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燕山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20.00
折扣购买: 浮生六记
ISBN: 9787540249816
沈复,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杰出的文学家。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出生于姑苏城南沧浪亭畔士族文人之家。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十九岁入幕,此后四十余年流转于各地。著有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六卷(后佚两卷),影响甚大,1936年林语堂曾将这部作品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
我生于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就是癸未年冬天 的十一月二十二*。当时正值太平盛世,而且我生于土族 文人之家,居住在苏州的沧浪亭边。上苍厚待我,真是到 了极点。苏东坡曾说:“往事就如**一般,连一点痕迹 都不留下。”我自己的经历,如果不用笔墨记下来,也会 变得无影无踪,那样未免辜负了上苍的厚爱。 想到《关雎》是描写青年男女相互爱恋的诗篇,被放 于《诗经》三百篇之首,所以我特意将叙述本人夫妻生活 的“闺房记乐”列为首卷,其余篇目都按次序延续下去。 我感到惭愧的是自己少年失学,稍微有些学识,却并不深 知,以下这些不过是记录些实情实事罢了。如果一定要考 证探究文法修辞的话,那就好比对着有污垢的镜子,挑剔 它不够亮了。 我少年时,曾经和金沙的于氏定过亲,可惜她八岁就 夭折了。后来,我娶陈氏为妻。我妻子叫陈芸,字淑珍, 是我舅父心余先生的女儿。陈氏生来就很聪慧,当初学说 话时,家里人向她口头传授《琵琶行》,她当时就能背诵 。四岁时,她死了父亲,只有母亲金氏和弟弟克昌两个亲 眷,家徒四壁,没什么依靠。芸娘长大后,精通纺织、刺 绣、缝纫等女红,三口人仰仗着她的十指为生。她弟弟克 昌从师学习,给先生的礼物和酬金从未缺少过。有**, 芸娘在书筐里找到一本《琵琶行》,便挨个地认起字来, 这才开始识字。利用做刺绣的闲暇时光,芸娘渐渐通晓了 吟咏诗词,有“秋侵人影瘦,霜染**肥”这样的句子。 我十三岁时,跟随母亲回姥姥家,因为和芸娘两小无 猜,得以看到她的作品。我虽然赞叹她才思隽永,但也担 心她福泽不深。然而我的心思却专注在她身上,不能释怀 。于是,我便禀告母亲说:“如果为儿子选媳妇,我非淑 姐不娶。”母亲也喜欢芸娘的温柔和顺,当即便摘下金戒 指,缔结了婚约。 这天是乾隆乙未年(1775年,我12岁)的七月十六*。 当年冬天,正值芸娘的堂姐嫁人,我又跟着母亲前去 。芸娘与我同岁,但比我大十个月,我们俩人自幼以姐弟 相称,所以仍然叫她淑姐。当时,满屋子人都是鲜衣华服 ,唯独芸娘全身穿着朴素淡雅,仅穿了一双新鞋而已。我 见这双鞋刺绣精巧,询问得知是她自己做的,才知道她的 蕙质兰心,不只表现在笔墨方面。 她长得削肩长颈,瘦不露骨,眉清目秀,顾盼神飞, 只是有两个牙齿微微露出,似乎有些美中不足,但那种缠 绵娇美的仪态,令人萌生爱意,难以消融。 我向她索要诗稿来看,发现有的仅有一联,有的只有 三四句,多数没有成篇。我问她是什么原因。她笑着说: “没有老师指点,所以写成这样。但愿能得到堪称老师的 知己,把这些诗句推敲补写完了。”我在诗笺上戏题了“ 锦囊佳句”四个字。殊不知,芸娘短命的征兆已经潜伏在 这四个字里了。 (典故注:唐代诗人李贺每次外出,都背个锦囊,途中 想到什么好句子,就记录下来,投入锦囊中。李贺年仅27 岁就去世了。“锦囊佳旬”暗合了李贺短命这件事。) 当天夜里,我送亲戚到城外,返回时已经是三*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