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典藏版)(精)

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典藏版)(精)
作者: (英)拉纳·米特|译者:蒋永强//陈逾前//陈心心
出版社: 新世界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典藏版)(精)
ISBN: 9787510452932

作者简介

费正清、史景迁之后的西方“新生代中国通” 拉纳米特,西方新一代中国抗战史研究权威,38岁即成为当时牛津大学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现任现代中国政治与历史学教授。他在2007年创办的牛津大学中国抗日战争研究中心,2014年升格为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成为西方汉学界的权威研机构之一。 从2004年开始,他便辗转多国为本书查阅资料,耗时十年才最终完稿。英文版、简体中文平装版问世后,在中外新闻界及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赢得新华网和《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多国媒体盛赞。

内容简介

1937——狰狞之年 宛平看上去并不像是可以决定国家命运的地方。 即便在今天,它也只是一个位于北京市西南方向15公 里处的小村庄。在1937年,宛平就是一个乡野之地, 但它确实也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那就是一道用近 五百头精心雕刻、形态各异的石狮装饰起来的石桥。 在13世纪,这道石桥吸引了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 注意,将其称为“世界上最精美的桥梁之一”。因此 ,这座桥在西方也被广泛称为“马可波罗桥”。但在 中国,人们把它称作“卢沟桥”。 1937年夏天,卢沟桥周边地区到处布满中日两国 的军队。当时驻扎在该地的中国军队是第二十九军, 归国民政府冀察绥靖公署主任宋哲元指挥;而日方驻 扎部队则属日本华北驻屯军所管。日本得以在该地区 部署兵力,是因为1900年义和团运动之后清政府与各 国达成的《辛丑条约》,该条约允许国外势力在华驻 扎军队,以便在民众暴动时得以自保。当时,中日双 方的关系极不稳定,宋哲元本人也面临着两难的处境 ,他夹在南京政府和日本人之间,两面不讨好。蒋介 石政府要求宋哲元不可让日本侵占中国土地,但同时 不能激发外交事件;另外,宋哲元还必须跟日本人达 成妥协以保住他自己的权力根基。1937年,驻扎在华 北的各国外交官们已经嗅到了空气中某些异样的气息 。美国大使馆参赞这样写道:“在过去一周中,中日 两国国民的不满情绪可能引发骚乱的传言在北平到处 流传。宋哲元长期不露面,当地百姓深感不安,传言 似乎主要是因此而起。”这位参赞认为,宋将军远离 其军队是为了回避日本人,后者想逼他交出华北地区 的更多控制权。 7月7日晚上,日本军队开始在宛平周边地区开火 。这件事并不令人感到惊讶:在平津地区,外国军队 开展军事演习的权利是得到过认可的。但这一次日本 军队似乎是变本加厉。当地日军指挥官宣称他的一个 士兵失踪了,要求进入宛平搜查。这几乎是在明目张 胆地指责:一定是中国人绑架或杀害了这名士兵。在 过去几年里,日本人已经越来越习惯于对中国军队提 出要求,而且这些要求一般都会得到满足。但这一次 ,宋哲元的军队拒绝了,于是一次低级别、小规模的 战斗打响了。这次小小的冲突似乎会很快停息,就像 以往那样,许多这样的冲突常常在中方做出退让后就 平息了。然而这一次,远在华中地区的蒋介石却下定 了决心要做出不同的反应。 在听到北平附近交火的消息时,蒋介石并不在南 京,而是在江西庐山的牯岭。蒋介石将庐山当成夏季 的避暑之地。20世纪30年代,他先后多次邀请他的顾 问到庐山商谈未来可能会跟日本发生的战争。到了 1937年,商谈进程变得愈加紧迫。他在日记中写道: “中国自强之意义与责任,应具必战之心,而后可以 免战。” 听到宋哲元的军队跟日本人发生冲突之时,蒋介 石正跟他的军事委员会一起开会。他在日记中补充说 :“倭寇在卢沟桥挑衅……决心应战,此其时乎。” 在日记中,蒋介石还反思了日本发起卢沟桥之战的用 意所在:“或故与宋哲元为难,使华北独立乎?”而 后他又更为焦虑地补充:“系时接受挑战乎?” 起初,宋哲元的三个高级官员致电在南京的蒋介 石称,他们不能答应日本人将中国军队撤出卢沟桥的 要求,“因为这关系到国家主权”。中方经过一番抵 抗之后,仍不得不和日本在宛平的军事指挥官开始停 战谈判。卢沟桥上的这一小小冲突看上去似乎很快就 会平息。 蒋介石面临着一个重大的问题:这次为期两天的 战斗是不是像之前发生的多起事件一样,真的只是一 次小规模冲突?它是否相当于日本对中国的另一次入 侵,就像1931年的满洲危机那样?他断定,如果它是 前者,这种紧张局势很快就会缓和。毕竟,华北并非 真正处于国民党的控制之下,它是由蒋介石的竞争对 手和日本军队所组成的混合势力所掌控的。放任战火 蔓延,蒋介石自身的情况并不会马上恶化。但如果这 次华北危机是日本在背后推动的严重事件,目的在于 侵占更多的华北领土,使处于华东地区的国民政府受 到威胁,那么,蒋介石就需要做出是否宣战的重大决 定。P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