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中华家风丛书

敬业/中华家风丛书
作者: 编者:王玉玊//叶栩乔|总主编:张颐武
出版社: 工商联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2.68
折扣购买: 敬业/中华家风丛书
ISBN: 9787515809410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章 勤奋好学 人求上进先读书 我们形容一个人勤奋好学的时候,常常会用到“ 头悬梁,锥刺股”这句话。其中,“头悬梁”说的是 汉朝的孙敬;“锥刺股”说的是战国时代的苏秦。苏 秦为了摆脱窘迫的个人处境,发愤图强,勤学不辍, 游说于六国之间,最后成为名动天下的纵横家。 苏秦出生在战国时代的洛阳,早年曾经游学至齐 国,成为鼎鼎有名的学者鬼谷子的徒弟。但是,苏秦 年轻时时运不济,虽然在鬼谷子门下已经学有所成, 但在各国之间游历多年,也没能受到哪一位国君的重 用。他曾经到秦国,向秦惠王宣传连横思想,但秦国 当时的情况不允许连横思想的实行,苏秦游说失败。 那时,他已经到了穷困潦倒的地步,不得不回到家乡 洛阳。 苏秦回到家乡,本来以为会受到多年不见的家人 的欢迎。但是,此时他已经不事生产多年,家人认为 ,他只会逞口舌之利,而他的辩才也没能给自己和家 人带来实惠,因此都瞧不起他,认为苏秦舍本逐末, 是不可取的。苏秦回到家里的时候,他的妻子继续织 布,没有理睬苏秦;嫂子没有去为远道归来的他做饭 ;苏秦的父母,也都没有与他说话。这种情景,给了 苏秦极大的刺激,他不由得长叹道:“妻子不把我当 丈夫,嫂嫂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 是我的过错啊!” 然而,苏秦知道,自己一时的失败,并不是因为 自己不事生产,只知论辩。他认为,自己的失败,在 于没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问,也没能将学问吃透。 于是他半夜找书,仔细搜寻了几十个书箱,然后找到 了姜太公留下的兵书《阴符》。 自此,苏秦开始勤学苦读。家人的白眼和不解, 已经被苏秦视为他上进的动力。他埋头诵读书本,反 复地学习、研究。为了不犯困,他不惜将锥子刺入自 己的大腿,流血直至脚跟。但这一次,苏秦不再轻易 地出门游说君主了。他知道,只有自己把学问研习精 深,辩才无可挑剔,才能一举获得成功。为此,苏秦 在家中苦读了整整一年。 经过一年的苦读,苏秦对合纵连横之术的研究更 加精进,辩才也提升了很多。为了向六国推销他的合 纵战术,苏秦采取了各个击破的策略。他首先得到了 燕国国君的支持;然后,他游说了与秦国接壤,受威 胁最严重的赵、魏、韩三国;得到了这三国国君的认 可之后,苏秦最后游说了国力强盛、足以对抗强秦的 齐国和楚国,将自己的合纵之术推行到了函谷关以东 的六国之内。苏秦被后世称为身佩六国相印之人,虽 然这一说法不免夸张,但不可否认,他得到了关东六 国的一致承认,成为当时影响六国的重要人物。 我们能够想到,苏秦在家乡苦读期间,一定已经 对天下大势有了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反复揣摩合纵之 术,才取得了最后的成功。而他的辩术也让人叹服。 当时的纵横家,除了张仪,没有人能够比得上苏秦的 辩才。苏秦会先强调六国的优势所在,再指出六国只 有联合起来,才能对抗秦国这一严峻的形势,提倡六 国的联合。这种辩论之才的效果,我们从六国君主对 苏秦的看重便可看出。而这,正是苏秦苦心琢磨之后 ,才获得的重要才能,使他在六国之间游刃有余。一 心追求上进的他,苦心攻读书籍,知识变得渊博丰富 起来,这才有了后来的大纵横家苏秦。 三国时期的吕蒙也是善于学习、力求上进的典范 人物。吕蒙出身行伍,因其骁勇,逐渐成为了吴国的 重要将领。但是,吕蒙之前的文化知识比较少,很少 读书。孙权曾经劝诫他多读书,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忙 为借口,不愿多读书。于是,孙权严肃地劝告吕蒙: “你说事务繁忙,有谁会比我繁忙呢?我常常读书, 自己认为还是大有益处的。”吕蒙虚心听取了孙权的 劝告,领兵之余,开始认真读书学习。后来,鲁肃与 吕蒙交谈,发现吕蒙已经不再有勇无谋,而是对天下 大事有了很多真知灼见,便惊讶地感叹道:“你现在 的才华和谋略,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个‘吴下阿蒙’了 !”从此对吕蒙刮目相看。后来,吕蒙继鲁肃之后, 成为都督,使出白衣渡江之计,擒获了蜀国的名将关 羽,立下了不朽战功。吕蒙在军务繁忙之际,仍能读 书不辍,勤能补拙,成为一代文武双全的名将,非常 值得我们学习。 人欲求上进,必先读书,这是中国人特有的家风 ,尤其在那些重视科举、以读书改变命运的时代。多 读书学习,可以让人的思想境界变得开阔,知识水平 得到提高,最终成为有用之才。虽然今天已经没有了 科举考试,我们的前进道路也变得更加多元化,但是 专心致志地读书学习,仍然是能提升自己并取得成功 的重要途径,也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行为。只要生 命不息,学习以求上进,便是最有意义的事情。而我 们每个人,都应当力争上游,而不是任凭自己走下坡 路,最终浑浑噩噩度过没有意义的一生。这是对自己 一生的交代,也是敬业的第一步。 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