 参加者,实际上是一群对材料、结构和焊接技术完全不懂的门外汉。但门外 汉们凭着一股钻研精神,取得了内行人也为之羡慕的成就。这就是松下的精 神体现。再说,松下他们突破了合成材料的技术,剩下的金属片等问题,就 比较容易解决了。 从8月中旬到10月中旬,近两个月的时间,第一批改良插座制造出来了 。“总算做出来了,赶快拿出去卖吧。”经田延次郎急不可待地说。 此时,本来对自己的革新充满信心的松下,反倒感到心里没底了:能卖 出去吗?上哪儿去卖呢?怎么定价呢?松下他们五个人,技术是门外汉,销 售也同样是门外汉。 电器批发商他们一个也不认识,行情也不懂,首先是定价成了问题。于 是,只好请经田带着样品找电器行的老板看看,说出自己的估价,请对方评 说,然后再做决定。 推销的事情,主要由热心的经田负责。当他拿着货品出去的时候,松下 感到了从未有过的紧张,他不知道等着他的是什么,对于销售的结果做着种 种的猜想。 经田终于回来了,结果果然不怎么乐观:“真不好卖!还没有遇到过这 样费劲的事情。”他向大家报告说:“有一家叫他等了很久,最后却让下次 再来,连东西都没有看;另外一家,拿着样品却净问些不相干的事情:‘你 们是什么时候开始做电器的?除了插座还有别的东西没有?要是有别的东西 ,我们或许还可以销售一些。’另一家却说:‘这种东西也不知道好不好卖 ,我们现在还无法订购。’”对这个不好的消息,大家都有些灰心丧气。但 松下坚持认为,既然辛辛苦苦地做出来了,就不能半途而废,必须接着推销 。 一连十几天,经田几乎跑遍了大阪市的大街小巷,总算卖掉了一百多个 ,获得了十多元钱的收入回来。 在这种情况下,大家知道,这种新插座并不符合市场要求,只能放弃了 。要想继续维持下去,只能以新产品代替这种插座。但新产品开发谈何容易 ,看来只能在原有基础之上,在插座的改良上做文章。 但要做改良,只是想是没用的,必须要有资金投入。可一提出这个问题 ,大家都不免有些尴尬。从7月到10月,花了近四个月的时间,收入不过10 元钱,连本钱都没有捞回来。 当时,不要说重新设计制作的资金没法筹措,就是大家的生计也都有了 问题。因为大家毕竟都是拖家带口的人,薪水多少倒不要紧,可是总得有饭 吃呀。而且,新插座能否成功,还是个未知数,这样的改良不能不让人担心 。 没有具体计划,没有资金,也没有薪水的保证,松下的合作者经田和林 伊深感为难。虽说他们很愿意和松下一起干下去,但面对此种情形,他们很 无奈,只能另找工作谋生,暂时与松下分手。这样一来剩下的就只有松下的 妻子、内弟和松下三个人了。 此时,松下曾有过另做其他生意的打算,但很快就放弃了这种念头,坚 持原来的事业计划。他认为,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弃这种努力,一定要坚持下 去。对于这项工作,松下内心深处觉得前途无量,深具信心。这种在深陷的 谷底,不只是看到黑黑的峭壁,还会看到峭壁上面的坦途中蕴藏的希望,这 正是松下此次、也是以后无数次闯过难关的支柱和动力所在,也是松下走向 成功和辉煌的良好素质所在。 正是依靠这种信念,在经田延次郎和林伊三郎离开以后,松下的小作坊 即使只剩下了三人,松下也没有泄气,夫妻二人再加内弟井植岁男,胼手胝 足,辛辛苦苦地操劳着。而在山穷水尽、无饭可吃的时候,松下毅然决然地 把自己和妻子的衣饰等送进当铺。 五十五年以后的一天,已经功成名就的松下偶然从住宅的仓库里保存的 一包旧文书中,发现一本年轻时典当衣物的账册,依据账面上的记载,从 1917年4月13日到1918年8月止,共有十几次将他夫人的衣服、首饰等物送进 当铺。这一本账册,把松下当时生活之困窘、事业之艰难,生动地记录下来 。 松下的这段经历,也许是许多普通人所没有经历过的。 不过,他认为,任何伟人、任何成功的企业家,这种经历大都是有的。 他甚至认为,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是一个人能否有所成就、有多大成就的关 键所在。 松下相信,在艰难困苦的场合,精神的力量是重要的,能否踏过坎坷、 迈向光明,往往就在一念之间。在给年轻人谈论这类问题时,松下曾经对年 轻人鼓励说:“面对挫折,不要失望,要拿出勇气来!扎扎实实地坚持向既 定的目标前进,自然会有办法出现的。一个人如果能够心无旁骛、专心致志 ,此时此地,即可聆听到福音自九天而降。我劝大家保持精神的沉静和坚定 ,不可因一时的小挫折而丧失斗志。如此,世间再没有什么事情是办不成的 了。”就如许多伟大人物都有其独特的想法和做法一样,松下不畏惧艰难困 苦,反倒视艰难为生活的必不可少的因素,祈盼它的来临。 因为没有与艰难斗争的经历就不是真正的人生。 P4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