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南方日报
原售价: 25.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日本向西中国向东
ISBN: 9787549108831
**我,作家。曾留学日本,现任教于国.内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主要作品有小说《抓痒》、《冒犯书》、《我爱我妈》、《大势》、《母亲》、《移民》,随笔集《真日本》、《日本人的表情》等。四度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提名,获“人民文学奖”等多种奖项,作品多次上排行榜,同时也频频引发争议。部分作品被介绍到法国、英国、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及**、香港等地区。
“日本沉没”的真假图景 大概20多年前吧,看过日本人拍的电影《日本沉 没》。当 时觉得十分不可思议,当然也很刺激。想想看,一个 如此了不起 的**,说沉就沉了,说没就没了,无论羡日本者, 还是恨日本 者,或者是羡恨交集的,都别有感觉。并且我相信, 人类一方面 有着悲悯情怀,一方面又有着恶搞的欲念。坏事总让 人兴奋。 记得当时还有一部叫《首都消失》的电影,也是 讲日本沉没 了,沉到了海平面之下,辛辛苦苦创造的一切都付诸 东流。付诸 东流,是中国的词,这个“流”,极其形象地表现出 水的可怕。 在《辞源》里,放逐远方即是“流”,古代有“流刑 ”,在隋五 代是“五刑”之一,一直沿用到清代。这里的“流” 字,贴切地 点出了这种处罚的状态。当然当代还有一个词:“下 海”。“下 海”了,就失去体制保障了,就被放逐了,虽然是自 我放逐,放 任自流。 人类普遍对水恐惧,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着关 于洪水的 传说。人必须附着于土地,马克思索性认为土地决定 人的阶级属 性。福柯说:“理性长期以来就属于坚实的土地…… 无论是狂涛 海浪还是风平浪静,大海永远是无路之途。”水火无 情,水比火 *无情。被火烧了,或许还留着残骸;被水冲走了, 就什么也没 有了。这次日本东北部地震引起的海啸,就让捞尸都 不可能,死 不见尸。其实,地震并不可怕,对日本这样的**, 地震已经难 以让房屋倒塌,把人压死,财产损失也不是大问题, 可怕的是海 啸。可怕的不是“地牛”怎么折腾(日本人认为是地 下有鲇鱼在 翻身),而是水的侵入。 所谓“岛国根性”,其实也就是出于对水的焦虑 。所以日 本人一直在觊觎着陆地,企图改变岛国命运:对内填 海筑地,对 外武力侵占。那个“脱亚入欧”,其实也是如此。在 西方为主体 的世界里,日本处在被流放的边缘。尽管它拼命努力 了,有钱 了,但也只是个买单的主。所以他们竭力要成为“政 治大国”。 政治决定命运,没有政治力量,再多的钱也只能当买 单的“冤大 头”,中国私企业主,一定很清楚。 《日本沉没》原是小松左京的小说,属于科幻小 说,出版 于1973年,立即获得了第27回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 第5回“星 云奖”。同一年,被东宝拍摄成了电影,引起巨大轰 动,可见其 触动了日本人敏感的神经。2006年,东京广播公司又 将它翻拍了 一次。小松预言,日本将发生8级大地震,仅38年, 日本真的发 生了大地震,级别还*大。此次东北地区大地震,很 多情形都应 验了:大震级、海底火山爆发、海啸等。我特别注意 到,此次地 震,还真有部分日本土地沉了,不能不惊叹小松的“ 乌鸦嘴”。 但是有一个没有提到,就是核问题。小松当年写小说 的时候,当 然不会有这根弦,2006年翻拍时,怎么也没有想到? 为了配合新拍的电影放映,小松左京与谷甲州合 作的小说 《日本沉没》第2部也同时发行。