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静恒散文二集:霍比特人的小屋

何静恒散文二集:霍比特人的小屋
作者: 何静恒 著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5.70
折扣购买: 何静恒散文二集:霍比特人的小屋
ISBN: 9787569928693

作者简介

何静恒 安徽六安人,198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中文系,1993年为斯德哥尔摩大学访问学者,当过大学教师,多年来从事地方志编辑工作。著有《方志研究与评论》(与欧阳发合著),《童话王国里的小留学生》(与张静河合著),古籍整理《绩学堂诗文钞》(与张静河合作),散文集《月亮神》等书。

内容简介

霍比特人的小屋 一 记不清是哪一年,总是读小学的时候,暑假,坐在河边,看着河对岸的小树林,特别想过去看看。有**趁着水浅,卷起裤脚就过去了。实实在在地站在小树林子里,看着我的梦境。那是一片多么荒凉的地方,杳无人迹,满世界是黄沙,满耳朵是风吹树叶子的声音——那种直达宇宙的声音让我害怕,赶紧蹚水回来。到了河中央,感觉到沙子从脚底下一点一点地抽去。那一次,我差点被河水淹死。 人的脾性是很难改的,多少年过去了,我还是喜欢到处走走看看。是熟悉的事情还是陌生的事情*吸引我呢,说不清。很多地方,我从未去过,山高水远地去了,感觉并不陌生,便有久违重晤的惊喜。仔细想想,我还是在寻找自己熟悉的东西,这是不是很可笑呢。 在汉密尔顿,我与周围的一切保持距离。但有些精灵,它们总是有办法走进你的梦境。河边有一个信箱,立在一根木头柱子上,高高地指向蓝天。我却看到了信箱上面隐隐约约的警示:只接*来自天堂的邮件!依据那个信箱的高度,这些字迹是无论如何看不清楚的。 霍比特人的小屋就是这样走进我的心里了。 当地的人并不在意什么霍比特人的小屋,实在也没有什么特别,我都不好意思跟他们打听。直到去电影院看《霍比特人:五*之战》,我才知道,那些等着看电影的人,端着咖啡杯的女人、喝着葡萄酒的男人,悄无声息地走来走去(电影院的长毛绒地毯就是为他们设计的),他们翻看书架上的小说,跟我一样,急切地想弄明白什么是霍比特人。 放映厅里人不多,壁灯幽暗。每个人都有所戒备,尽可能离邻座远一点。影片的内容并不像宣传的那样晦涩难懂,对于这一点,我暗暗高兴。我穿过光与影的丛林,像个狩猎者,捕捉忽左忽右、忽前忽后的声音。它们无非是想说,中土世界的五*之战是正义与邪恶的战争。恋人在战争中死亡,精灵与半兽人同归于尽。战争过后,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后的一抹血色,如同鬼魅,闪闪烁烁,在悲怆的眼神中熄灭,世界归于沉寂。 胜利者沉默着。我不由自主地屏住呼吸,被胜利者(或者说是幸存者)的沉默震慑。有人说这是疲乏的表现,导演累了,演员累了,霍比特人好收尾了。这是我不能认同的,除了*后一句。打破沉寂的是巫师甘道夫清理烟斗的声音——平*里令人厌恶的声音,此时此刻却动人心弦。它让我想起:人到底需要什么?为什么*需要的东西*容易被人丢弃? 霍比特人比尔博大约是想到了他的烛光晚餐,他的笑容点亮血色黄昏,令人百感交集。袋底洞前的花园,刚刚发芽的树枝迎风摇曳,召唤比尔博的回归之旅。是说再见的时候了,他要回到夏尔,回到霍比特村。片尾曲《*后的告别》感动全场,人们忘记了移动脚步,呆呆地站在电影院里。 我看见光芒消逝于天际 风中传来一声叹息 雪花飘落在我已倒下的兄弟们身上时 我将作*后的告别 在*后的告别之际,我**次近距离地接触到了霍比特人。在这之前,中土世界的夏尔,只是一个遥远的名字。 二 我住在汉密尔顿(发黄的羊皮纸地图上,夏尔是中土世界的中心。现实中,汉密尔顿是夏尔的中心),一个怀卡托河边的小城里。 我家离河很近。夏天的晚上,我常常坐在小码头上,看河水,看水中的鱼。河对岸是个游轮码头,那条烧煤的船,少说也有一百岁了吧。天边的云彩一层一层叠起来的时候,太阳落山,就可以钓鱼了。