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2.40
折扣购买: 柔性的专断(耶鲁女孩成长手记)
ISBN: 9787559612960
" 郭力,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前总编辑。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历任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师,北京大学出版社总编助理、学科副总编。曾在多家留学机构、育儿机构、家长课堂、网校、家庭教育社群等分享家庭教育及子女留学经验。女儿曾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美国迪尔菲尔德高中、耶鲁大学、哈佛大学。 张玲玲,记者、书写者。毕业于山东大学,曾任《心理月刊》专题编辑、新浪网高级编辑,现专职于人物及生命成长写作。"
" 生活即教养——从日常点滴培养孩子的礼貌习惯 教育孩子,要从五个方面做起:诱导他的秉性,拓展他的志向,培养他的才能,鼓舞他的勇气,克服他的毛病。最好的教育,就是让孩子在没有察觉的情况下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一直都忘不了那个台湾男孩。 他曾经是我们的邻居,跟着做生意的父母来到北京,租住在我们家所在的住宅楼里。他看上去只有八九岁,但每次我们在电梯里遇到,他总会微笑着跟每一位邻居主动打招呼,“叔叔”“阿姨”叫得既亲切又热情;电梯停下后,他总是先用手微微挡在门边:“爸爸请走,妈妈请走。”然后像一个小绅士般护着妹妹离开;我还在地下车库看到过专门接送他和妹妹上下学的司机,兄妹俩对司机非常有礼貌,恭恭敬敬,没有一点儿骄矜和盛气凌人…… 每次看见这个男孩,我回家总要跟先生念叨两句: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看到这个孩子的表现,我们就可以推测出他的父母也是非常有礼貌、有教养的人。这样的孩子,一定是从小父母就随时随地言传身教的结果。可惜的是,他们住了没多久就搬走了,后来我再也没见过像他那么有礼貌的孩子。 从月月很小的时候开始,我和先生就很注意对她礼貌习惯的引导和培养。比如跟她说话需要指称别人的时候,我们从来不直呼其名,都是“某某叔叔”“某某阿姨”“某某哥哥”“某某姐姐”,不管是在外面当着别人还是在家只有家里人,都是如此。所以从小到大,除了她自己的同学和朋友,在女儿嘴里从来听不到直呼长辈或平辈名字的时候。别人因为这件事夸奖她,她也只是笑笑,不说话。因为这种做法对她来说就像吃饭睡觉一样平常,她根本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 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对女儿进行一些基本的礼貌习惯的培养之外,我还会有意识地把女儿带到一些社交场合去,让她见识得体的工作、应酬语言和礼仪。同时,在每一个场合,我也会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这样做除了表示对别人的尊重,我还要给女儿当一名合格的老师。 潜移默化是最好的教育 孩子的礼貌习惯,反映的是一个家庭的教养和父母的素质。对此,很多人可能觉得无所谓。“我的孩子需要见人就打招呼吗?人家不理他还显得尴尬呢。”“会不会在社交场合说话有什么关系,学习好能进上流社会自然就学会了……”我经常听到有些家长这样说,他们唯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至于其他方面都无所谓。我有一个朋友,女儿读高中了,一家人都非常重视女儿的学习。朋友经常打电话跟我交流孩子的学习,但几乎从来不说其他方面的事。直到有一天,我遇到跟这位朋友在同一单位上班的另一位同学,聊天说起孩子,同学形容朋友的女儿,第一句便是“没有礼貌”:到了妈妈单位从来不跟其他人打招呼,直接就跑到妈妈身边去了…… 孩子有这样的表现,百分之百的责任在家长。首先是父母并没有重视礼貌这件事。孩子从小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要求和引导,自然不会把见人要打招呼这样的基本礼貌当作一回事。我在去各地做留学讲座的时候,见过形形色色的家长和孩子,有些孩子确实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但他们的礼貌习惯确实不敢恭维。他们的父母对此也熟视无睹,表现得一点儿都不在乎。在他们看来,孩子能考多少分,进一所什么样的大学,找一份多么好的工作才是最重要的。至于跟人讲话时应该怎么表达,对什么样的人应该用什么样的交流方式,这些“不怎么重要”的事情,孩子没有必要刻意注意和学习。 " 中国式教育倾向于人云亦云,家长们没有能力协助孩子放大自己的特别之处,于是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原创,很多慢慢活成了盗版。 作者所给予孩子的教育的最可贵之处,在于她富有远见地保留并巩固了孩子的独特性,于是一个丰富、有强烈辨识度的女孩形象跃然而出。 能活出自己的态度,清楚自己要走的路,有属于自己的风格气质,有自己表达的腔调,就是未来世界里孩子最大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