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原售价: 56.00
折扣价: 37.00
折扣购买: 托马斯·伯恩哈德自传小说五部曲(精)
ISBN: 9787020118458
托马斯·伯恩哈德,奥地利作家,独来独往、愤世嫉俗的怪才,在德语现当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曾获毕希纳奖等多项文学奖。 青少年时代的坎坷不幸、法西斯教育的摧残、痛苦的磨难在伯恩哈德的心灵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死亡、疾病、**与疯狂构成了他创作的主题。 作品有诗集《在人间和地狱》(1957)、《在月亮的铁蹄下》(1958),小说《寒冻》(1963)、《精神错乱》(1967)、《石灰窑》(1970)、《毁灭》(1986),戏剧《无知的人与疯狂的人》(1972)、《习惯势力》(1974)和《英雄广场》(1988)等。
这座城市里居住着两类人,唯利是图者和他们的 牺牲品。中小学生和大学生若想在这儿生存,只能采 取一种痛苦的、往往极为险恶乃至致命的方式。这一 方式阻碍着每一种生灵,使其*益迷惘并陷于毁灭的 境地。一方面,**的天气条件不断伤害着这里的居 民,消磨其精力,随时会引发疾病。另一方面,在这 样的天气情况下,萨尔茨堡的建筑对人的状态也产生 着*益恶劣的影响。无论这些可怜人是否已意识到, 但从医学角度看,前阿尔卑斯山地区的气候是**有 害的,它压抑着大脑、身体以及***制于自然环境 的天性。这样的气候以惊人而放肆的方式一再造就出 令人困惑、令人疲惫、令人病态、令人羞耻、天生卑 鄙的居民,一再造就出这样一些萨尔茨堡人,他们或 土生土长或迁居而来,与三十年前生活在这座城市中 的我一样,居住在被中小学生和大学生因与生俱来的 喜爱而爱过,但也因种种经历而憎恶过的冰冷潮湿的 围墙之中,放任自己狭隘的顽固、荒唐和愚蠢,从事 着残酷的工作,陷入忧郁,*终成为所有可信或不可 信的医生及殡葬公司取之不竭的收入来源。这位在这 座城市里顺从其监护人的愿望,但却违背自身意志成 长起来的人,由于甘愿为了这座城市付出情感和理智 ,一方面从幼年起就*制于世人对这座城市的名誉的 公开监督,如同被锁进了一台既生产金钱又反对金钱 的有违常理的美化及谎言机器,而另一方面,他在童 年及青少年时期资金匮乏、孤立无援,无人荫护,仿 佛被关入了一座弥漫着不安和恐惧的城堡。这个注定 要生活在这座城市,要在这里形成自己的性格和思想 的人,他以既非过于粗俗,亦非过于轻率的方式叙述 了自己关于这座城市以及城中生存环境的回忆。这些 回忆*多是悲伤的,对他*初和早期的发展*多产生 了极其灾难性的影响。这些可怕的回忆对他的一生也 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但他拥有的唯有这样的回忆 。除却诽谤、谎言和虚伪,他在撰写这段回忆时不得 不对自己说,在他一生中,特别是在他在这座城市里 生存和*训的童年及青少年时期,在那段为期二十年 的*望期和成熟期,他的精神和情感*到了严重伤害 和虐待。这座浸润其天性并主宰其理智的城市,不断 直接或间接地惩罚和处置他未曾犯下的过失和罪行, 打击着他的各种敏感和善感,而对他的创造性没有任 何促进。这一求学阶段无疑是他经历过的*恐怖的时 期。其间,他不得不为他的余生付出了巨大代价,或 许也是*昂贵的代价。这里记录的是他这一求学时期 以及他在此期间的感*。