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人民文学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8.10
折扣购买: 谈心:与林青霞一起走过的十八年
ISBN: 9787020171873
金圣华,美国华盛顿大学硕士及巴黎大学博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翻译学荣休讲座教授及荣誉院士,香港翻译学会荣誉会长。主要译作有:《小酒馆的悲歌》《傅雷英法文家书中译》(收编在《傅雷家书》中)《石与影》《彩梦世界》《赵氏孤儿》等;主要著作包括:《傅雷与他的世界》《荣誉的造象》《笑语千山外》《树有千千花》《披着蝶衣的蜜蜂》等。
后记 《谈心——与林青霞一起走过的十八年》一书,于2021年3月开始构思,10月初正式动笔,至2022年2月中全书完稿。这几个月,适逢疫情严峻期间,日日夜夜宅在家中,时间似乎过得特别匆匆,而写作的过程,轻松倒不见得,心情却是愉快的,从来没有一本书的写作过程,可以让我如此全神贯注、专心致志,足以在外界纷扰中寄情忘忧,不问世事。 全书一共二十二篇,刚开始时,资料太多了,有待理出一个头绪,当时脑海中只有一些零星模糊的概念,我曾经列出一些标题篇目,然而,这些标题却是边写边修改的。有些题材,原先以为要重点着墨,结果却轻轻带过;有些以为不必费神详述的,结果却聚焦畅谈。原来,写作是一场无法预知的探险,一踏上征途,前程是风是雨,是晴是阴,完全不可预测,而带领自己的,是一股难以自抑的动力,在疲累时,督促自己不断前行;困顿时,勉励自己不要停步,于是每日坐在书桌前,只要沉下心来,进入状态,所思所感自会由笔端汩汩流出。 写这本书最令人愉悦的地方,就是能够得到书中主人翁全盘的信任和全心的托付。从一开始,青霞就对《谈心》的撰写,予以极大的鼓励与支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本书可以说是我们两人合作的结晶——书名,我们一起设想和决定;内容,每写完一篇,我必定先让当事人过目,而青霞的反馈意见,也产生了使文章不断改进的功效。也许是我们各自专业的训练不同,彼此之间发挥了积极的互补作用。譬如说,由于电影事业多年的历练,青霞最记得清楚的是每篇文章所提及往事中场景的设置、人物的表情、动作的细节等;而我由于毕生从事文字工作的缘故,对交流时谈话的言辞、作品的内容或名家的佳句等,比较难忘。因此,每完成一篇,我们必定会仔细研究,反复讨论,直至所言所述完全符合史实方才罢休。青霞就曾经对我详述《功夫在诗外》一文中,花神春香等众演员如何投入听她讲故事的神态;《“迁想妙得”与饶公》一文中,她如何搀扶老人家的动作;《高桌晚宴与荣誉院士》一文中,她如何走到听众席上鼓励学生的情景;由于她说得生动传神,使我笔下的文字让人读来更富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谈心》最大的特点,就是全书之中,一言一语都有根有据,绝无半点浮夸虚假的成分。 为了资料的正确无误,每一篇文章中提到的年份、人物、事情的来龙去脉等,我都得去仔细核实。我向来没有写日记的习惯,因此,历历往事,就只能凭记忆去追寻了。所幸还有一些纯然记事的小本子,开始写作《谈心》时,我先翻箱倒箧地把这些尘封的本子找出来,一年一年地去查阅,找到了记录的蛛丝马迹,再跟有关各方去确认资料。例如,写《听傅聪演奏》时,必须首先跟他的经纪人刘燕和忘年交陈广琛去查核详情,方才动笔;写《听余光中一席话》时,先得跟潘耀明再三通话,确定了当天的确是“字游网”启用酒会的日子,才敢如实记述。至于有关的照片,更得幕幕思索,步步追寻。如今,再也没有什么张贴整齐的照相本可作为依据了。一切都存盘在手机里,如果不是训练有素或运用自如的熟手,要找出一张心目中依稀记得的旧照,的确比登天还难。例如,那张我和青霞跟饶宗颐的珍贵合照,可真是花了好几个月的功夫遍寻不获,直至全书完成后的某一天,我胡乱划着手机时,才突然发现的,真叫人喜出望外!其他的一些照片,尤其是我和青霞历年来在各种场合拍摄的合照,很多都是由她亲自挑选提供的。另有一些特别珍贵的“历史文献”,如高克毅的卡片、杨绛的题签、饶宗颐的墨宝等,也是她亲自在搬迁后的新居中寻寻觅觅,才得以展现读者眼前。