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诗学源流

中西诗学源流
作者: 马永波|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原售价: 99.00
折扣价: 63.40
折扣购买: 中西诗学源流
ISBN: 9787547324950

作者简介

马永波,1964年生,著名诗人、文艺家,文艺学博士后,系英美后现代诗歌的主要译介者与研究者。1986年起发表作品,迄今出版原创和译著70余卷。在英美后现代诗歌、美国生态文学经典的翻译与研究上有开创性贡献,填补了相关空白。

内容简介

第一章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第一节 漫游与归家的辩证法 自从人类的始祖被赶出乐园之后,人类就和自然失 去了联系,失去了与整体、和谐、统一的关联。当天使 的火焰之剑在通往生命树的路上转动,亚当和夏娃必须 以挥洒汗水的耕作来活命,这也就是人类对自然进行利 用与开发的开始,而亚当和夏娃置身于乐园的时候,他 们本是不需要劳动的。劳动,同时意味着异化。我们知 道,现代社会人性异化的一个根本特征,就在于工具理 性和实用智慧的畸形发达,把一切都纳入了数字化、符 码化的运作范畴,不能以数字规范统一编码的事物已经 逐渐被迫消失。仿佛,原先生长在大地上的事物都在一 瞬间被拔出了根,孤零零地漂浮在稀薄的空气中。人和 事物的无根性造成了内心灵性生活的萎缩,人的价值态 度日益丧失,人和自己的灵魂就像身体和衣服一样以不 同的速度奔跑,永远追赶不上彼此。 海德格尔曾经就我们所处的这个科学实证阶段进行 过系统的反思。他认为,科学技术绝不只是一种历史的 社会的现象,它首先是一种世界观,即把人抽象出来作 为一个能思维的主体,而把世界理解成这个思维主体的 认识对象,理解为与人相对立的对象性实在。这种对象 性的世界观使人们把自己的生活世界变成了意欲探究、 利用、占有的图景。当人与世界分离之后,所有属于人 与世界统一体的东西,都成了研究、计算的对象。而当 主体的思维纯然指向外部世界的时候,他自身必然处于 幽冥晦暗之中,这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谓的“世界之夜将 达夜半”。 那么,是反抗人性的异化,力求赋予事物以完整的 秩序;还是承认异化是必然的过程,认同碎片化的能指 游戏?这两种不同的态度成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诗 歌的分野。在城市文明日益显露出致命缺陷,宁静田园 被轰隆隆的大工业所夷平的时候,人类和自然母亲的关 系已经不再和谐统一,而是充满了实用理性所导致的冲 突与矛盾;遭到严重破坏的自然,开始以各种灾难来显 示她对人类的愤怒与惩罚。当征服自然、支配自然的普 遍冲动使人们日益以数学式的、定量的、对象化的方式 看待一切,将一切打上机械的烙印,不断扩大的工业便 像乌云笼罩了往日清新的田野—自然已经终结,人类已 经按照自己的需要将自然完全重新塑造,我们已然置身 于一个后自然的世界里。梭罗曾经说:“如果走上半个 小时,就可以在这个地球表面发现一处从来没有人在那 里住上一年的地方,那里自然也没有政治,因为政治只 不过是抽雪茄的人吐出的烟雾。”可是,现在,即使你 走上半年,也不可能找到这样的地方了。我们至少在现 代社会里已经终结了为我们所界定的自然—与人类社会 相区别的自然。正如美国学者比尔·麦克基本在《自然 的终结》一书中说:“风的意义、太阳的意义、雨的意 义,以至于自然的意义都已经与以往不同。是的,风还 在吹,但是它将不再生自另一个与人世隔离的、非人格 化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