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4.90
折扣购买: 五胡十六国(中国史上的民族大迁徙)/世说中国
ISBN: 9787100161862
三崎良章,1977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东洋史专业,1983年早稻田大学博士研究生阶段退学。历任北京大学客座研究员,群马大学、群马县立女子大学讲师,现任早稻田大学本庄高等学院教师。 译者刘可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获学士、硕士学位,后赴日本九州大学人文科学府留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汉唐间历史学与考古学研究。
第一章 东汉一西晋时代的少数民族 在以农耕为主的汉族的居住地周边,自古以来就曾居 住过诸多少数民族。他们通过交易、战争等形式不断与汉 族展开往来,特别是从东汉时起,这些少数民族开始大规 模地迁徙至中国内地。当时以匈奴为首的乌桓(乌丸)、鲜 卑、羌族、氐族等民族,进入中国并逐渐定居下来。本章 将分别确认各民族的具体状况,以此探讨西汉以后的中国 诸王朝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 一、少数民族向中国的迁徙 匈奴 匈奴是自战国末期以来,以蒙古高原为中心,活跃于 中国北方边境,并对中国构成了巨大威胁的民族。匈奴以 游牧为生,在西汉建国时,统冶匈奴的冒顿单于(单于为匈 奴君主的称号)向周边诸民族扩张势力,甚至对西汉也形成 了压力。面对匈奴,西汉帝国最初采用了和亲政策,自公 元前二世纪后半叶的武帝(前一四一一前八七年在位)以后 ,西汉帝国才展开了对匈奴的反击。与此同时,匈奴还出 现了内乱,西汉帝国于公元前一世纪末在迫使匈奴分裂为 东、西两部后,灭亡了西匈奴。然而,东汉初期匈奴在舆 单于的统治下又扩大了势力,其率领着位于匈奴东方的游 牧民族鲜卑、乌桓,开始不断侵入、掠夺东汉的北部边境 。不过,四六年舆单于死后,匈奴爆发了围绕着继承人问 题的内乱,加之自然灾害不断,其势力开始衰退。 于是在四八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被分别称为 南匈奴和北匈奴。在此期间,北匈奴开始向西方迁徙,并 在二世纪后半叶从中国的史料中彻底消失了。另一方面, 日逐王比自称为呼韩邪单于,率领南匈奴于五。年归顺东 汉。这支匈奴将王庭设置在西河的美稷(今内蒙古自治区准 格尔旗),居住于五原(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至代郡(今 山西省阳高县)之间,即相当于今日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山西 省、河北省北部一带。在这里,他们继续从事游牧业,同 时开始与汉族杂居。据《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记载,其 人口最初仅有四五万人,但其后不断有人从北匈奴归降而 来,至九。年其人口已达到了二十三万七千人。由于这一 期间与汉族杂居,南匈奴逐渐接受农耕生活,失去了游牧 民族的特征。 从二世纪前半叶至中叶,南匈奴人口已近五十万,但 其对于东汉的隶属程度却愈发加深。一八八年,南匈奴爆 发内乱。羌渠单于为部众所杀,其子於扶罗以平阳(今山西 省临汾市)为根据地登上单于位。然而,不认可於扶罗即单 于位的部众在美稷拥立须』、骨都侯,南匈奴分裂为两派 。其间,山西於扶罗单于之弟呼厨泉单于在二一六年投降 曹操,曹操将其扣留在邺(今河北省临漳县),并让其族民 缴纳租税。因此,山西的匈奴部众丧失了独立性,甚至其 中的一部分逐渐奴隶化。 曹魏政权成立后依然继续实行扣留匈奴单于的政策。 结果导致南匈奴失去了统一的中心,逐渐衰落…… P6-8 用另一种角度讲述分裂时代中的融合,从棱角间,搜寻民族起伏变化的迁徙历史。 大分裂时代中的融合,可以搜寻到边缘地区民族间起伏斡旋的斗争和生活,帝王将相耍花腔一样登场,王朝暴雨般开始停止,庶民百姓无奈迁徙与流落。这肯定是一段热闹的历史,也残酷、也冰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