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江苏文艺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7.30
折扣购买: 鲍勃·迪伦永不落幕的明星
ISBN: 9787559434012
第一章 明星身份,作者身份与歌曲含义 1964年10月31日,鲍勃·迪伦在纽约爱乐厅举办了一 场演唱会。他吹起口琴,发出尖利的声音,开始演奏歌曲 《如果你要走,现在就走吧(否则你就要在此度过整夜) 》,但在吉他跑调后,他突然停了下来。“希望没有吓到 你们”,迪伦对底下的听众说道,“今天是万圣节。(停 顿)我要戴上我的鲍勃·迪伦的面具。”又停顿了片刻, 他突然呼喊道,“我摘下面具了!”然后发出咯咯的笑声 ,显然是对自己的双关语颇为满意。再把时间推至11年后 的另一场万圣节演唱会,那是在他首次奔雷秀巡回演唱会 进行的第二晚。迪伦毫无预兆地戴着一张理查德·尼克松 的塑料面具,赫然出现在舞台上,唱完了第一首歌曲《在 我绘制杰作之时》。两年之后,这一表演形式又在迪伦的 电影《雷纳多和克拉拉》的开头再现。影片中,迪伦饰演 雷纳多这一角色,而演员罗尼·霍金斯则饰演“鲍勃·迪 伦”。已与迪伦分居的妻子萨拉,饰演克拉拉,而另一个 女演员,罗妮·布莱克利则饰演“萨拉·迪伦”。 迪伦显然很喜欢把玩“鲍勃·迪伦”这一概念。考虑 到他作为公众人物和名人的身份,这倒也不足为奇。而了 解“公众”名人与“私人”个体之间的差异,是我们认识 和考量名人的一种重要方法。很多名人扬言,他们对自己 的名人形象持玩弄姿态,不过是在公共领域扮演一种角色 ——成为“基思·理查德”。同时仍然有越来越多的名人 哀叹私人空间的缺失。或许我们的确应该考虑,是否名人 果真毫无“私人生活”可言。在这方面,迪伦似乎对自己 的公众地位有比较清晰的认知。1986年,他提出声明,表 示“只有在必要的情况下,我才是鲍勃·迪伦”,当被问 及其他情况下他又是谁时,迪伦回答道,“我自己”。很 多刻画迪伦的作品都采取了这一视角。比如,黑林提出, 他的书旨在“建立艺术家与其本人之间的关系”,。而拉 里·大卫·史密斯则更进一步,指出“鲍勃、·迪伦”是 由创造者罗伯特·齐默尔曼控制的始终如一的人物角色。 。这些图书为弗里斯的观点提供了论据,即认为流行音乐 类传记意在展现音乐中无从得知的“真正”个体形象。然 而,弗里斯的评论又指向了一个深层次的问题——我们不 仅要考虑“私人个体”和“公众人物”,还应考虑第三个 外在因素:作品。诚如我在前言中谈到的,因为迪伦创作 了大量看起来与他本人无关的作品,所以我们必须以明星 而非纯粹名人的标尺来考量他。那么这些作品是如何与迪 伦的明星身份联系在一起的,反之又如何解释呢?在讨论 电影明星时,戴尔表示,一般来说,“电影在明星形象方 面占有独特而优先的地位”。这通常也适用于摇滚歌星( 他们的音乐占有优先地位),不过摇滚歌星多“以自己的 本来面目”展现在公众面前,自然就增加了事情的复杂性 。戴尔认为在分析电影明星时,我们必须区别电影的作者 与明星形象的作者,但在分析摇滚歌星时,这种区分就显 得较为棘手了。迪伦因其歌曲而成名,正如杰克·尼科尔 森因其电影而名声大噪,但二者的含义则大相径庭:演员 可能会将可取的品质融人电影中,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 他无须亲自写剧本,尽管演员在电影中的形象不可能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