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120.00
折扣价: 87.60
折扣购买: 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修订本)(精)/国家治理丛书
ISBN: 9787100212731
李秀林(1931-1986),山西襄汾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李秀林是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研究领域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李秀林与萧前、汪永祥合作主编了哲学专业教材《辩证唯物主义原理》(1981)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1983)。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了高校文科哲学教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1982)。这些教材在全国高校和社会上影响深远。李秀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深刻理解,特别是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阐发受到学界重视。除上述教科书外,代表作还有:论文集《时代精神的哲学反思》(1987),与李淮春、陈晏清、郭湛合作主编《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1990),文集《李秀林文存》(2007)等。
导论 现代化与中国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作为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不自今日始。实际上,我们早已卷入社会现代化的浪潮之中,只不过现在比过去更加自觉、主动、全面和深刻罢了。开拓、推进和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是先辈、我辈和后辈许多代人的历史责任。 要从事一项事业,必须认识这项事业,认识自己与这项事业的关系。一个现代化的建设者,不仅应当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具体任务和直接相关的环境条件,而且需要了解由各个局部或环节所构成的系统整体及其发展进程。这种认识既包括对现代化对象客体的了解,也包括对现代化活动主体的了解。中国社会现代化的系统整体及其发展进程,作为现实的、具体的对象,是各门科学,尤其是社会科学所要研究的。而哲学因为它的高度概括性、抽象性的特点,对于从动态的整体上总览复杂的、巨大的社会变迁,把握现代化过程的客体、主体和主客体关系,具有其他各门科学不可替代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世界范围内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哲学,本质上是社会现代化潮流的精神产物和反映。对于中国现代化的哲学探讨,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现代化的哲学反思中国现代化的过程,用理性的笔触勾画和建构哲学思维视野中的中国现代化。哲学是带有总体性、系统性的理性思维方式。借助它在现代化的建设者面前呈现中国现代化的动态图景,探索中国现代化的客观逻辑,使人们形成现代化的全局观念,这无疑会增强从事这项宏伟事业的自觉能动性和必胜信心。 第一节 现代化的含义和特征 何谓现代化?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可以从现代化概念的基本含义和现代化过程的主要特征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现代化作为概念,既有时间的含义,又有变化的含义;另一方面,现代化作为过程,也是既有时间的特征,又有变化的特征。只有从时间与变化的含义和特征中,才能理解现代化是社会状态在现代的变化或社会向现代状态的变化。为此,就需要依次考察现代、现代性、现代化及其特征,由抽象上升到思维中的具体,以便对所谓现代化形成一个带有一般性而又不致失之空泛的了解。 一、现代和现代性 现实的人以自身为感受的主体,把时间分为过去、现在和未来。此时的现在不断地成为过去,未来又不断地转化为现在。人只生活在现在,感受着现在,然而时光不断流逝,现在转瞬即逝,似乎只有过去和未来才是无限的。现代(modern),即现在的时代,与瞬间的现在不同,它是以现在为中心向过去和未来两侧有限延伸的时间跨度,是边际相对确定的广阔的时间域。T.帕森斯曾将社会演变分成原始、中间和现代三大阶段。 要对人类历史做粗略的时间划分,不妨把帕森斯所说的原始阶段再划分为初始和古代两个阶段,并称之为世纪。这样共有四个世纪,即初世纪、古世纪、中世纪和现世纪。这里所谓的世纪,是由若干以百年计的世纪合成的复数的世纪。现代就是现世纪,从世界范围讲,大致包括从17世纪以来的几个过去的世纪和未来的世纪。在这个意义上的现代,包括通常所说的近代,可以把近代看作现代的准备或过渡阶段。也许几个世纪后我们所说的现世纪结束了,人类历史更新的世纪真正到来,那时的人们会把我们的现世纪称为近世纪,而把他们所处的世纪叫作现世纪,以便研究他们所面临的现代问题。 作为历史时代的现代,不是空无内容的时间框架。现代是现代人历史的活动和现代人活动的历史。现代人的社会和社会的人的这种时代的性质或属性,可以称之为现代性(modernity)。人类学家曼宁·纳什认为,“现代性”是一种社会的和心理的结构,它促进科学运用于生产过程。这个定义虽然简单了些,但它强调现代性同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紧密相关的特征,不能不说是抓住了问题的主要之点。当然,不能孤立地研究社会或人的时代属性,这种研究只有在社会或人的历史关系和对比中才有可能深入进行。因此,许多学者都力图对传统与现代加以比较,从与传统性的联系和区别中揭示现代性的内涵。 现代性贯穿于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各个向度、各种活动中,是在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思想、文化诸方面与传统社会和传统人不同的各种特性的总和。举凡表征现代社会或现代人特征的属性,如商品性、竞争性、民主性、科学性、世俗性、开放性等,都包含在现代性的含义之中。这里所说的现代性仅仅是一个总的一般性的概括。在现时代中,并非每个社会组织形式都具有充分的、完全的现代性,也并非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十足具有现代性的人。传统性和现代性的冲突,在社会内部,在人与人之间,甚至在每个人的观念和行为中都表现出来。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在于“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这个“资产阶级时代”正是我们所说的现代的最初阶段,在此期间所显现的剧烈的社会变化的景象,尤其表现了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尖锐冲突。 西方学者对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特征的分析,比较注重于以下三个方面:(1)在传统社会里,传统主义的价值观占据统治地位,人们向往过去,缺乏适应新的环境的文化能力;在现代社会里,人们可以保留传统的东西,但却不做传统的奴隶,敢于摒弃一切不必要的或阻碍文明继续进步的东西。(2)在传统社会里,世系门第制度是决定一切社会实践的依据,这种制度是实行经济、政治和法律控制的主要工具;在现代社会里,门第关系无足轻重,人的社会地位要靠努力工作和高度的进取心来获得。(3)在传统社会里,人们用带有感情色彩的、迷信的和宿命的眼光看待世界,认为一切都得由命运摆布;在现代社会里,人们不听天由命,而是勇往直前和富于革新意识,表现出强烈的企业家精神和对世界的理性与科学的态度。 这种分析的不足之处,是未涉及两类社会在生产方式上的根本区别。也许他们是把这种区别当作不言而喻的前提,因而不必包括在对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特征的理解之中。应该看到,同这个前提相比,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的人们在价值观念、等级制度和精神状态上的巨大差异,只是由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造成的本质区别的表现;而两种社会中人们在衣、食、住、行方式上的不同,则不过是外观上的差别。从整体上讲,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之现代性和传统性的区别,本质上在于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以及价值观念和精神状态之不同。 毫无疑问,现代性首先意味着对传统性的突破和否定,由此而表现了历史发展中的间断性或阶段性。但是另一方面,充分发展了的现代性还内在地包含着对传统中积极因素的肯定和发掘,体现了历史发展中的连续性或一体性。社会生活中现代性对传统性的这种肯定和保留,不是对原有传统的完全恢复,而是对原有传统的时代性“扬弃”,即在现代社会的质态中包容和改造原先的传统形式或内容。人类历史的进步趋向,总的说来是不可逆转的。 一部凝结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初期学术界对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哲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