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笔记概述(精)/大家小书

历代笔记概述(精)/大家小书
作者: 刘叶秋
出版社: 北京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历代笔记概述(精)/大家小书
ISBN: 9787200121896

作者简介

刘叶秋(1917-1988),北京人,毕业于北京中国大学文学系。著名学者,辞书学与笔记小说研究专家。曾任商务印书馆编审、天津南开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中国楹联学会顾问,是《辞源》的三位编纂者之一。主要著作有《历代笔记概述》《魏晋南北朝小说》《古典小说笔记略丛》《古典小说论丛》《孔尚任诗和桃花扇》《学海纷葩录》《类书简说》《中国古代的字典》《中国的字典》《常用字书十讲》《中国字典史略》等,有的已被大学选为必修课程。

内容简介

在这六类中,除传奇非“残丛小语”式的小说, 箴规类如《颜氏家训》等书宜属于子部杂家类外,其 他四类都是笔记体。另外,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分小说为叙述杂事、记录异闻、缀辑琐语的三派,实 际只为胡应麟所列的杂录、志怪两类。就小说范畴言 ,这样的分类较前简明适当;以笔记的内容论,则嫌 包括未尽。但四库书目收入子部杂家类的著作,却有 不少正是我们所说的笔记,如唐李匡义的《资暇集》 、宋朱翌的《猗觉寮杂记》、吴曾的《能改斋漫录》 等等都是。归纳一下从魏晋到明清的笔记看,大致可 以分为三大类: 第一是小说故事类的笔记。始魏晋迄明清的志怪 、轶事小说从晋干宝的《搜神记》、南朝宋刘义庆的 《世说新语》到清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王睥的 《今世说》等,都属于这一类。 第二是历史琐闻类的笔记。始魏晋迄明清的记野 史、谈掌故、辑文献的杂录丛谈,从晋人伪托汉刘歆 的《西京杂记》、唐刘觫的《隋唐嘉话》、李绰的《 尚书故实》到清王士稹的《池北偶谈》、褚人获的《 坚瓠集》等,都属于这一类。 第三是考据、辨证类的笔记。始魏晋迄明清的读 书随笔、札记,从晋崔豹的《古今注》、唐封演的《 封氏闻见记》、宋沈括的《梦溪笔谈》、戴埴的《鼠 璞》等到清钱大昕的《十驾斋养新录》、孙诒让的《 札造》等,都属于这一类。 这里的第一类,即所谓“笔记小说”,内容主要 是情节简单、篇幅短小的故事,其中有的故事略具短 篇小说的规模。二三两类,则天文、地理、文学、艺 术、经史子集、典章制度、风俗民情、轶闻琐事以及 神鬼怪异、医卜星相等等,几乎无所不包,内容极为 复杂,大都是随手记录的零星的材料。这两类只能算 作‘‘笔记”,不宜称为“笔记小说”。但这样分作 三大类,仍难周密。因为笔记一体,本来以“杂,, 见称,一书之中,往往兼有各类,如《封氏闻见记》 于考据之外,并记故实;《梦溪笔谈》亦不专重辨证 而兼及艺文杂项;甚至像《阅微草堂笔记》为追踪晋 宋的志怪小说而间杂考辨;《池北偶谈》为记掌故、 文献的杂录,也列有“谈异”一门,语及鬼神。这样 为之分类,就不免有顾此失彼之感。所以胡应麟指出 他所分的小说六类,是“姑举其重”,并认为“丛谈 、杂录二类,最易相紊”①。其实古代的历史与小说 ,有时亦难分界限。像《世说新语》所写的人,都是 历史上有名的真人,而所记的事,则大多出于传说。 因此这部书既可以算作小说,也不妨称为历史,实际 兼跨小说、历史两类。把它入于小说故事项下,不过 是姑从一般的看法来分。本书此处归纳古代笔记为三 大类,也无非粗举大凡而已。 我们不仅要为笔记分类,还应该给它划出一个范 围,才好论述。可是,什么叫作笔记,笔记有什么特 点,哪些作品可以算是笔记等等,恐怕是见仁见智, 看法各有不同,未必能得出一致的结论。所以我写这 本小书,也只是就个人的意见来加以去取。我认为笔 记的特点,以内容论,主要在于“杂”:不拘类别, 有闻即录;以形式论,主要在于“散”:长长短短, 记叙随宜。因此,凡是较为专门的著作,一概不录: 如晋皇甫谧的《高土传》、元辛文房的《唐才子传》 等等,专谈一时一类事实的书不录;如后魏杨街之的 《洛阳伽蓝记》、阙名的《三辅黄图》、宋陆游的《 入蜀记》等专叙地理古迹和记行之书不录;如晋嵇含 的《南方草木状》和《茶经》、《蟹谱》之类专记动 植物之书不录。此外,如《颜氏家训》、《二程语录 》等等家训、语录以及《廿二史考异》、《十七史商 榷》之类专门考订史书的札记,当然也不在本书论述 之列。这样,稍稍有个范围,再把每一朝代各种类型 的笔记分别主从,择要介绍,就可以使读者抓住点头 绪,不至感到古代笔记“犹河汉而无极”了。 P4-P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