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原售价: 56.00
折扣价: 33.60
折扣购买: 扪虱谈鬼录(修订版)
ISBN: 9787559403476
。。。
在古代,**的方式显然没有现代那些“光电化 气”的时髦多样,但可供选择的方式还是有一些。然 而像楚霸王和尤三姐那样壮烈的自刎,就不仅需要相 当的勇气,还需要老百姓不能具备的利刃;跳楼坠台 ,在古代是要有一定特权的,起码要有登台的资格; 服毒,如冰片或大烟,费用不说,一时也不易物色得 到。说来说去,还是投河上吊*为廉价,而其中的上 吊*是于时于地都无须挑剔,一般来说,一根不拘质 地,只要能承*体重的带子就能达到目的,从这一点 上来说,自缢让平民百姓几乎与王公贵胄平等了。 少量的是个人的遭遇,大批的则是饥馑和战乱。 古书中常有大量逃荒流民或苦于劳役者“自经于道路 ,死者相望”的记载,一条大道上,每隔百数十步就 是一具挂在树上的饿莩,这场景真是不堪细想。(当 然,如果有一个王朝连饥民逃荒的自由都不给,那么 这路上的惨状也就遮掩过去,只见形势大好了。)而 战乱时期,则可以从《夷坚支志·癸集》卷七“光州 兵马虫”一条记载中知其大略: 光州(今河南潢川)经建炎之乱,被祸*酷。民死 于刀兵者,百无一二得免。……淳熙初,上饶郑人杰 为郡守,邀乐平士人李子庆偕行。既至,见西廊一库 ,扃钥甚严而尘埃堆积。问之吏卒,云:“旧甲仗库 ,怪物居之,累政不曾启。”郑素贪,意其中必有伏 宝。破锁入视,凡械器弦刃,皆断裂损蚀,无一堪用 。惟梁上挂数十百卷,或麻或绢所为。彼人言:“方 离乱时,民逃匿无地,悉自经于兹室,此即缢索也。 ” 屋梁上数十百条缢索在悬挂着飘荡着,真是异类 的壮观,不由得人不为当时数十百人一齐悬梁的惨烈 而震栗。 老百姓的自缢人数虽然众多,但为国史方志所特 别着墨渲染的却是另一批忠臣节妇,他们的自缢人数 代表着一个王朝的道德高度,而匹夫匹妇的自缢只能 给神圣的统治抹黑,所谓“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宪问》)。 特别是宋元以后,理学对民众思想的浸淫,使得 **成了实现节烈忠义的简便手段,好像缢索一套就 身登龙门(自然这是指有身份的人家),不仅家族乡梓 为之荣光,就是**,虽然已亡或将亡,也有了一段 供后世肃然而敬的遗唱。旌表、立牌坊、书于史册, 当世或后世的当权者总是利用各种表彰手段来鼓励这 种畸形的道德完善,成了宋元明清几朝的传统节目。 崇祯皇帝一上吊,能够对面相陪的只有一个随身太监 ,其他人是没有这种机遇的,于是消息传来,一些( 其实也没有几个)“忠臣”们就纷纷在自己府上的屋 梁上荡起秋千。这些人理所当然地名载于青史了,相 比之下,这比漆肤**的豫让要轻松多了。女婿一死 ,老丈人知道年轻的女儿守节很苦,或者怕她守不住 给自己丢人,宁可让她在缢索上一死了之,翻翻各种 旧方志的列女传,这样的记载太多了。 所以,虽然没有统计数字,却大致可以断言,自 缢应是自古以来**者中*多采用的方式。但古代很 长时间都没有对缢死者的鬼魂予以特别的关照,“缢 鬼”这一专称出现得很晚。(P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