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露生自选集(舞蹈人文世界的追忆)(精)

吴露生自选集(舞蹈人文世界的追忆)(精)
作者: 吴露生|责编:张彦
出版社: 上海文化
原售价: 168.00
折扣价: 122.64
折扣购买: 吴露生自选集(舞蹈人文世界的追忆)(精)
ISBN: 9787553524870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略谈舞蹈语言的个性 大海的朵朵浪花闪耀 着各自的异彩,高山松林 的枝枝树干伸展着不同的 姿态,世上万物都有各自 的个性。可我们常会看到 ,有些舞姿好像在哪里见 过面。哦,对了,就是课 堂教学中的那一套,或是 在某一舞蹈中曾被观众掌 声批准过的那几下。陈规 旧套到处沿用,有心的观 众看了摇头。 法国著名作家左拉曾 经批评某些人搞创作时, 写得颇为干净利落,文法 也没有错,但他们的不幸 在于没有个性表现,这便 使他们永远落于平庸。现 在我们有些舞蹈作品,从 整体看,在题材、主题、 处理手法上是有新的突破 。可是人们对一个舞蹈作 品的元素舞蹈语言上应有 的个性表现,却没有足够 重视。 舞蹈语言是由一个或 几个舞蹈动作组成的。它 通过演员的形体形象地呈 现在人们的视觉之中。以 生活为源泉的舞蹈语言, 要想真实又艺术地表现作 品的立意,就必须富有个 性。而要创造富有个性的 舞蹈语言,舞蹈家与一切 热爱舞蹈的人们就要有不 断革新的勇气。 生活中,人们以其特 有的个性活动着、表现着 :张三站立如亭亭玉树, 行走犹风送落叶;李四挥 手如霹雳,抬脚似踢月; 王五动如脱兔,稳若泰山 ;赵六举止无棱角,话语 淡如水,但性格内在、深 沉,个性的突发也可能如 电石火花稍纵即逝……只 要我们在生活的长河中沉 下去,就可从其深处摸到 浮面无法见到的珍品。将 生活的胚胎加以艺术雕琢 ,就不难使一个个孕育着 个性的舞蹈语言应运而生 。 舞蹈语言是很讲究美 的,但这种美不能以口白 来比喻,不能用歌唱来叙 述。艺术大师、雕塑家罗 丹说得好:“在艺术中, 有性格的作品,才算是美 的。”《巴黎圣母院》中 的卡西摩多外形上丑陋异 常,但经维克多·雨果之 笔,这个钟楼怪人的善良 性格跃然纸上。电影中扮 演卡西摩多那个演员的形 体动作也是那么粗俗笨拙 ,但人们却将他与吉普赛 舞蹈家艾丝梅拉达的优美 舞姿相提并论——因为观 众的眼光看见了外形下透 露出来的性格美。一个舞 蹈作品中,有的舞蹈语言 孤立地看起来很可能不太 美,但只要它是表达角色 个性的,我们整体地看, 与舞蹈要完成的最高任务 联系起来看,一定会比外 在的、粗浅的美要重要得 多、感人得多。 有人认为,同样动作 组成的舞蹈语言,在不同 的剧情和舞蹈中可以有不 同的性格。可是,成功的 舞蹈语言只要放在不同作 品之中,就自然有了个性 吗?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人的语言是有个性的,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有人讲话阴阳怪气,也有 人讲话耿直爽朗。如果我 们的舞蹈语言成了“天地 良心”“八大动作”一类的 套路,是不会引起观众强 烈共鸣的。也不能设想, 成功的舞蹈语言在不同舞 蹈的不同角色中都用,会 在情理之中,又出人意料 。同样,一个角色如果在 不同外界的刺激与各自心 理的反射下,都照搬课堂 教学那一套,只能给人以 似曾相识之感。 打开记忆的闸门,舞 台与屏幕上被人称道的一 些优秀舞蹈,其舞蹈语言 均无干人一面之弊,而具 清新之妙。驰名中外的舞 剧《丝路花雨》,其舞蹈 语言被誉为别具一格的“ 敦煌舞”,编者不沿袭前 人,而从“天衣飞扬、满 壁风动”的敦煌壁画中得 到启示,经过加工提炼, 又结合我国古典舞蹈素材 ,精心设计而成。首届全 国舞蹈比赛中的《希望》 《海浪》等优秀舞蹈,调 动整个人体的表现力,改 变了过去舞蹈动作主要局 限在举手投足的习惯,充 分运用了表现的空间,小 从人体一块块隆起的肌肉 、一个个生动的眼神,大 至地面动作、躯干动作的 力度、幅度、速度的变化 ,一扫陈规旧套的羁绊, 解放了舞者的人体。观众 耳目一新,产生了强烈的 情感共鸣。 舞蹈语言要有个性, 还必须对舞蹈的传统程式 敢于革新。舞蹈的传统程 式,是前辈智慧的结晶, 是一笔丰富的艺术遗产, 但绝不应该使它成为舞蹈 艺术发展的桎梏。舞蹈的 先驱者总是重视不断革新 。新的时代要求有新的舞 蹈,新的舞蹈要有新的形 式。舞蹈语言不从旧的规 格程式中挣脱出来,不可 能具有真正的个性,也不 能满足新一代观众的欲望 。时代变了,人们的生产 工具、生活习惯乃至情感 表达的方式也起了变化。 古典舞中对闺门“行不动 裙、笑不露齿”的要求, 现代女性是无法接受的, “射雁”这个从古代武士拈 箭开弓演变而来的身段, 如套用在手持现代化兵器 瞄准射击者的身上,恐不 妥当。 生活如母亲,以醇美 的乳汁哺育着我们的舞蹈 艺术,现代舞的崛起给我 们吹来了异国的清香,民 间舞、古典舞又以它深厚 的根柢奠定了我们攀高峰 的阶石,让我们舞蹈语言 的个性得到更充分的表现 吧,新舞蹈将属于酷爱舞 蹈、勇于探索、坚持实践 、不折不挠的追求者! 原载《光明日报》 1981年3月8日 P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