为什么在晚上钓鱼我不太清楚,好像是晚上鳗鱼容易上钩。或许,只是为了用上那盏为钓鱼准备的灯。晚风轻柔,鸽子栖息在大桥下的钢梁上,灯一盏一盏亮起来,我听到鱼拨水的声音。 一年有一个月,可以去树林子里捡板栗。提着篮子,沿着河边的小路,很快就能找到那几棵高高的板栗树。要准备一双橡胶手套,把刺猬一样的果实捡起来。看到树下有残缺的板栗,那是鸟儿来过了。裂开的果子壳像个鸟巢,浮着一层绒毛的栗子雏鸟一样藏在里头。一次就想拿走大自然所有的馈赠,那是太贪婪了。板栗不易储藏,供两三天食用的就已经足够。捡来的板栗,用河水煮熟,再用刀在砧板上切开,那种清香,超市买来的栗子是无论如何比不上的。 偶尔会有一个老妇人来拜访我,捧着榛子一类的坚果。她说这种果实她家园子里很多,如果我喜欢,她可以送给我。奇怪的是我从未见过她,她怎么知道我喜欢树上的果子呢?再看她的衣服、裙子,那种古老的式样,包括她手上、脸上的皱纹,手中还沾着*叶的坚果,全都因为田野的气息,生动无比。 冬天,遇到大风天气,遍地落叶追逐。间或一只黄猫跳起来,被落叶裹挟,在大路上翻腾,只能从那条蓬松的尾巴上(狐狸似的尾巴)分出黄叶与黄猫的不同。猫逐黄叶的游戏不常看到,猫*爱做的运动是从篱笆上往下跳,它们的野性已经被人驯化。一只小猫被大风吓到,怕被树叶打破了头似的,躲在邻居的车库里,怎么叫都不肯出来。 对面一棵树上的叶子,春天满树娇红,秋天一身金黄。自从门前的几棵樱花树被砍伐,我看所有的花朵都失去了精神。春天,我呆呆地望着远处的树,常有一种痛楚从心中掠过,它们好像住在我的心里,于不经意间飞起来,扬起漫天的樱花雨。 夜里,从远处传来隆隆的鼓声,那是来自古老的羊皮纸上,中土世界的灵魂呼号。 三 一个女孩对我说:“去看霍比特人的小屋,你可不要动圆洞门前的花*。”不等我答话,她又说:“不过除了圆洞门,那里什么都没有。” 我相信女孩的话,霍比特村只是导演彼得·杰克逊选择的电影(《魔戒》《霍比特人》)拍摄外景地,临近小镇玛塔玛塔,离汉密尔顿大约五十公里。 我们决定去访问比尔博的袋底洞。“茶和食品是足够的”,“*后的告别”之际,比尔博的邀请温暖人心。 出城就是牧场。去霍比特人的小屋,就是要经过一个一个的牧场。见到一些苍凉的树,旷野中的树。想知道什么是天地造化,什么是自由自在,来看看这些树吧。它们直指蓝天,细碎的枝叶,精巧得难以描画,又仿佛具有呼风唤雨的能力。我无理由地看着它们发愣,被一种与旷野同在的强大气场折服,这种感觉与森林给我的神秘力量截然不同。 牧场就用这些树还有各种篱笆做分界。茶花篱笆,金银花篱笆,蔷薇花篱笆,伏牛花篱笆。它们太美了,它们并不为了分界出现,而是各负使命,它们的使命就是开花。一切的一切,都是正当好时节,正当好年华。普通的木头篱笆才有提醒大家秩序和分界的责任。 隔着低矮的木头篱笆,我曾与一头牛对视很久,我从未见过如此纯善的眼神。还有什么事能让我不开心呢?空气是热的,蝴蝶上下飞舞,海在不远的地方拍打礁石。 怀卡托的牧场并非一望无际,它高低起伏,似地母的呼吸。 有一些土山,能看得出,它们并非天然,是人力所为,就像我家乡古老的烽火台。土高高地堆上去,在山顶上,立着一块巨石。这些土山和山顶巨石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我猜测原始人一定用它做什么,是巫术还是天书,不得而知。车子只能停在夏尔咖啡馆,再往前就是电影拍摄外景地。我们找人询问,可不可以自己过去看看?回答是否定的。十五分钟一班车,我们得赶紧买票。 一个导游带的团约十五人左右(七十五纽币一个人)。我们这个团有一家韩国人(我从他们彼此的称呼中听出来的,这得益于我看过的韩剧),父母老成持重,一儿两女均二十岁左右,少有的清秀靓丽。其中一个女孩儿,时不时地替那位哥哥拉平衣服上的皱褶,是他的“野蛮女友”无疑。这一家子倒像是从电视剧中走下来的,特别是那两个女孩子,在霍比特人的洞穴门前提水、劈柴,举手投足,无不恰到好处。同行的人都瞅着她们笑,花朵一样的年龄啊。 自从进入电影拍摄外景地,大家都很兴奋,多多少少有些入戏。那个导游说着话就忘了词,她并不掩饰,还慎重声明:“我的思想跑了。”我会心一笑。