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舍忆旧(梁实秋雅舍全集珍藏版)

雅舍忆旧(梁实秋雅舍全集珍藏版)
作者: 梁实秋
出版社: 江苏人民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16.10
折扣购买: 雅舍忆旧(梁实秋雅舍全集珍藏版)
ISBN: 9787214163035

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3—1987), 1903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杭县(今杭州)。中国著名的现当代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代表作有译作《莎士比亚全集》,文艺批评专著《浪漫的与古典的》,等等。 其散文似乎都是信手拈来,时而流连于衣食住行,时而沉醉于琴棋书画,有时天文地理,有时人情世故。没有生之无聊死之激烈的大悲大喜,而是在简洁的文字中透出高雅、平和,以及一种积极温暖的情味。

内容简介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在民国十 二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做第一次演讲,题目是“中 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感”。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 篇动人的演讲。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 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 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 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过去也有不少 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 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任公先生的这一篇讲演稿,后来收在《饮冰室文 集》里。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 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 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 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 乎不同。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 科楼上大教室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 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 ,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 生。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 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 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 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 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 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 时又是洪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 ,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 些。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当奈公何! 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 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 有人物,有情感。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二十余年, 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 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 的这首古诗。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 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 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 ,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 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 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 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 有时叹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 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 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 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 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 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 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讲演的人 ,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 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 ,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 多少倍!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 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P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