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随笔精选/中外名家随笔精华

沈从文随笔精选/中外名家随笔精华
作者: 沈从文
出版社: 长江文艺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16.60
折扣购买: 沈从文随笔精选/中外名家随笔精华
ISBN: 9787535487506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鸭窠围的夜 天快黄昏时落了一阵雪子,不久就停了。天气真 冷,在寒气中一切都仿佛结了冰。便是空气,也像快 要冻结的样子。我包定的那一只小船,在天空大把撒 着雪子时已泊了岸。从桃源县沿河而上这已是第五个 夜晚。看情形晚上还会有风有雪,故船泊岸边时便从 各处挑选好地方。沿岸除了某一处有片沙蛆宜于泊船 以外,其余地方全是黛色如屋的大岩石。石头既然那 么大,船又那么小,我们都希望寻觅得到一个能作小 船风雪屏障,同时要上岸又还方便的处所。凡是可以 泊船的地方早已被当地渔船占去了。小船上的水手, 把船上下各处撑去,钢钻头敲打着沿岸大石头,发出 好听的声音,结果这只小船,还是不能不同许多大小 船只一样,在正当泊船处插了篙子,把当作锚头用的 石碇抛到沙上去,尽那行将来到的风雪,摊派到这只 船上。 这地方是个长潭的转折处,**是高大壁立千丈 的山,山头上长着小小竹子,长年翠色逼人。这时节 两山只剩余一抹深黑,赖天空微明为画出一个轮廓。 但在黄昏里看来如一种奇迹的,却是**高处去水已 三十丈上下的吊脚楼。这些房子莫不俨然悬挂在半空 中,借着黄昏的余光,还可以把这些稀奇的楼房形体 ,看得出个大略。这些房子同沿河一切房子有个共通 相似处,便是从结构上说来,处处显出对于木材的浪 -费。房屋既在半山上,不用那么多木料,便不能成 为房子吗?半山上也用吊脚楼形式,这形式是必须的 吗?然而这条河水的大宗出口是木料,木材比石块还 不值价。因此,即或是河水永远长不到处,吊脚楼房 子依然存在,似乎也不应当有何惹眼惊奇了。但沿河 因为有了这些楼房,长年与流水斗争的水手,寄身船 中枯闷成疾的旅行者,以及其他过路人,却有了落脚 处了。这些人的疲劳与寂寞是从这些房子中可以一律 解除的。地方既好看,也好玩。 河面大小船只泊定后,莫不点了小小的油灯,拉 了篷。各个船上皆在后舱烧了火,用铁鼎罐煮红米饭 。饭焖熟后,又换锅子熬油,哗的把菜蔬倒进热锅里 去。一切齐全了,各人蹲在舱板上三碗五碗把腹中填 满后,天已夜了。水手们怕冷怕动的,收拾碗盏后, 就莫不在舱板上摊开了被盖,把身体钻进那个预先卷 成一筒又冷又湿的硬棉被里去休息。至于那些想喝一 杯的,发了烟瘾得靠靠灯,船上烟灰又翻尽了的,或 一无所为,只是不甘寂寞,好事好玩想到岸上去烤烤 火谈谈天的,便莫不提了桅灯,或燃一段废缆子,摇 晃着从船头跳上了岸,从一堆石头间的小路径,爬到 半山上吊脚楼房子那边去,找寻自己的熟人,找寻自 己的熟地。陌生人自然也有来到这条河中,来到这种 吊脚楼房子里的时节,但一到地,在火堆旁小板凳上 一坐,便是陌生人,即刻也就可以称为熟人乡亲了。 这河边**除了停泊有上下行的大小船只三十左 右以外,还有无数在*前趁融雪涨水放下形体大小不 一的木筏。较小的木筏,上面供给人住宿过夜的棚子 也不见,一到了码头,便各自上岸找住处去了。大一 些的木筏呢,则有房屋,有船只,有小小菜园与养猪 养*栅栏,还有女眷和小孩子。 黑夜占领了全个河面时,还可以看到木筏上的火 光,吊脚楼窗口的灯光,以及上岸下船在河岸大石间 飘忽动人的火炬红光。这时节岸上船上都有人说话, 吊脚楼上且有妇人在黯淡灯光下唱小曲的声音,每次 唱完一支小曲时,就有人笑嚷。甚么人家吊脚楼下有 匹小羊叫,固执而且柔和的声音,使人听来觉得忧郁 。我心中想着,“这一定是从别一处牵来的,另外一 个地方,那小畜生的母亲,一定也那么固执地鸣着吧 。”算算*子,再过十**便过年了。“小畜生明不 明白只能在这个世界上活过十天八天?”明白也罢, 不明白也罢,这小畜生是为了过年而赶来,应在这个 地方死去的。此后固执而又柔和的声音,将在我耳边 永远不会消失。我觉得忧郁起来了。我仿佛触着了这 世界上一点东西,看明白了这世界上一点东西,心里 软和得很。 但我不能这样打发这个长夜。我把我的想象,追 随了一个唱曲时清中夹沙的妇女声音到她的身边去了 。于是仿佛看到了一个*铺,下面是*荐,上面摊了 一*用旧帆布或别的旧货做成脏而又硬的棉被,搁在 *正中被单上面的是一个长方木托盘,盘中有一把小 茶盏、一个小烟盒,一支烟*,一块小石头,一盏灯 。盘边躺着一个人在烧烟。唱曲子的妇人,或是袖了 手捏着自己的膀子站在吃烟者的面前,或是靠在男子 对面的*头,为客人烧烟。房子分两进,前面临街, 地是土地,后面临河,便是所谓吊脚楼了。这些人房 子窗口既一面临河,可以凭了窗口呼喊河下船中人, 当船上人过了瘾,胡闹已够,下船时,或者尚有些事 情嘱托,或有其他原因,一个晃着火炬停顿在大石间 ,一个便凭立在窗口,“大佬你记着,船下行时又来 。”“好,我来的,我记着的。”“你见了顺顺就说 :会呢,完了;孩子大牛呢,脚膝骨好了。细粉带三 斤,冰糖或片糖带三斤。”“记得到,记得到,大娘 你放心,我见了顺顺大爷就说:会呢,完了。大牛呢 ,好了。细粉来三斤,冰糖来三斤。”“杨氏,杨氏 ,一共四吊七,莫错账!”“是的,放心呵,你说四 吊七就四吊七,年三十夜莫会要你多的!你自己记着 就是了”这样那样的说着,我一一都可听到,而且一 面还可以听着在黑暗中某一处咩咩的羊鸣。我明白这 些回船的人是上岸吃过“荤烟”了的。P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