在这个做白*梦的地方,思想跑了与牛跑了羊跑了有什么两样?*何况是在一个初夏的午后,阳光照得人看不清取景框中的图像,所有的思绪都与模糊的风景融成一片。 在霍比特人聚会的绿龙酒店,有一些道具,或是一件披风,或是一根拐杖。每个人都试图扮演一个角色来拉近自己与霍比特人的距离,其实每个人扮演的都是自己。似乎有一种趋光趋暖的本能,我拿着一大杯姜汁酒,坐在壁炉旁边,嗅着柴*的香气,听木柴噼里啪啦地响,被一种久远的回忆缠绕。我的同伴跟我相反,他的性格中隐藏着躁动与不安。他走出酒店,披上灰袍巫师甘道夫的斗篷,在芦苇丛中整理钓具,他甚至吹起口哨来。 走过石拱桥,走过磨坊,不要贪恋开满野花、晾晒咸鱼的堤岸,正对着水面的那一排霍比特人的洞穴你也不要去(它们还没有对游客开放),你的伙伴们已经走远了,他们已经过了标着“危险”的山路,在靠近山顶的地方,找到了比尔博的袋底洞。 这是一个可以走进去的洞穴。这些年,袋底洞几乎成了新西兰这本书的封面。在《哈比人历险记》里,托尔金说:“这可不是那种又脏又臭又湿,长满了小虫,满是*败气味的洞穴;但是,它也并非是那种空旷多沙、了无生气、没有家具的无聊洞穴。这是个哈比人居住的洞穴,也是舒舒服服的同义词。” 大家都愿意在洞穴门前拍照。我有些疑惑,每一个人进门后都一样,看一眼立即转身。袋底洞不是个舒舒服服、童话一样的地方吗?待我推开门,才知道这里虽然没有小虫,也没有*败气味,但是,它的确是个了无生气、没有家具的无聊洞穴。大小,仅让那扇世界闻名的绿色圆门能够开启。 我想到袋底洞里比尔博*后的落寞伤感是在惠灵顿的摄影棚里拍摄完成的,这里本来就是外景地。导游不失时机,请大家抬头看洞顶的树。她说,洞顶原有一棵树,太小。现在的这棵橡树是从小镇玛塔玛塔附近分段移来(太重)的,树上的三万七千多片绿叶也是人工装上去的,每片叶子都像真的一样,在阳光下透明发亮。 这棵树是袋底洞的象征,叶子也制成了旅游纪念品,我却不太喜欢这个故事。我知道霍比特外景地的建造用了九个月,九个月已经是很长的时间了,它还是不足以让一棵小树长大。这棵橡树的生生死死就不足为怪了。毕竟,袋底洞是霍比特的灵魂,比尔博是用自己的意志主动放弃**魔戒的人。 沿小路下山,下一个景点(真的不喜欢这个词),是*坪上的那棵老松树。它太高了,说是有八十米高,我只能远远地看着它。这棵树是只凤凰,你看它掠地而起的“翅膀”,随时都能飞起来。可是谁知道呢?人们记得它的枝上挂着灯笼,它的周围布满帐篷,比尔博告别夏尔的宴会就在这里举行,这棵树的名字就叫宴会树。 如果真的有不散的宴席,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伤感。眼下的繁花似锦,不散的盛宴,来自人们对霍比特的痴迷。 *坪的另一边,有一根用红黄蓝三色彩带装饰的柱子,柱子的**,挂着一个美丽的花环,这是仲夏柱。二十多年前,在瑞典的仲夏节,我见过仲夏柱。那天空气有些清冷,树枝折断的声音好像还能听得见,我在小树林中采摘野花,编了一个花冠戴在头上,戴了一整天。如果不去计算时间的流逝,现实和记忆都美如梦幻。 夏尔咖啡馆的咖啡只有一个品种,还不是我爱喝的。于是拉着同伴,赶快回汉密尔顿。 回到家,推开厚重的木头门,我突然明白,何必到处寻找,这里才是真正的霍比特人的小屋。 (看到*新消息,导演彼得·杰克逊要为他的朋友们建造一个和电影上一样的袋底洞,“那里的一切都与现实世界无关,他们几个可以生活在梦里”。) 1.旅居札记,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温情、幽默、智慧却又厚重的幸福生活。 2.或风趣或惊艳或沉重的一段段故事,让人动容,让人心驰神往。 3.从南京到“夏尔”,从苦雨弥漫的童年到花香四溢的中年,体悟被时间和距离分割的人生百态。 4.对性灵文字的至真至纯的追求,笔下风光灵动天然、直抵心性。 注重作品的创新价值,注重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期待,是雅俗共赏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