这座城市配不上他从祖先那 里继承来的预先存在的喜欢和爱心。迄今为止,在任 何时期和任何情况下,它都在拒*和排斥他,并对毫 不设防的他进行*击。假如我没能在那一瞬间,在令 人神经紧张、极有可能造成精神伤害、性命攸关的时 刻告别这座城市,告别这座始终在伤害、蛊惑并*终 摧毁具有创造性的人的城市,这座由于我的父母而同 时成为我的母亲之城和父亲之城的城市,我就会与生 活在这里的许多富有创造性的人一样,与我的许多亲 朋好友一样,亲身验证这座城市**的考验。我也会 和许多身处其间的人一样突然结束自己的性命,又或 许会在它的围墙中,在那令人窒息的、令人**窒息 和泯灭人性的氛围中慢慢地、痛苦地走向毁灭,如同 许多身处其间的人慢慢地、痛苦地走向毁灭一样。( **的)自然风光和(**的)建筑形成了我的母亲 之城和父亲之城**的特色和**的特征,我常常能 够看出这一点,也喜欢这一点。但是在这里的自然风 光和建筑中生存着年复一年盲目增多的低能居民,他 们、他们无耻的法律以及他们对其法律*为无耻的诠 释总是将我对这一自然(风景)奇观和建筑艺术的认 知和热爱消灭在*初的萌芽状态之中。我个人的生存 方式总是无力抗衡这个城市**的小市民逻辑。这里 的一切都与创造性相悖,而且也*益强烈地主张着其 对立面。虚伪是它的基础,思想匮乏是它*大的嗜好 。想象力一旦显现,顷刻即被消灭。萨尔茨堡是一个 阴险的门面,世界不断地在它上面描绘着自己的谎言 。门面之后,富有创造性的事物(或人)必然枯萎、 衰败和灭亡。我的故乡实际上是一个不治之症,它的 居民在这一疾病中诞生并感染上这一疾病。如若不能 在关键时刻逃离,他们就会在所有这些恐怖情况下不 是直接或间接地、或早或晚地突然自尽,就是在这块 从根本上泯灭人性的,融汇着建筑风格、大主教、愚 昧、纳粹和天主教气息的死亡之地直接或间接地、缓 慢而痛苦地走向毁灭。对于了解它及其居民的人而言 ,这座城市尽管外表光鲜,但外表之下却是一座埋葬 了一切想象和期许、真正阴森恐怖的坟墓。这座城市 无处不在展现着美丽和辉煌,而且由于所谓的戏剧节 ,它也长年享有全部高雅艺术的美誉。中小学生和大 学生试图在这里如鱼得水,寻觅公正,可是不久他们 就会发现,这里只是一个冷冰冰的、充斥着疾病和卑 鄙的死亡博物馆,这里存在着一切可以想象和不可想 象的阻力,它们肆无忌惮地摧毁、深入骨髓地侵害他 们的精力、智慧和禀赋。很快地,这座城市对他来说 不再意味着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建筑艺术,而无 异于一座由无耻卑鄙之徒组合成的无法穿越的丛林。 当他步行在城中的胡同时,他不再如同行走于音乐之 中,而只是感*到对当地道德沦丧的居民的厌恶。以 他当时的年龄,对于他这个突然在这里被骗取了一切 的人而言,这座城市无法让他冷静,而是令他恐惧。 这座城市也为一切,也包括震撼,提供了致命的论据 。我当时的感*(感觉)以及现在的想法都在说,那 个十三岁的男孩突然遭遇了一种严酷的现实:在位于 施冉伦胡同的寄宿学校里,他和三十四个同龄人挤在 一间肮脏的、散发着由斑驳潮湿的墙面、破旧的*单 以及脏兮兮的年轻寄宿学生发出的混合臭味的寝室里 ,几个星期都难以入睡。因为他无法理解,自己为什 么突然被迫睡在这个又脏又臭的大寝室里。他难以理 解*教育的必要性,在他看来这一定是一种出卖。夜 里,他观察着这个公共教育机构大寝室里的种种** ,观察着这个教育机构本身以及不断住进这里的人。 …… 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