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三国来管理(精)

用三国来管理(精)
作者: 曾仕强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13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用三国来管理(精)
ISBN: 9787550222359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部桃园三结义 第二章刘备白手起家最终成功的奥秘 刘备待人诚恳,聪明机警,十分受人欢迎,以他 这种人中英雄,来号召关羽和张飞,成功率很高。如 果自古以来,那么多的异姓结拜兄弟都很有成就,恐 怕大家也不致如此重视刘、关、张三结义了。“义” 这个字,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非常不简单。并 不是一时兴起,便可以随便结义的。 一、刘、关、张结拜:与志同道合者联盟 刘备字玄德,幼年丧父,和母亲相依为命,家境 清寒,以编织草席、贩卖草鞋为生。由于祖先是汉景 帝的儿子中山靖王刘胜,常觉得自己有破贼安民、维 护汉室的责任。因此热衷于结交天下义士,并不太专 心读书。 他很会看人。他看到关羽和张飞的武艺高强,心 想若是具有共同的理想,密切合作,应当能够发挥更 大的力量,做出一番大事,于是与他们结拜为异姓兄 弟。 刘备先认识张飞,张飞有一些资财,可以拿出来 招募乡勇,而且志同道合,愿意同举大事。关羽原本 是外地人,因为在家乡杀了恶霸,逃难在外,才和刘 备、张飞认识。三人愈谈愈起劲,既然有意同心协力 ,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民百姓,当然结拜为 兄弟,发誓齐心一致。他们都愿意跟着刘备这位大哥 ,要干出一番大事业! 我们奉劝各位,少动这种脑筋为妙。当今社会, 各种组织已经相当繁多而且周密,用不着这种方式。 万一找错了对象,怎么办?这种以性命做赌注的结拜 ,除非准备赖账,否则千万不要轻易答应。事实上一 旦发誓,要赖账都非常困难。因为不在意的就用不着 抵赖,遇到必须赖账的,便十分棘手,经常是赖不掉 的。 朋友之间,可以采取谨慎的态度,逐渐加深彼此 的认识,拉近彼此的距离,但是结拜这种事情,能避 免则避免,以策安全。特别是现代社会,变动性很大 ,谁也料不到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多交一些朋友, 少动结拜的脑筋,是很明智的态度。 当然,刘备会这样做,有其特殊原因,分述如下 : 刘备为皇族的后代,从小存有做皇帝的梦想。可 惜幼年丧父,家境贫穷。到了28岁,仍然以贩卖草席 为生。幸好他15岁时,便开始游学,在汉末名臣卢植 处学习。既有伟大的抱负,又有识人的能力,看到关 羽、张飞这样的人才,当然不肯轻易放过。当然虽然 没有什么名位,却也隐约可以看出领袖人物的风度。 所以,抓住良好机会,一开口便获得两人的回应。 刘备待人诚恳,聪明机警,十分受人欢迎,以他 这种人中英雄,来号召关羽和张飞,成功率很高。因 为关羽最喜欢读《春秋》《左传》,是一位富有正义 感的豪侠。而张飞声若洪钟,很喜欢以武会友。三位 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彼此的能量和频率都十分相近。 当时桃园中花开正盛,社会又有聚合人才的需要。刘 备看出天时、地利、人和三种条件俱全,自然提出结 义的呼吁。 黄巾举事时,申言“汉运将终,大圣人出”,无 形中引起三人的共同心愿。刘备自我介绍:“我本汉 室宗亲。”张飞自称“颇有资财”,关羽又刚好“逃 难江湖”。他们心中都有一种默契,要联合起来,做 出一番大事。果然皇天不负苦心人,桃园三结义发挥 了很大功能。 但是,正因为它是十分特殊的事例,所以流传至 今,仍然使人津津乐道。