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文联
原售价: 57.00
折扣价: 35.34
折扣购买: 衙门口
ISBN: 9787519046279
张程,浙江临海人,北京大学政治学学士、外交学硕士,中央电视台“法律讲堂”栏目主讲人之一。目前写作兴趣集中在中国政治制度史和社会变迁史,从朝贡制度研究切入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多年来陆续发表有《紫禁城家风与明清国运》《“中国之治”的制度史遗产》《看看当年苏联老大哥》等文章。已有《故宫传》《制度与人情》《清朝反贪大案》和“乱世三部曲”等多部图书出版。
第一节 走马赴任和身份证明 一个古代官员获得了任命,要去赴任了,那么他怎么证明身份呢?要知道,中国古代官员采取严格的回避制度,不得在本省或者有亲属的地区任职,没有旁人可以替他证明,那么新官来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怎么证明自己就是新到任的父母官呢? 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事档案的传递、调阅非常简单,人们很容易确认官员身份。古代并不存在完备的人事档案,且简单的文件又都存储在京师,传递起来异常困难,验证起来也不确凿。所以,古代官员上任,主要凭借两样东西自我证明:一是委任状,一是身份证明,合称官凭。前者用来证明官职变更,后者用来证明自己就是那个新官。 这两件东西的具体名称历朝各有不同。委任状的名称有“敕牒”、“旨授”或“判补”等;身份证的名称有“告身”、“出身”或“官照”等。隋唐后,委任状由吏部颁发,官员上任手持一份,中央备案一份。一般是纸质或者帛质的,上面注明委任某人为某衙某官,具有时效性。身份证则由中央统一制作,通常在官员取得官员身份的时候(比如考中进士)授予,由官员自己保存,没有时效性。一些朝代的官员身份证死后也不收回,可以传给子孙作为纪念。在宋朝,官员身份证“告身”除抄录任命某人某品级官员的文件全文外,还要写明他的祖、父、己三代,籍贯,出身,最后授予的长官及承办人员还要签名、盖印,程序复杂、郑重。古代官员即便没有担任实职,也可以凭身份证享受相关的待遇。 因此,官员的身份证比委任状更重要。我们就详细说说古代官员的身份证。它除了是享受待遇的凭证外,还可以凭此获得衍生收益。比如宋朝官员可以定期获得提升,即便退休了也能循例升迁。浙江缙云人汤举做了一辈子官,最后以从七品的承议郎退休回乡养病,在家逝世。汤举逝世前,朝廷刚已经循例将他升为正七品的员外郎了,正式文件还没下来。宋朝官员升迁要换新告身。告身到手了,事情才算是板上钉钉了。缙云县令王令洙提前知道了,忙通知汤家秘不发丧,赶紧花钱去京城先把老爷子的新告身办下来。汤家人忙派人进京花钱,不到一个月就把汤举的新告身办下来了,然后发丧。七品是一道坎,七品及其以上的官员可以荫庇子弟免试当官。新告身让汤举的儿子汤思退可以荫袭入仕——虽然汤思退后来成了“奸邪误国”的奸臣。 告身的形状各有不同,隋唐时朝廷发给官员“鱼符”作为身份证,随身携带,出入宫廷、官府的时候验证用。鱼符用木头或者金属精制而成,形状像鱼,分左右两片,上凿小孔,以便系佩。“鱼符”上刻有官员的姓名、任职衙门及官居品级等。当时,凡亲王和三品以上官员的鱼符以黄金铸制,五品以上官员的鱼符为银质,六品以下的官员的则为铜质。唐朝官员们都在腰间悬挂鱼符,旁人远看材质就知道他的大概品级,近前一看就知道他的具体情况,类似于现代的胸牌,相当方便。武则天称帝期间,一度将鱼符改为龟符,三品以上高官佩金龟袋(装龟符用)。李商隐《为有》诗云:“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因为挂金龟袋的人都三品以上,每天要早起上朝。后人将条件优越的新郎称作“金龟婿”,典故就出在这里。宋代,身份证不再是鱼符,但仍随身携带。明代,官府用象牙、兽骨、木材、金属等制成片状的身份证,称为“牙牌”。上面刻有官员的姓名、职务、履历以及所在的衙门。到了清朝,官员告身可能还是片状的,类似许多官员出入宫廷用的“腰牌”。不过后期,官员的身份证可能变为了纸质的,称为“官照”。 古代备考得花多少钱?历朝历代官员赴任需要怎样的身份证明?衙门的工资待遇和开销如何?古代官员怎样才能被提拔?古代“打工人”工作有多辛苦?“退休”需要怎样的流程? 一本书全方面了解古代官员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