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学十讲(精)/大家小书

中国古代史学十讲(精)/大家小书
作者: 瞿林东
出版社: 北京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2.50
折扣购买: 中国古代史学十讲(精)/大家小书
ISBN: 9787200125733

作者简介

瞿林东(1937— ),安徽肥东人。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1967年以中国史学史专业研究生毕业于该系。现为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著有《唐代史学论稿》《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中国史学史纲》《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等二十余部专著,撰有《探索中国史学的理论研究话语体系》《中国史学上的五次反思》等论文、评论三百余篇,主编《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等著作。

内容简介

从表现形式上看,中国传统史学体裁之丰富,无疑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中国史学经过长期的发展,除了熔炼成四种主要体裁即编年体、纪传体(其实是纪、表、志、传结合而成的综合体)、典制体(旧称政书体)、纪事本末体外,还有学案、史表、图谱、评论等等,也是很重要的体裁。古代史家编著史书,对体裁的选择、要求和创新,一方面是从客观历史的发展中得到了启示,一方面也往往反映了他们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及其撰述的目的。关于后一个方面,我们从历代史家所撰史书的序论、凡例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可见中国传统史学之体裁的多样性的特点,乃是客观历史发展和史家认识发展的结果。当然,这些体裁出现的时间或先或后,取得的成就有大有小,但在中国史学的滔滔长河中,它们都得到了相当的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各种体裁的相互补充和综合,又推动了有关体裁自身不断革新,显示了中国传统史学在撰述上的多姿多彩的成就。这是我国史学遗产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这种情况,从7世纪中叶(唐高宗显庆元年,公元656年)成书的《隋书?经籍志》所著录的史书来看,已十分了然。《隋志》史部后序说:“凡史之所记,八百一十七部,一万三千二百六十四卷(原注:通计亡书,合八百七十四部,一万六千五百五十八卷)。”根据清代学者的考证和补充,实际数目比这还要大一些。史学发展的这种盛况,在当时世界各国是少见的。《隋志》史部分史书为十三类: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这是从内容和体裁的结合上来区分史书类别的。稍后,著名史学家刘知幾以“六家”(《尚书》、《春秋》、《左传》、《国语》、《史记》、《汉书》)、“二体”(断代的纪传体、编年体)和十种“偏记小说”(偏记、小录、逸事、琐言、郡书、家史、别传、杂记、地理书、都邑簿)来总括群史 。刘知幾对史书种类和体裁的看法,虽不及《隋志》全面,但也显示了一个史学家的开阔的视野,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八世纪以前中国史学之多样性的丰姿。这种情况,在此后的大约十个世纪中历代官修、私撰的目录书、文献书里,都不断地有所反映、有所发展。十八世纪后半叶(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纂修的《四库全书》,其史部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等十五类,大致上反映了中国古代史书的状况。当时,世界上有些国家在社会经济、文化方面已经走向近代化了,但如此丰富、多样的史学表现形式,恐怕也还是不多见的。《四库全书》史部分类,在体裁的区别上更加讲究,更加明显。从《隋书?经籍志》史部到《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反映了中国传统史学之多样性的发展历程。 以“十讲”的容量,涵盖中国古代史学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