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龙脉(中国二十王朝开国龙脉解密)

帝国龙脉(中国二十王朝开国龙脉解密)
作者: 张燕军
出版社: 中国工人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5.92
折扣购买: 帝国龙脉(中国二十王朝开国龙脉解密)
ISBN: 9787500849896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文王出世 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叫泰 伯,次子叫虞仲,少子叫季历。季历娶了 挈任氏之女太任,生下了长子,名姬昌, 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 传说,在周文王出生的那天晚上, 太任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一头怪兽, 以前从未见过。这怪兽体型像马,头像鹿, 尾巴和牛一样,头上有一只角,身上长着 龙鳞。这就是后来的麒麟。在周文王出生 的那一刻,天上出现了火红的祥云,而且 有一只红色的飞鸟嘴里衔着丹书,停在姬 昌家的窗口。那丹书上写着:“敬胜怠者 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 凶。凡事不强则枉,不敬则不正。枉者废 灭,敬者万世。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 量百世。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 世。以不仁得之,不仁守之,不及其世。” 这样的异象不禁使古公直父觉得这 是一个预兆。飞鸟传来的丹书就像是说, 周族的兴旺就在这姬昌的身上。从此之后, 他就有意要把自己的位子传给孙子姬昌。 然而,按照当时传统宗法制度,是要“立 嫡立长”的,必须把王位传给正妻生的儿 子,叫“嫡子”;如果没有嫡子,或者有很多嫡子,就要传给年龄最大 的儿子。他们三兄弟都是正妻所生的嫡子,但是他们的长子是泰伯,季 历是第三子,姬昌是季历的儿子,要是传位于姬昌,就必须使季历成为 继承人。但是,长子泰伯没有什么失德的地方。毫无理由地剥夺他的继 承权有悖宗法。 不过,泰伯是个仁义且孝顺的人,他看出来了父亲的难处,就想主 动把继承权让给弟弟。那么,怎样才能让出继承权又不使父亲为难呢? 泰伯和虞仲商讨了半天,最后想出一个办法,那就是他们两个都离开周 族。 于是,有一天,他们以父亲生病要去找草药为由,离开了周族。他 们为了不再回来,一直跑到蛮荒之地,到东南吴越之地隐居下来。他们 一走,古公亶父顺势立了季历。季历也很贤能,遵照古公宜父的遗嘱, 贯彻他的政策,继续广施仁义。 季历在周朝史上可以算得上一位大有作为的国君。季历即位后,他 在前三年为死去的父王守孝。三年过后,他开始训练军队,保卫家园, 打击常来侵扰的戎狄部落,兼并周围弱小腐败的部族。商王武乙即位的 二十四年,季历便发动了对东边程国的进攻。程国在今陕西咸阳市东, 政治腐败,君臣矛盾尖锐,国内局势混乱。而它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泾水、渭水分过南北,两水交汇于其国之东。攻,可以沿两水出黄河之东 ; 守,可以依三面临水之势。季历一战即攻破程国,同时收复了周族先祖 后稷时代所居住的邰地。 不久以后,在商王朝的支持下,季历又发兵攻打北方的戎狄部落。 当时戎狄建立的义渠国,由于国君病危,国内两个异母儿子和各自收买 的大臣开始了争夺帝位的战斗,国内局势大乱,于是季历派遣军队攻打 戎狄,取得了胜利。 季历为取得商王的信任和支持,不断向商王武乙进贡物品,又与商 贵族任氏通婚,积极吸收商文化,加强政治联系。季历在他即位后的第 十三年,准备了许多进贡物品,到殷都朝见商王武乙,表示臣服于殷。 武乙非常高兴,下令赐给季历土地三十里,珍贵玉器十件、马八匹作为 回报。