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江苏美术
原售价: 30.00
折扣价: 17.80
折扣购买: 梅兰芳/符号江苏口袋本
ISBN: 9787558055416
百川归海,当扬子江汇聚千流即将东归大海之际,就 在江之北,有这样一座城市,“以其地傍海而高故日海陵 ”,海是大海,陵从阜指高地,一个朴实而形象的名字, 而拥有这个名字的城市就是泰州。 泰州之泰,取的是通泰的意思,自古以来“儒风夙冠 淮南”。从堪舆学上讲,这里又是江北淮南少有的吉祥之 地,据说从空中俯瞰,泰州城就如同一只凤凰的形状,也 就有了凤凰城的美誉。 凤凰展翅,泰州这座凤凰城的两个翅膀就是东西城河 里的两个高墩,东墩尤美,故名凤凰墩。 凤凰墩,因为凤凰的传说,注定了一段百年传奇。 父老相传,凤凰墩以及墩东的鲍坝一带就是泰州梅氏 的祖居地。泰州梅氏,即梅巧玲家族。 梅巧玲为梅兰芳祖父。 梅巧玲家族为梨园世家。 白居易《长恨歌》里有“梨园弟子白发新”的句子。 作为唐代训练乐工的机构,梨园已衍变成古代对戏曲班子 的别称,戏曲界习惯地被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戏曲演员 也被称为梨园弟子,而一家几代人从事戏曲艺术的家庭便 被称为梨园世家。 所谓的梨园世家,其传承少则三代。作为一个历久弥 新的话题,梨园世家所代表的家族式传承赋予了其传承的 特殊性,以及传承之外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京剧里的 梨园世家据说有百余家之多,比较有名的如谭家、梅家。 梅家自是以梅兰芳而臻至梨园世家的巅峰高度,然而 到他为止,却已然是第三代了。梅家开始唱戏是从其祖父 梅巧玲开始的,在此之前,梅家还是泰州城外半耕半读的 一个务农人家。1950年10月27日梅兰芳刊载在《文汇报》 上的回忆录就有这样一段: “我出生在先祖去世十一年之后,我没有能亲受他老 人家的教诲,他的事迹,我是从前辈口中一鳞半爪地听来 的。关于他学艺的经过,先伯大略对我说过。先祖生于道 光二十二年,巧玲是他的艺名。他原名芳,号蕙仙,又字 雪芬。原籍江苏泰州,迁居苏州。上辈都是务农的,半耕 半读,家境贫寒,而先祖自幼就对戏剧发生兴趣……” 道光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842年,中英鸦片战争清 廷战败,把香港岛割让给了英国,中国近代史的耻辱自此 开始。然而在僻处江尾海头的泰州来说,国家运势的兴衰 一时还影响不到这里,庶民生活,主要关注的还是柴米油 盐。 泰州的梅家,这一年秋天也添了一个儿子,起的名字 叫梅芳。多少年后,他有了一个巧玲的艺名。 关于梅巧玲的家族,刘粲夫、朱君冶两位先生曾对其 在泰州的族系有过考略,并得到了梅兰芳的确认。 据刘朱二位的考略所云,梅巧玲的曾祖父名为梅世贤 ,康熙五十一年(1712)生于泰州城东,是个地地道道以 种田为业的农民。世道生计艰难,仅靠几亩薄田维持生活 当属不易,遂将儿子梅万春送到泰州城里吴家雕塑铺学手 艺。 据说吴家雕塑铺的店主就是雕塑大师吴广裕。吴广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