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上海中医药大学
原售价: 37.00
折扣价: 30.70
折扣购买: 名师与高徒(1)/国医英才系列丛书
ISBN: 9787811210538
2.辛散苦泄,甘缓酸收——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 【辨证思路】 西医对胃炎分类有多种,最常见的有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属中 医“胃脘痛”范畴,裘老认为本病病机涉及到胃、脾、肝、胆等脏腑。胃 与脾以膜相连,胃以和降为顺,脾以健运为常,脾健令精气敷布于全身, 胃和则浊气转输于魄门。胃有病,必令脾无所输化;脾失健运,每致胃不 能纳谷。胃炎病虽在胃,但与脾不可分割。一般胃炎初期,多表现胃失和 降,症见痛、胀并作;以后波及于脾,健运失职,症见神疲、纳呆及气血 生化不足的虚象。脾虚反过来又影响胃的通降功能,形成脾胃皆病,虚实 互见。 肝胆与脾胃是木土相克关系,肝胆主疏泄条达,也关系到脾胃的升降 功能。若肝气横逆,木旺乘土;木郁不达,中土窒滞;肝火亢炽,迫灼胃 阴;肝血不足,胃失滋荣。胆与胃皆主降,《内经》有“邪在胆,逆在胃 ”之说,可见胆有邪可影响及胃。临床上某些胆汁反流性胃炎,出现口苦 、呕逆、泛酸诸症,大多因胆有郁热,胃气上逆,故见是症。胃炎的发作 或证情的进退,常与情志变动有关,其病机离不开气机郁结,肝胆失于疏 泄,进而殃及脾胃的升降使然。裘教授有鉴于此,认为胃炎病虽在胃,而 病机与脾、肝、胆的关系至为密切。 【治疗大法】 崇尚辛散苦泄,甘缓和中或加酸收。胃炎的病机特点为虚实夹杂,寒 热交错。虚,重在脾胃气阴虚亏;实,主要是气滞、血瘀、湿阻等;寒, 多由饮食生冷,积冷成寒,或脾胃阳气虚弱,寒从内生;热,缘因嗜食辛 辣酒醴,湿热内蓄或脾胃阴分不足,阴虚而生内热等。基于上述认识,故 裘教授治疗慢性胃炎崇尚辛散苦泄,甘缓和中或加酸收之法。 辛散苦泄法针对胃炎出现寒热互结,升降失司而设。《内经》云“辛 以散之,苦以泄之”。本法以苦辛合用,寒热兼施,一阴一阳,一开一降 ,有开泄痞塞,解散寒热,调节升降,疏利脾胃气机的治疗作用。裘教授 选用的辛药有半夏、于姜、高良姜、桂枝、厚朴等,大凡气得寒而凝滞, 得热则散行,故用辛药有开结散痞、温中散寒、通阳运滞之功,临证时根 据证情轻重相机选用。苦药常用黄连、黄芩、龙胆草等。有人认为:“苦 寒败胃”,似不宜用于胃炎。裘教授并不拘于此说,苦寒药不仅可降上逆 之胃气,清泄胃中之蓄热,且有健胃之功。即以龙胆草为例,一般将其作 清泄肝胆之火药用,裘教授用其清胃、健胃有良效。《医学衷中参西录》 亦载:“龙胆草,味苦微酸,为胃家正药。其苦也,能降胃气,坚胃质; 其酸也,能补胃中酸汁,消化饮食。凡胃热气逆,胃汁短少,不能食者, 服之可开胃进食。”思胃为六腑之一,有“传化物而不藏”的生理功能, 以通为补,苦以降逆,正顺应了胃的生理特征。再说,与辛药配伍,又有 相反相成作用。若再稍佐柴胡、木香、茴香、香附等疏理肝胆、调畅气机 之品,则其功益彰。 至于甘缓酸收法,针对胃炎久病脾胃虚弱而立。其中脾胃气虚者,用 甘缓以建中,药用参、芪、术、苓、草、枣等;胃阴不足者,用甘酸以化 阴,药用乌梅、诃子与党参、玉竹、麦冬、甘草等。尤其要说明的是,对 慢性胃炎出现心下痞胀一症,一般受“甘令人中满”说的束缚,而不敢采 用甘药治痞。裘教授则一破后世的偏见,辄用甘草、党参、大枣等甘药, 甘草一般用量15~30g,与辛散苦泄的半夏、干姜、黄芩、黄连并用,使痞 消结散,胃脘畅然,其他症状也明显改善。裘教授说此法乃师从仲景甘草 泻心汤证治。《伤寒论》曾明示此方主治“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 安”。