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四川文艺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3.50
折扣购买: 外滩公园(裘小龙虚构批评随笔集)
ISBN: 9787541153242
裘小龙,出生于上海。先后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习,师从卞之琳先生*读现代主义诗歌,获硕士学位。期间开始诗歌创作、翻译,出版多本著译。20世纪80年代末到美国,在华盛顿大学获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期间开始用英语创作、翻译,多次获奖,作品已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销售量达数百万册。
外滩公园 我的陈探长系列小说中有好几本写到了外滩公园,尤 其是第二本《忠字舞者》,小说的开始和**部分都放在 这个令人留恋的公园里。其实,我在八十年代写的一篇中 文短篇小说《同一条河流》,也提到了外滩公园。 妻子在看了《忠字舞者》后,若有所思地说:“你至 今还没有走出外滩公园。” 今年三月我在法国接*一家电台采访,提及小说中种 种关于上海细节的描写,突然又想起了普鲁斯特。《追忆 似水年华》如此灿烂,正是因为普鲁斯特在不懈的回忆中 ,将重新捕捉到的过去时刻——尽管原来或许平凡、或许 暗淡——提升到一个赋予了全新理解、并充满感性**的 高度。就这点而言,乔伊斯同样突出,他身居异乡,一辈 子都在写他当时回忆中的都柏林。 所以,我回忆中的外滩公园是七十年代初的。 那是在一九七一年,我是六九届的“病休青年”或“ 待业青年”——全称应为“因病在家休养等待分配的知识 青年”。在***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上海六 八届以后的中学毕业生陷入了“一片红”海洋,即全部都 必须要响应号召,戴着红花、唱着红歌、跳着红舞去农村 插队落户,接*贫下中农再教育。只有一些能成功找出、 并证明身体上有这种或那种疾病的应届毕业生,才得以漏 网而留在城市中“病休”。从当时的政策规定来说,“病 休青年”病养好了,还是要去农村的,不可能**留在城 里,因此不时需要到医院复查是否已经康复,再由知青办 公室决定分配去向。“等待分配”是一场充满波折、前途 难测的持久战,像等在一条看不到尽头的黑漆漆隧道中, 很可能要十年八年地耗下去。 怎么办?我与几个朋友商量,一时心血来潮,决定要结 伴去外滩公园学太极拳。公园五人行中,钱君与万君是与 我“同病相怜”的病休青年,萍女士从六十年代中期就开 始待业,当时刚离异,早晨去公园只是想散散心,俞君是 **有份全民工矿工作的幸运儿,他的工厂就在九江路靠 近外滩的转角上,离公园近,打完拳正好去上班。 于是,我们一清早就出门去公园,“也可以算是闻* 起舞吧”,我开玩笑说。那个灰蒙蒙的早晨,我们经过的 一条僻静的小街上还真能听到*叫。(“**”的年月里, 上海市场上的*蛋都要凭票供应,尽管里弄居委会干部一 再上门动员杀*,市中心养*的人家也不在少数。) 那些*子的外滩公园显得空荡荡的。除了公园*初落 成时修建的几个亭子和一条蔓着常春藤的长廊外,其余就 是绿色的长凳了。凭栏眺望暗黄的江水,倒是一片开阔。 近公园后门处有一栋简陋的两层建筑,好像是办公室,门 口的海报有时也会告诉公园的游客,里面在办什么阶级斗 争展览会,但我们从未进去参观过。还留给人印象的是无 处不在的高音喇叭,挂在电线杆上,悬在树丛中,一大清 早先向粮地播一遍广播体*音乐,然后就是一遍又接着一 遍的新闻联播。除了打太极拳的人,公园的早晨几乎看不 到什么其他活动。打太极拳的人大多数是已退休下来的, 倒是有好几个班,都属于自发组织起来的,授课的老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