在一个电视节目中, 小松被问及 构思,回答说:曾考虑过日本被大量喷发出来的火山 灰覆盖,整 个地球也变得寒冷了,每个角落的粮食都不够。在这 种情况下, 日本人分散在世界各地,又能怎么样?但他想,从近 期发生的类 似情况看,这样的主题太过现实了,导致写作无法展 开。他都考 虑得那么深入了,怎么就没考虑到核辐射问题? *奇怪的是,新版电影的其他创作者也没有注意 到。难道只 为了严格遵循原著?但其实,日本人对原作的改编是 很大胆的, 远的如黑泽明,能够把英国、俄国的故事变成了日本 的故事:去 年松本清张诞辰100周年,他的许多作品被翻拍,很 多也是变成了 当下的背景。就是新版的《日本沉没》,也已经被移 植到有手机 电脑年代了,影片里,中国的地位也提高了。 我记起当初有流传说,地震是因为日本秘密核试 验引发的。 本来就因核而起,于是也就谈不上规避核问题了。我 不赞成这种 揣测,但,为什么认真细致的日本人,就偏没有留意 呢?难道跟 版权有关?尽管原作者还活着,但原作者没想到,改 编者就只能 也没想到。岂非荒唐。 也许只能归结为一个原因:这是人做的,再伟大 的预言,也 是人的预言,再严密的安排,也只是人的安排。 《日本沉没》里的另外一个景象没有得到应验, 那就是地 震时的混乱:地震发生后,日本人在超市哄抢物品, 跑银行争先 恐后取钱。在此次大地震中,日本人却井然守序。日 本人不是此 次地震才守秩序,之前也守秩序,一直是守秩序的, 这是一个极 为守秩序的民族。当然**的守秩序,就可能导致崩 溃,从而无 序。战争年代的杀人**,就是一个例证。曾经看过 有关资料, 日本部队里对**是严令禁止的,违者要受到严厉处 理。但是在 死神随时会降临的环境中,秩序已经崩坏。或者是大 秩序掩盖了小 秩序,所谓大秩序,就是“天皇”和“**”的意志 ,为了遵循这 意志,杀人也是正当的。甚至,杀人恰是贯彻了这个 大秩序。 就好像预言不过是人的预言一样,规则也是人定 的。 关于日本人,*初给我的印象是野蛮。这不仅来 自“抗日” 题材的电影,还来自和平年代题材的电影,还有日本 人自己拍的 电影。那些电影里经常拍日本人打架,动不动就打架 。山田洋次 的《男人辛苦》里的寅次郎,也是粗鲁得可以,并且 还被当作国 民的典型。难道日本人是这样的?后来到日本,才知 道,其实日 本人不怎么打架。双方起冲突,一方一凶,另一方就 软了,于是 打不起来。甚至,大多时候也不会到了冲突程度,连 拌嘴也很 少。他们奉行“不争论”原则,以至于见中国人争论 (有时候只 是在讨论,也许是语气比较冲吧),或者是动手动脚 开玩笑,他 们都慌忙劝道:“不要吵架!”“不要打架!”有一 次,我亲眼 看到两辆车相撞,双方各自下来,不是打架,也没有 理论,一开 口就达成共识:私了。和和气气。当然之所以这么做 ,也是为了 避免叫警察的麻烦,彼此节约时间和精力,出于理性 。 可是导演或者作家,却喜欢表现非理性。于是其 效果往往出 在傻、乱、野蛮、丑陋、邪恶。文艺跟现实不同,文 艺是现实的 “恶毒化”。过去常说“江山如画”,其实就是江山 竭力抹掉它 不**的地方,竭力修饰,让它像画一样美丽。但这 是江山的追 求;而如果是画,则有着另一种价值取向,它竭力要 打破修饰, 让·‘画”接近“江山”,“画如江山”。比如画树 ,喜欢画些枯 叶(而园林师修整树木,则竭力要把枯枝败叶修剪掉 )。比如画 出汉子的深刻的皱纹,孩子的缺牙的嘴,女人微微沉 坠的乳房, 破败的墙,折磨人的故事,不**的结局……当然批 评家会说, 那是富有生活气息。但生活气息为什么总是“坏”的 面目? 其实,某种意义上说,艺术家都是坏孩子,搞艺 术是“恶作 剧”。一个作品里塑造成功的人物,就是让我们急的 人物;吸引 人的情节,就是让我们急的情节。我们会急:怎么这 样!喂,不 能啊!快跑,来抓你了!小时候在电影院看间谍片, 观众总不时 发出这样的警告。可是他却偏不跑。他总是判断失误 ,他总是由 着性子,事情总是向着不可救药的方向发展。创作者 就是可恶地 跟你拗劲。P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