柯琴注“本方君甘草者,一以泻心除烦,一以补胃中空虚,一以缓 客气上逆”。《别录》也载甘草“温中下气,可治烦满短气”。可见心下 痞满忌甘药之说乃后人臆测之词,甘草本身具有下气除满之功,与辛散苦 泄药相配伍,立意缜密,功效卓著。 【验案举隅】 某男,43岁,1990年因见柏油样便,拟诊“上消化道出血后”,作X线 钡餐摄片示“胃小弯浅表性糜烂”,服西药后效不显。近1年来胃脘作胀, 频频嗳气,劳累后胃痛隐隐,进食后稍缓解,舌苔薄腻,脉弦滑。此肝胃 不和,升降失调,治拟疏肝和胃,辛开苦降。药用高良姜12g,制香附12g ,党参30g,生甘草24g,制半夏12g,黄连12g,牡蛎30g,当归15g,川楝 子10g,延胡索18g,木香、茴香各12g,佛手4.5g。上方加减,连续服用4 个月后症状基本消失,偶在疲劳后稍有嗳气之类,后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 减善后。同年12月经X线钡餐复查,胃小弯糜烂点消失,胃窦部轻度充血, 余均正常。 3.辛温蠲饮,苦寒泄肺——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源性心脏病的经验 (1)外邪引动伏饮的诊治 【辨证思路】 裘教授认为,慢性支气管炎的基本病机是“外邪引动伏饮”。饮为阴 邪,性质属寒;外邪人里易化热,故本病表现为外邪与伏邪胶结,寒邪与 痰热混杂。病变迁延,久咳肺气渐虚,故又有虚实相夹的情况。至于病变 部位,他欣赏陈修园“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于肺”的观点。脾虚生痰 、肾虚泛饮、木火刑金,均可波及肺,但当慢性支气管炎发展到肺源性心 脏病时,病变就由肺波及心、脾、肾、肝等脏。 慢性支气管炎的主症是咳、痰、喘三者,如演变至“肺心病”时,则 伴见浮肿、心悸等。病机的中心环节是“痰”和“气”。痰滞气道则咳、 则喘,痰饮泛滥则肿、则悸;肺主气,肺气塞满、上逆,也可致咳、致喘 ,肺气虚弱亦能出现虚喘,气虚津化为痰,则痰益甚,两者可互为因果。 【治疗大法】 主要是化痰饮、调肺气。 治痰饮之法,仲景早有“当以温药和之”的明训;治气之法,《顾氏 医镜》有“一日补气,二日降气,三日破气”的记载。他根据上述认识, 主张辛温蠲饮,苦寒泄肺为大法。“肺欲辛”,辛能散邪结,温可化痰饮 ;苦能降上逆之肺气,亦可清内蕴之痰热。他常用小青龙汤变法,药用麻 黄、桂枝、细辛、干姜、龙胆草、黄芩、甘草、五味子(或诃子)、桃仁、 杏仁、制半夏、紫菀、前胡、枳壳(或枳实)等。方中麻、桂疏解表邪;细 辛既可表散风寒,又能内化寒饮,并有止嗽之功,一药三用,其功颇宏, 《长沙药解》云其能“敛降冲逆而止咳,驱寒湿而荡浊,最清气道,兼通 水源,温燥开通,利肺胃之窒阻……专止咳嗽气其与五味子配伍”,一散 一收,既收敛耗散之肺气,又不致碍邪;干姜,为温化寒饮之良药,“同 五味则通肺气而治寒嗽”(《本草求真》);龙胆草、黄芩苦寒,降肺气, 清痰热,其与细辛、干姜相伍,寒温并用,相激相成,为裘教授惯用的配 伍方法,对“慢支”寒热兼夹之证颇为的对;尤其甘草一味,书皆云其有 调和诸药之功,裘教授认为甘草是一味极好的止咳药,即使胸满痰涌之证 ,但用无妨,《汤液本草》说得好“中不满而用甘为之补,中满者用甘为 之泄,此升降浮沉也”;枳壳(实)利气宽胸,古贤所谓“治痰先理气”是 也;余药为化痰止咳之品。全方清肺与温化合用,辛散与酸收并投,化痰 与顺气兼顾,对慢性支气管炎的病机颇为切合,故有较好疗效。应用时, 如气喘较剧,加葶苈子、白芥子、苏子;痰多加竹沥、南星;肢体浮肿加 猪苓、茯苓、车前子;气虚加参、芪,肾虚加补骨脂、巴戟天,等等。 P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