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52.00
折扣价: 33.80
折扣购买: 雪崩何处(精)
ISBN: 9787508655819
李陀,原名孟克勤,曾用笔名孟辉,杜雨,达斡尔族,中国电影编剧,**作家、理论家,文学批评家。
由于知识分子曾在各种“运动”中都处于一种被 批判、被改造、被“整”的地位,*由于为人们普遍 熟悉的有关“文化大革命”的种种悲惨的故事,这样 一个印象可以说是**普遍的:在种种政治压力之下 ,中国知识分子的写作、言说不仅经常被限制甚至被 压迫,而且他们的才华、热情和创造能力也大多被挤 瘪、压干,一个个都成了被动的、机械的“齿轮和螺 丝钉”—总之,那是一段知识和知识分子的*难史。 使这一印象不断得到印证的事实是:许多“*难”的 故事,都是有亲身经历的知识分子自己讲出来的。于 是,它们就成为无可怀疑的历史。 然而,这样一个“*难史”是可以质疑的。 问题并不在于这*难史的叙事是否符合事实。如 果考虑到一切“历史事实”都是某种叙事,都是在特 定的条件下被作为一种话语生产出来的,则“历史事 实”并不如通常人们想得那么重要。我以为*有意思 的倒是:关于革命时期的知识分子的境遇能否讲出另 外一个故事?特别是:考虑到压迫/反抗作为一种叙 事方法,常常为历史写作所特别爱好,几乎成为一种 固定模式,我们可不可以将这把叙事的剪刀——这把 剪刀常常把“历史”修剪得整整齐齐——扔掉,讲一 个复杂一点的故事?还有,这个故事的复杂程度能否 显示出知识分子在回顾历史时,还有许多新的可能性 ,可以采取新的立场和态度?等等。这些都值得尝试 。 我想对丁玲一生中的某些言说做分析来进行这个 尝试。 一 丁玲的小说如同她同时代的许多作家的作品一样 ,是中国现代文学还不成熟、正在蹒跚学步的典型表 现(这种学步是在发生着巨大社会变革的环境中进行 的,充满了种种干扰和艰险)。然而,除了很少数的 研究者对她的小说“缺乏多样化和复杂性”有所批评 ,文学史家和批评家都对丁玲的作品给予了**高的 评价,无论是其“思想”还是“艺术”。但是,只要 把丁玲的作品拿来和1985年之后出现的任何一个** 作家的小说略作比较,就很容易看出前者的浅陋和粗 糙。应该公正地说,这种在小说叙事技艺上的幼稚, 并不一定是丁玲的才能不够,而*多是时代的局限。 只要想一想,那时候距新文学革命的发动才二十余年 ,我们也就不能对那个时代的写作过于苛求。何况, 其间前后还毕竟出现了鲁迅、萧红等几个大手笔,他 /她们写作上的早熟,大约是永远不能清楚解释的奇 迹。不过以上的这些看法,已经远远超出了对丁玲小 说的评价,涉及如何看待整个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 的大问题。这不是本文的任务,丁玲小说的高低优劣 ,也并不是本文的主旨,这里只是顺便提及而已。 P128-P129
★**文学评论家李陀三十年中国文坛现场纪录;
★李陀数十年来在文学艺术领域重要的评论文章合集;
★李陀数十年深度参与文化界的思考成果的记录,称得上是中国当代文艺的见证者,其中有许多如今读来依旧振聋发聩的犀利意见;
★一本关于中国当代文艺生长、流变深刻的全景式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