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上海人民
原售价: 158.00
折扣价: 102.70
折扣购买: 成语里的中国通史(上中下)
ISBN: 9787208158283
陈雪良,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原《上海教育》主编,副编审。著有《司马迁人格论》《中国远古文明之谜》《读<三国演义>》《细讲中国历史丛书·春秋史》《细讲中国历史丛书·魏晋南北朝史》(合著)等。与郭志坤合著《中华一万年》、“提问诸子丛书”(10册),与陆满堂、金相成合著《历史教学法概论》等。
1 中华先人的创世说 地球的历史有几十亿年之久,而人类的历史最多只有 三四百万年。在人类的童年,远古人的头脑中时时会浮现 出如是的历史性追问:“我”从哪里来?在无“我”之前 ,天地是否存在?古人凭借想象交出了这样有趣的答案— — 天地浑沌 神话是流行于上古时代的民间故事。上古时代的人们 以为,在天地间还没有出现人的时候,那时“元气未分, 浑沌为一”(王充《谈天》)。也就是天地间浊气和清气 混合在一起,模糊得简直是一团糟。有的干脆说,那时“ 天地浑沌,如鸡子”(《艺文类聚》引《三五历记》)。 其意是说,那时的天地像一只被坚硬的外壳包裹着的鸡蛋 (鸡子),根本透不得一点光,通不得一点气。 我们的古人是聪明的,他们想象中的天地也是在变化 着的,不会永远地“浑沌”下去。“万八千年,天地开辟 ,阳清为天,阴浊为地。”我们的古人承认这是个自然变 化的过程。说是变了一万八千年,才开始有了天地的初形 。好像是时间够长的了,其实从地球的形成到适宜于人类 居住,何止于一万八千年,实际的时间要长得多呢!但承 认地球在变,就了不起。那清清的阳气冉冉上升,变成了 天;那重浊的阴气一点点下沉,变成了大地,这是早期人 类的识见。 我们的古人的伟大之处在于:不仅是承认大自然自身 在变,更为了不起的是,认为这种天地之变,最终还是由 一个叫盘古的“人”开辟出来的。 中华文化一开始就与西方文化不同,显示其浓郁的人 文色彩和人文魅力。西方把天、地、人的创造归功于“上 帝”,而中华先人则把创世之功归之于盘古这样一个有灵 性的“人”,而且成就了如是伟业—— 开天辟地 “开天辟地”这一成语在民间广泛流传,在人们的日 常生活中被广泛运用,表示的基本意思是前所未有,或是 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也指创建空前宏伟的事业。毛泽东在 讲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时,曾运用了“这是开天辟地的大 事变”的说法。 从语源学意义上讲,“开天辟地”源于盘古创世的神 话传说。 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故事认为,盘古与天地是共生的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于其中”,盘古与天地一起 变化着,并从天地那里吸取神圣之精气,而人一旦成其为 人,则又成为开天辟地的关键性力量。有神话故事说:“ 盘古氏将身一伸,天即渐高,地即坠下。而天地更有相连 者,盘古左手执凿,右手持斧,或以凿开。自是神力,久 而天地乃分。二气升降,清者上为天,浊者下为地,自是 而混茫开矣。”(明代周游《开辟衍绎通俗志传》) 这里,盘古的形象活龙活现在人们的眼前了,他“左 手执凿,右手持斧”,不倦的奋斗着。“凿”是挖槽或穿 孔用的工具,“斧”是用于砍削的工具。凿和斧是人类最 早发明的工具。盘古就是使用这两种简单的省力的工具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