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的解放战争故事(青少版)/红色记忆书系

感动中国的解放战争故事(青少版)/红色记忆书系
作者: 于敏|主编:曾少蘅
出版社: 武汉大学
原售价: 7.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感动中国的解放战争故事(青少版)/红色记忆书系
ISBN: 9787307092167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四、沂蒙六姐妹 蒙山青、沂水长,在山东省蒙阴县有个烟庄村,村里有6个支 前的女英模,人称“沂蒙六姐妹”。1947年6月10日。鲁中军区 机关报以《妇女支前拥军样样好》为题,报道了她们的事迹,从 此,沂蒙六姐妹的名字传遍了沂蒙山区。她们是:张玉梅、伊廷 珍、杨桂英、伊淑英、冀贞兰、公芳莲。(公芳莲、杨桂英现已病 逝)那时,她们还都是20岁左右的姑娘。 1947年5月初,孟良崮战役即将开始,华东野战军为了创造 围歼敌人整编74师的战机,在烟庄一带频繁活动。一批批操着各 种口音的部队在烟庄村里来来往往。一天,有一大队人马来到烟庄 村口,只见迎面有六个姑娘走了过来,部队的管理员和司务长给她 们敬了个礼,说:“请问你们村长在哪里?”六张笑脸咯咯地笑出 了声,齐刷刷、爽朗朗地答道:“我们都是村长!” 管理员和司务长带着几分惊疑地看着她们,张玉梅代表姐妹们 大大方方地说道:“同志们辛苦了,有多少人,快说吧!”人数报 出来后,六姐妹就忙着为战士们支锅做饭,安排歇脚住宿,一切都 办理得非常顺当,就这样,六姐妹的名字便在解放军干部战士中间 传开了。 就在她们上任的当天,区上的通信员就送来了筹集战马草料 5000斤的紧急通知,并要火速送往指定地点。村里空荡荡的,要 筹集草料只有到大山沟里一家一户地凑,六姐妹二话没说就上路 了。伊廷珍扛着秤,已有身孕的杨桂英拿着账本,和其他姐妹翻过 了一山又一山、一户又一户,她们虽然年轻力壮,但也都缠过小 脚,这其中的劳苦自不必说。后来在她们的动员下,一担担谷草、 一袋袋豆料都送到了指定地点。正在她们完成任务,拖着疲惫的双 腿走进村里的时候,后面山坡上又传来了村指导员公方庆的呼喊 声,说带来了区公所的紧急通知:命你村前来区公所运回粮食 5000斤,两天加工成煎饼,送往前线。火速! 看罢通知以后,六姐妹都犯了愁,只要是农家妇女出身,都能 掂量出任务的分量:村里除了老弱病残,能烙煎饼的不过70人。 两天内每人要烙70多斤的煎饼,其中要经过运输、分配、碾磨、 烙成等七八道工序,能完成吗?可是为了前线的战士们,再难也得 想办法。大家迅速决定,马上分头到山沟里发动村民。 人夜时分,烟庄村如同办喜事一样,热闹非凡,各家各户亮起 了灯火,碾滚磨转,到处散发着热煎饼的香气。六姐妹除了把自己 分到的任务完成以外,又帮着十几户军属把她们的任务完成,每人 烙了不下100斤煎饼。张玉梅忙着分派运粮,一天都没顾上吃饭, 累得晕倒在鏊子旁边,而公芳莲也因为连夜劳累,烙煎饼时老打瞌 睡,手给烙伤了好几处。她们忘我的精神感动了乡亲,大家齐心合 力终于把5000斤粮食的煎饼按时送到了前线战士手上。 煎饼送到前线后没几天,正当六姐妹和村里的妇女正忙着给开 进村里的解放军战士发慰劳品,为伤员包扎伤口时,区上又连下了 三道紧急通知,是三批军鞋任务,总计要245双,要求5天完成。 六姐妹和烟庄村的妇女们没有怨言,又默默拿起了针线。 那些天姐妹们都在忙着打鞋壳子、糊鞋帮子,走在路上都在搓 麻绳。一只鞋底至少要纳120行,一行有30多针,每针都要经过 锥眼、穿针、走线、拉紧等四五道工序,这一针一线都寄托着姐妹 们的无限深情,满载着沂蒙山人赤诚的心。 有天深夜,冀贞兰正坐在昏暗的油灯下穿针走线,不一会鞋底 纳好了,要纳鞋帮了,她犯了难。鞋面布用完了,再也找不到合适 的布料,她想了想就把自己正穿的衣服大襟撕下了来。这件衣服是 她亲手做的,一直舍不得穿,才刚洗过一水。看着手里的大襟布, 她又想起了村里最穷的杨化彩。白天,冀贞兰去杨化彩家分派军鞋 任务的时候,只见她紧锁着眉头,没有吱声。看着那家徒四壁的房 子,冀贞兰叹了口气,她理解杨化彩,生活拮据得很,又怎能不作 难呢?想到这,冀贞兰拿起剩下的衣襟就直奔杨化彩家。 杨家的灯亮着,冀贞兰走近窗棂向里一看,只见杨化彩正要用 牙撕自己衣服的大襟。冀贞兰心头一热,眼眶都红了,她哪有替换 的衣服啊!冀贞兰赶忙推开房门,把杨化彩手里的衣服抢了过来, 把自己的大襟布塞给了她。 第二天下午凑鞋的时候,杨化彩4岁的孩子穿着盖不过肚脐的 小褂,怀里抱着四双军鞋,依偎在妈妈身旁,第一个赶来交鞋。许 久,这个孩子也不肯把怀里的鞋放下,村里的人谁不知道啊,这孩 子长这么大,还没穿过一双鞋呢;而有的妇女为了赶这批任务,大 襟用完了,就把棉衣、棉裤的里子撕下来做军鞋。 除了组织筹草料、烙煎饼、纳军鞋外,六姐妹们还往前线送弹 药、运军粮。那是孟良崮战役打得正激烈的时候,她们接到了往前 线运送弹药的任务,她们觉得这是比较危险的任务,不能再去挨家 挨户动员,就自己承担了起来,联络了几个骨干组成运输队上了前 线。50多公斤重的弹药箱,她们两人抬一个,翻过20多里的山 路,直送到前线炮兵阵地。炮兵战士看着这群妇女运输队,一趟一 趟给他们运输弹药,都感动得掉泪。而她们却说:“听着俺们运的 炮弹在敌人的头上轰隆轰隆地响,心里比什么都自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六姐妹把对子弟兵的深情厚谊,化做 新时期爱党爱军的实际行动,积极投入到新时期双拥共建活动中 去。每逢“八一”等节日,在县人武部、驻蒙武警中队,总能看 到六姐妹和官兵共度节日的动人情景,姐妹们把精心缝制的鞋垫送 到战士们手中,眼中充满了关注的目光。六姐妹先后上北京天安门 国旗护卫队、下上海南京路上好八连,走出去矢志不渝地拥军,又 谱写了新篇章,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继续为党、为国家做出了新贡 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国防部长 迟浩田上将高度评价“沂蒙六姐妹”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 建设中做出的突出贡献,为她们欣然题词“沂蒙六姐妹,拥军情 永不忘”。 P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