说起来,写这本书,在很多方面都极为顺利,因此,我俩特别感恩,常自觉成书前后,一切“如有天助”! 书稿完成后,为了使全书的内容更加充实,我决定选取六篇文章,放在附录,作为《谈心》的背景资料。这六篇文章涉及我与林青霞相识的缘分,《孔夫子》电影拍摄的缘起和经过,对钢琴诗人傅聪的怀念和追思,对杨绛的崇敬和仰慕,及白先勇细说《红楼梦》和推广《牡丹亭》的贡献,以供有兴趣的读者作为全书的延伸阅读。 几个月来,因为创作这本新书,让青霞和我经常感到兴致勃勃,乐在其中。《谈心》系列我一边写,一边率先在新加坡《联合早报》连载,每个星期一次,因此,每逢周末,就是我们转发文章的开心时刻。我把文章分发给各地好友及学生;青霞则把文章转发给她的广大朋友圈和影迷团“爱林泉”,并要求这些可爱的年轻人即时撰写“读后感”。她收集整理了数十篇文采斐然的“读后感”之后,会马上连夜转发给我,让我也先睹为快。这些年轻的读者中,不乏有才的能人,他们的响应,常常一针见血,说到点子上去!而青霞也曾花费几个钟头逐个回应,写出《谈心》文章读后感的“读后感”,让她的影迷读者暖在心头。为此,特地选辑了多篇精彩内容的片段,另辟《林青霞与爱林泉》一栏,附在书后,以飨读者。青霞说:“爱,是用不完的,原来可以越给越多!”她曾经矢志成为一个“生活艺术家”,如今的她,单凭此语,已然如愿了。 记得在青霞六十七岁的寿宴上,闺蜜施南生曾经对她严下禁令:“不准碰甜食!”青霞趁南生不备,偷吃了一块,南生发现后正色训示说:“可知道,你得永葆美丽,这是你对世界的使命!”好友张叔平在旁欣然认同。的确,永远的林青霞不可不美,她的美,已经成为众人眼里的icon,几乎是一种应尽的社会责任了!然而,如今的青霞,除了姿容出众、丰神绰约之外,早已升华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了。在写作阅读方面,她确信:“学到用时方恨少,终身学习又何妨”;在为人处世方面,她既是“胆大包天”,又是“心细如尘”的“拼命三娘”;在安身立命方面,她深深体会到东坡居士的洒脱豁达:“此心安处是吾乡”,不管身在何处,她都能悠然自得,从心所欲。 在我的心目中,这一只身披蝶衣的蜜蜂,勤勉努力,永不言休,在未来的岁月中,她必定会继续酿蜜,继续缤纷,继续以精彩的作品在文坛发光发亮! 本书即将完稿的时候,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也即是我的本家金耀基教授寄来珍贵的墨宝,题曰:“当下就是永久;曾经就是拥有!”不错,这本为了好友林青霞而写的书《谈心》,就是记述我们相交十八年中,曾经拥有的一切:最好的岁月,最美的时刻,最难忘的记忆!因为我们一起经历过、体验过,才倍感珍惜,才值得书之成文;而我们共处的每时每刻,每个当下,只要内心感恩,细细品尝,就会变得丰盛多姿,永久留存! 2022—2—16 不记得那天是星期几了,应该是个周末,否则我也不会有空。日期倒是记得清清楚楚的,2003年3月8日,妇女节! 车行在飞鹅山道上,路盘旋曲折,因为是外子Alan在开车,缓慢而平稳,也就感到好整以暇;否则,以当时有点好奇紧张的心情,倘若坐上飞车的士,我可能会头晕目眩一阵呢! 不久,我们来到一个大宅门口,核对了门牌号码,按了喇叭,大门缓缓打开了,车子慢慢驶进院子,在屋前停下。这时候,她现身了。迎面而来的是一张含笑的素脸,毫无浓妆艳抹;一身乳白的便装,淡雅、简朴,倒也使人眼前一亮! 这么多年来,我曾经在街上巧遇过林青霞两次:一次是在大会堂看节目,我坐着,她从我面前施施然经过;一次是在皇后大道上,等交通灯转绿过马路,她恰好站在我身边。即使如此,看到传说中的天皇巨星在视线中出现,我也不会不顾礼貌直勾勾盯着她瞧。因此,她真人到底是否跟上镜一样好看,这还是我们第一次打照面。 说起来,我不算是她的影迷,我根本也不是任何人的影迷。再说,她出道的时候,我们这一辈,已经度过了追星的年龄了。《窗外》这部电影宣传得沸沸扬扬时,我正忙于成家立业,哪会有闲工夫去管身外之事?然而,多年来,她那清丽脱俗的容貌不时展现在各种媒体上;她那轰轰烈烈的银幕生涯,也是如雷贯耳,让我时有所闻的。因此,当朋友在电话中提起,林青霞想找个人聊聊有关文学的事,介绍她看些中英文书,不知道我可有时间否,倒是令我产生一些好感和兴趣。