如果自古以来,那么多的异 姓结拜兄弟,都很有成就,恐怕大家也不致如此重视 刘、关、张三结义了。“义”这个字,说起来容易, 真正做起来,绝非易事。并不是一时兴起,便可以随 便结义的。 二、桃园结义传为美谈:彰显忠义精神的力量 中国人重视伦理,讲究亲疏有别。自家兄弟,当 然血浓于水,十分亲密。友情也很可贵,但和兄弟比 较起来,究竟有一些差别。于是,我们想出一种结拜 为异姓兄弟的方式,把朋友的关系,更为加深,使其 和兄弟一样,甚或更加密切。这种方式,并不是从刘 、关、张三结义才开始的。但是,我们最看重这一次 的表现,理由有三: 刘备、关羽、张飞是三国时期叱咤风云、赫赫有 名的人物,他们的作为,不但在当时产生很大的作用 ,而且对于后世,也有重大的影响。一般人的结拜行 为,在刘、关、张身上,就称为结义,可见其不同凡 响。 结拜的时候,通常都会对天发誓:虽非同年同月 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实际上真正做到的并 不多,刘、关、张却能够说到做到。尤其是关羽遇害 、张飞被部将砍杀,那时候刘备已经当了汉中王,还 能够不顾一切,替兄弟报仇,因而病死在白帝城,实 在难能可贵。虽然说他的决定不见得正确,但就结义 这一件事情来看,遵守誓言,永不违背,刘备确实做 到了。 关羽和张飞的武艺都十分高强,在当时的环境, 想要独立门户,自立为王,也有很多的机会。尤其是 关羽,得到曹操的赏识和礼遇,远在刘备之上。但他 却能够忠贞不二,不为曹操所动。小沛战败,刘、关 、张失散之后,张飞在古城聚集三五千人马,也有相 当的势力,后来一听到刘备的消息,也和关羽一样, 马上投向刘备。这种忠义精神,使得桃园三结义深入 人心。 三、关羽随刘备:顺天理,得人心 人类在不懂得组织之前,已经过着群居的生活, 有如没有气球以前,宇宙就已经充满了各种气体一样 。那时候人类的生活秩序,取法于自然,因为人类本 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当然按照自然的规律,形成生 活的秩序。科学不断发展,人类制造的气球,也愈来 愈坚牢、美观、实用。但是气球里面的气体,仍然是 来自大自然的气体。不过是成分的选择稍有不同而已 。人类在生活秩序中,逐渐产生各自的人生观和价值 观,然后汇集成了群体的共同意识,于是开始建立不 一样的显秩序,却对显秩序的来源,逐渐模糊、陌生 ,甚至于忽略、否认。也就是对原有的隐秩序,由于 无形无迹,而不敢承认,或者有意回避,把它称为看 不见的手,神秘而难以确定。 秦始皇把秦帝国这个超大型的气球创造出来,果 然光彩夺目。但也由于种种原因,很快就遭毁灭。汉 高祖把里面的气体重新抽换和组合,改头换面,把标 志改为汉帝国。以黄老思想为基础,建立了十分良好 的显秩序,不断与隐秩序互动,倒也顺利取得彼此的 协调。传到桓、灵二帝,气球内的气体,产生重大的 排斥作用。大量有德有才或无德有才的人,不能得到 朝廷的重视,求职无门,于是东奔西闯,争夺生存和 发展的空间。黄巾起义,成为各种势力纷争的导火线 。门阀贵胄、割据各地的世家、各类英雄豪杰,趁机 而起。超大气球之外,出现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气 球,互相撞击和兼并。 表面看起来,曹操、孙权和刘备,是台面上的人 物,个个有理想,也有相当的实力。但是,真正的核 心人物,则非关羽莫属。这是一般人不容易看出来的 奥妙之处,恐怕关羽自己也不清楚,从来不敢如此认 定。假设一下,如果关羽投靠曹操,情况会怎么样? 很可能天下很快就被曹操统一了。 若是关羽和孙吴联手,刘备根本就不能成气候。 趁曹操还站不稳的时候,先帮助孙坚打垮董卓,再随 孙策收复江东,然后杀袁绍、除曹操,天下也就统一 了。 问题是,这样的统一,果真符合人民的愿望吗? 真的合乎天意吗?曹操搞坏了社会风气,孙吴父子以 意气相投来收纳人才,并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 关羽注定要和刘备结义,来促使曹操和孙家父子 反省。