商王文丁时,季历受封为“牧师”,成为西方诸侯之长,享有征 伐西部诸侯的权力。 但是,周族的权力发展引起了文丁 的不满和怀疑,他设计将季历迫害致死。 季历死后,姬昌接替了他的位子,号称 西伯。 姬昌继承后稷、公刘开创的事业, 仿效祖辈制定的法度,笃行仁义,尊敬 老人,爱护孩子,礼贤下士。他注重发 展农业生产,采用“九一而助”的政策, 即划分田地,让农民助耕公田,纳九分 之一的税。 另外,文王非常重视对外招贤纳士, 往往到了正午还没有工夫吃饭,还要忙 着接待那些前来投奔的人。许多外部落 的人才以及从商纣王朝来投奔的贤士, 如伯夷、叔齐、太颠、闳夭、散宜生、 鬻熊、辛甲等人,他都以礼相待,并予 以任用。周在他的治理下,国力日渐强 大。 纣王的大臣崇侯虎看到归附西伯的 人越来越多,就在纣王面前进谗言,说 西伯这样做是收买人心,树立自己的威 信,这样将会不利于纣王。纣王觉得他 说的有道理,就把西伯关在菱里(河南 汤阴),一关就是十八年。姬昌在囚禁中, 精心致力于“演易之六十四卦,各为彖”。 《史记》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周 易》一书就是姬昌被商纣王囚禁期间在 狱中写成的。 姬昌被关,其长子伯邑考和手下的 臣子闳夭等人都为西伯的处境担心。他 们知道纣王贪财好色,就找来美女、宝 马和一些珍贵的珠玉献给纣王。纣王见 了十分高兴,说:“仅此一物(指美女) 就足够了,何况宝物如之多!”于是下 令赦免文王出狱。纣王还赏赐给西伯弓 矢斧钺,授予他代替纣王征讨诸侯的权 力。文王为了使纣王不反悔不起疑心, 还把洛西的土地献给纣王,纣王对他更 加放心了。 西伯被放出来后,下决心要推翻商 纣王的统治。此时的周原之地发展得如 日中天,而商王朝则江河日下,摇摇欲 坠。 姬昌回到歧山后,广求贤人,在渭 水之滨遇到了姜子牙,这其中也有一段 佳话。 姜子牙善观天文、精通风水,他深 知商朝气数将尽,周族必将取代商,于 是他就在渭水之滨垂钓,等待明主上门。 有一天,姬昌正要去打猎,按照习 惯要占卜吉凶。下人占卜之后对他说, 应该在渭水以北打猎,这样会有天大的 收获。于是姬昌斋戒三日之后带大队人 马来到渭水狩猎,就见到了正在钓鱼的 姜子牙。他们一见如故。文王向姜子牙 请教治国兴邦的良策,姜子牙当即提出 了“三常”之说:“一日君以举贤为常, 二日官以任贤为常,三日士以敬贤为 常。”意思是,要治国兴邦,必须以贤 为本,重视发掘、使用人才。文王听后 大喜,认为这就是他所要寻找的使周族 兴盛的贤人,于是立马带他回宫,拜为太师,称“太公望”。从此,姜 子牙开始辅佐周文王治国和策划军事。 任用姜子牙为太师之后,文王继续施行他的仁政,公平合理地处理 民间的纠纷以及诸侯问的冲突和矛盾。文王得到纣王赏赐的弓矢斧钺, 就有了征讨诸侯的权力,于是他可以管理诸侯,调节诸侯的矛盾。诸侯 也都听闻文王的公平正直,请他来决断矛盾冲突。 那时候虞国与芮国由于争夺土地的问题长期斗争,两位国君就一起 来到岐山请姬昌调节矛盾。他们到了周原,看到一派和谐升平的景象, 男人和女人各走其道,不相混杂:头发花白的老年人手里不提重物;正 在耕种的人停下来给他们让路,走路的人让他们先行。在朝廷中,也是 互相谦让,士给大夫让路,大夫请卿先行。他们两个看到这幅景象,不 由得十分惭愧,觉得自己为了一点点土地争斗不休,是小人的作为,不 能踏上君子的朝堂。于是他们停止了争夺,而改成互相谦让那块土地, 但谁都不想要,最后成为了两国共有的土地。 这件事被诸侯们知道以后,周的名声更加远扬,有四十多个国家归 顺了周族。姬昌在姜子牙的辅佐下,代纣王伐犬戎、密须,又攻伐崇侯虎 。 内政方面也继续建设,他从岐下迁都丰邑,建筑了丰邑城。 这个时候,周已经是“三分天下有其二”了,虽然名义上还是受纣 王统治,实际却已经归向周,诸侯也都议论说西伯大概要成为天子了。 商也不是不知道这些传闻,当时大臣祖伊曾为此而担心,向纣王进谏, 但是纣王说“我有天命在身”,对此丝毫不重视。在诸侯及天下人的心中 , 西伯侯虽然在形式上还没有成为天子,但天命已经移到了西伯侯身上了。 P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