我一向很欣赏这样有上进心的人,特别是她现在功成名就,环境优渥,在物质享受方面,可以说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假如她纯然以吃喝玩乐为生活目标,尽可以舒舒服服过日子,何必花时间来读书求进,正如粤语所说,自己“揾苦来辛”? 那天,我走进屋内,放眼一望,的确感到有些诧异。屋子很大,很宽敞,但是完全看不到预期的富丽堂皇或金碧辉煌,家具靠墙而立,疏落有致,几乎都是乳白色的,那么低调,那么沉静,跟主人的谦逊随和,默默呼应。接着,女主人招呼我去参观后院,院子里的格局,更是令人料想不到,既没有中国庭院常见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也没有欧洲宫殿式的花团锦簇、绚烂缤纷,只有碎石小径,柳条木凳,一切依然是那么宁谧平和,简约素淡,使我刹那间想起了京都龙安寺中“枯山水”的石庭景观。对了,就是那种以一沙一石砌出的禅意美感,如此澄明,如此空灵!时间仿佛凝聚在这一庭空间里,使人浑然忘了外界的烦嚣和纷扰。四周有树,很多影影绰绰的大树都伫立在篱墙外,如忠实的侍卫般守护着这一方净土;不见什么花,心如明镜时,原是无须凡花俗卉来点缀的。接着,我们自自然然坐在树荫下、木凳上,无拘无束地聊起天来。 那天到底聊了些什么?事隔十八年后的今天,要追忆起来,已经有点模糊了,只记得我们当时是天南地北,即兴聊天而话题不断的。其实,我们生活的圈子截然不同,年龄也有差距,怎么一打开话匣子就滔滔不绝了呢?到现在我也弄不清楚。也许,因为我原籍浙江,她原籍山东,我们都是在台湾长大的“外省人”,随后又因各自不同的机缘,来到了香港,嫁给了广东人。这些年来,我们都蒙受了香港的种种福泽,因而深深爱上了这个有福地之称的东方之珠。我们谈起父母、兄长、儿女,以及生命中的点点滴滴,当然,也谈到文学与创作。青霞当时显得有点腼腆,她说,闲来喜欢看《心灵鸡汤》那样的书籍,不太看严肃的大块文章。至于写作,那是很遥远的事,不过她也常常会把一些内心的所思所感记下来,写在一张张纸片上,锁在抽屉里。她更提到,曾经有一位香港大学的洋教师教过她英语,两人相处得很好,只是,后来老师回美国去了,她们之间的交往,也就没有了下文。 那天,在树荫下、微风中、鸟鸣声里,我们聊了好久。青霞特别好客,从客厅中的瓶瓶罐罐里,掏出好多从各地送来的小吃,一碟碟放在桌子上,让我尝尝。也许是忙于交谈,美食没有怎么动过,清茶倒是喝了一杯又一杯。我们聊得那么开怀,竟然不觉得时间匆匆过去,一晃眼已经几个钟头了。于是,我们相约以后每个周末一次,我会带些她适合看的中英文章或书籍来探访,在轻松愉快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一起研究交流。 是时候告辞了,我们穿过后院,走进屋子,她一转身拿出一大盒歌帝梵(GODIVA)巧克力,接着,又搬出一大本印刷精美的杂志,我不太记得内容了,似乎是有关温莎公爵夫人珍藏珠宝的,说是要送给我。我知道她待客有道,这么殷切,也是因为我事前声明,从来没有上门兼差的经验,这次破例,是为了交个朋友,绝不收费! “东西太重了,我先替你拿着!”毫无架子的大美人体贴地说,一把将礼物拽了过去,提在手上,另一只手挽着我,送我到前来接我回家的车边,跟Alan礼貌地打个招呼。就这样,结束了第一次的会晤。 这以后,我们又相聚了几次,记得我曾带上耳熟能详的欧·亨利短篇小说,如《麦琪的礼物》《最后的常春藤叶》等跟她一起欣赏。正当一切渐上轨道的时候,香港爆发“非典”疫情,青霞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匆匆离港避疫去了。于是,我们这段刚刚萌芽的情谊,也就在无法预料、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戛然而止了! 2021—10—3 1. 白先勇、林青霞作序推荐。 2. 四色精装全彩印刷,从影坛巨星到文坛作家,以人文视角贴身讲述林青霞跨界转身背后的故事。 3. 圣华以人文的视角,贴心地书写我与她在一起的生活点点滴滴,阅读她的文字让我感觉温暖舒适,励志得来又有幽默感,真实得仿佛身历其境,像是看别人的故事,忘了我是谁。突然又想起,那是我,是我的一面镜子,于是我天天期待这面镜子的出现。 4. 林青霞与杨绛、季羡林、白先勇、余光中等大师的过从往来,在生动有趣的故事里领略一代大家的文学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