吕布的早死,则是提醒关羽,武艺高超,还需 要品德高尚,要知道人上有人,何况英雄情绪不安, 心神不宁,也可能陷入无路可走的绝境。关羽举足轻 重,却只有唯一的选择,要跟随看起来最没有实力的 刘备。这当中的道理,才值得我们细心品味,用心体 会。 桃园三结义阶段,天下的重心,在关羽的身上。 从这一角度来看,就知道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 、操控世界。明眼人抓住这个重点,自然知所进退。 可惜大多数人,整天自以为是地东奔西闯,白忙碌一 生。看事情必须入木三分,不能单看表面。读《三国 演义》,应该看出那一只看不见的手,到底在转化些 什么。世道人心,从这里体会,自然顺乎天理。 四、刘备大胜黄巾军:做大哥要带头冲 刘、关、张三人结义,毕竟力量很小。于是他们 聚集乡勇五百余人,才引起刺史刘焉的注意,并认刘 备为侄。刚好黄巾军起义,三人结义以来,有了第一 次表现的大好机会。 刘备是长兄,居中指挥,关羽、张飞分居左右。 刘备指挥,两人扬威,果然大胜而回,幽州刺史刘焉 亲自迎接犒赏。 因刘备年纪的关系,三人结义时被称为大哥。但 是,占着大哥的位置,并不一定拥有大哥的权威。职 位和职权看起来合一,实际上未必如此。刘备必须做 出大哥的样子,两位弟弟才会心悦诚服,打心里头服 从这位大哥。所以第一次合作演出至关重要。若是刘 备表现得不理想,或者躲在后面,只靠关、张二人杀 敌,这种异姓兄弟的关系,恐怕很难持久,和一般结 拜一样,到头来有名无实。 刘备不但第一次演出有板有眼,很像大哥的样子 ,而且此后的种种,也都能够很好地树立大哥的威信 ,使得两位弟弟的凝聚力发挥出来。孔子所说的兄兄 弟弟,在三人身上获得具体的证明。兄不兄、弟不弟 的情况,自然不会出现。 这一仗,打出了三人同心协力的信心。刘备的大 哥位置,开始站稳。刘备的双股剑、关羽的青龙偃月 刀、张飞的丈八蛇矛,逐渐成为众人注目的标志。这 一仗为三人追求的共同理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个良好的开始,对于以后的发展,十分重要。 刘备长年的构思,三人多年的历练,如今获得合适的 舞台,把它当做重要的演出,当然有良好的表现。 如果桃园三结义之后,并没有什么作为,这个故 事便会逐渐为大家所淡忘,更不用说结党营私搞派系 ,或者刘备知道自己能力不如关、张,凭借年纪较大 的优势,把两人拉近,以便多加利用。 只要三人之中,有一人改变原先的心意,或者借 口脱离这个组织,譬如后来关公暂时被曹操收留,挡 不住曹操上马金、下马银、高官美女的诱惑。或者兄 弟失散后,张飞自立门户,也搞得有声有色,干脆不 再寻兄归营。乃至于刘备即位汉中王,便忘记“同年 同月同日死”的誓言,接受孔明和赵云等人的劝阻, 以“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为由,不出兵伐吴。试 问,这一段桃园结义的故事,还能传为美谈吗?可见 ,凡事若非慎始善终,在众人心中,必然有公论的。 中华民族常以心中有一把尺自豪,便是人人心知肚明 ,公众的标准自在人心,只不过不一定公开说出来, 也未必说得清楚明白而已!当公益和私人的义气有所 冲突的时候,我们的表现,往往因私害公,这也是我 们不赞成结义的主要原因。 刘、关、张三结义,开创三分天下的局势,却由 于关羽失掉荆州,迫使刘备不顾一切,放弃联吴抗曹 的政策,使三分天下的局势一下子破碎了。这一切的 演变,好像皆因三结义而起,又以三结义而终。当然 ,由于自始至终,三人都以“义”为先,才引起大家 的激赏。我们建议,真的志同道合,又有实际上的需 要,必须以义为共识,并且一以贯之,才可以考虑结 成异姓兄弟,为共同的目标而全力以赴,否则不能说 是上策。 P20-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