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情可待成追忆(季羡林的清华缘与北大情)(精)

此情可待成追忆(季羡林的清华缘与北大情)(精)
作者: 季羡林
出版社: 重庆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2.40
折扣购买: 此情可待成追忆(季羡林的清华缘与北大情)(精)
ISBN: 9787229084219

作者简介

季羡林,生于1911年8月,山东清平人。上高中时即发表过数篇短篇小说。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其问发表散文和译文多篇。1935年入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在德期间,发表论文多篇,获得**学术界高度评价。1946年回国,被胡适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主持创办东方语言文学系。1956年当选为***学部委员,1978年后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季先生还先后担任过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 季先生的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等,范围之广,**外罕见。他的100多部著作已汇编成24卷《季羡林文集》。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神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内容简介

人有人格,国有国格,校也有校格。 就以北大和清华而论,两校同为全国*高学府, 共同之处当然很多,但是不同之处也颇突出。这就是 所谓两校校格不同。 不同之处究竟何在呢? 这是一个大题目,恐怕开上几次**研讨会,也 难以说得明白的。我现在不揣谫陋,聊陈己见。 整整七十年前,在1930年,我从山东到北京(平 )来考大学。来自***的五六千学生,心目中* 高的目标就是北大和清华。但是这两所大学门槛是异 常高的,往往是几十个学生中才能录取一个。我有幸 被两所大学都录取了。由于我幻想把自己这一个渺小 粗陋的身躯镀上一层不管是多么薄的金子,好以此吓 唬人,抢得一只好饭碗,而镀金只能出国留学,留学 的机会清华比北大多一些,所以我就舍北大而取清华 。 在清华住了一段时间以后,对清华的校格逐渐明 确了,*后形成了初步的看法。我在北大有不少朋友 ,言谈之间,也了解到了北大的一些情况,于是对北 大的校格也逐渐形成了一个明确的概念。我恍然小悟 :两所大学的校格原来竟是有许多不同之处的。 我从小处谈起,先举一个小例子。在清华,呼唤 服务的工人,一般都叫作“工友”。在北大,据说是 叫“听差”。而在朝阳大学则是“茶房”。在清华, 工人和教师、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上。在北大则处于 主仆的地位。而在朝阳大学则是处于雇客与旅馆杂役 的地位。这是一件十分细微的末节,然而却是多么生 动,多么清楚,又多么耐人寻味。 其中原因,我认为,并不复杂。清华建立的基础 是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美国的影响,*资本 主义的影响,身上没有封建的包袱。而北大则是由京 师大学堂转变成的,身上背着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好 的方面是文化基础雄厚,坏的方面是封建主义严重。 我听人说到过——据说这并不是笑话,北大初建时, 学习西方,有体*一门课,聘请了专门的体*教员, 这些人当然都是平头老百姓。而被他们训练的学生则 很多都是世荫的二三品大员。教员发口令时,不敢明 目张胆地喊出“立正!”“稍息!”于是想出了一个 奇妙的办法,改变舶来的口令,大喊:“老爷们立正 !”“老爷们稍息!”从这些小事儿也可以看出来, 清华多的是资本主义,北大多的是封建主义。 但是,稍有一点辩证法常识的人都会知道,世间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北大的封建主义也能产生好的 效果,如果北大没有这样浓重的封建传统或者气氛, 五四运动,即使是注定要爆发,也决不会是在北大。 你能够想象清华会爆发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吗?即使 1919年清华已经建成了大学,而不是留美预备学校, 这样的事情也决不会出现的。人们常说,坏事变好事 ,北大的封建传统促成了改变中国面貌的启蒙运动, 不正证实了这一句话吗? P19-P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