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59.00
折扣价: 38.40
折扣购买: 让一切如你所愿(如何在任何情况下拥有控制力和影响力)
ISBN: 9787521727906
大卫·J. 利伯曼是一位人类行为领域的国际专家,他的著作已被翻译成了11国语言。利伯曼博士是神经动态分析法(一种开创性的短期心理疗法)的创始人。他的研究成果已为多个领域带来了突破性进展,并被超过25个国家的政府、企业和专业人士所采用。他也是广受欢迎的演讲者、讲师和顾问。作为一名客座专家,频繁出现在各个电视和广播节目中,比如,《今日秀》、《观点》脱口秀、《蒙特尔·威廉姆斯秀》和A&E节目等。作为享誉全球的畅销书作家,他的作品已经在全球累计售出了300多万册。
第1章 让所有人都喜欢你、爱你, 或觉得你很棒! 在本章中,你会发现一些能影响别人对你的关注程度的心理因素。你将发现,让别人喜欢你(或者不喜欢你)其实是一件多么容易的事。只需采取某个根据人性设计的简单策略,你就能轻而易举地让别人信任你、与你建立天长地久的友谊,或者得到浪漫的爱情。但有一点必须明确:这种做法并不是通过操控别人来让别人喜欢你。相反,你需要做的是协调运用多种心理学原理和方法,如此才能激发自然而然的化学反应。 那么,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既然我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激发一种自然而然的化学反应,那么我为什么还需要这些小策略呢?有的本来就有,没有的本来就没有,这样才合乎逻辑,不是吗?”这样想貌似没什么错,但下面我们来解释一下为什么你仍然需要这些策略。 寻求归属感、结交朋友、关爱别人——这些都是我们作为人类的本性使然。但有的时候,让一个人放下姿态、“暴露”他真正的自我和真实的情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多数人渴望去喜欢、去爱、去与人建立良好关系,但他们害怕。总有什么东西在阻碍着他们表露出这些与生俱来的渴望:害怕遭到拒绝、脆弱、自负、嫉妒——在阻碍我们伸出手、与人沟通的各种混杂的情绪、态度和观念中,这些只是其中的几种而已。而心理学策略所发挥的作用,仅仅是影响一个人的自然状态,让这种本真状态“显现”出来而已。当我们去付出、去爱、去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们感到很快乐,这是一种本能。所以,运用心理策略并不是给别人洗脑,并不是让别人无条件地听从你、服从你,而是让他人深埋在内心深处的种种渴望浮出水面。 在本章中,我们介绍的心理策略将覆盖各个层面的人际关系。而所有人际关系的核心,就是相互喜欢。没有一个人会被自己不喜欢或不尊重的人吸引(哪怕只是被吸引短短的一分钟)。因此,对于下面即将谈到的这些战略战术,尽管它们被细分成了一条条具体的策略,但我们完全可以,并且应该对其加以综合运用。最重要的是,本章第1节“让大家都喜欢你……每时每刻”不仅是这一章的基础,也是贯穿全书各个章节的主线。下文中我们还会进一步阐述它的重要性。 01 让大家都喜欢你……每时每刻 究竟是哪些难以捉摸的品质和特点能唤起友爱和喜爱之情?你马上就会发现,这些品质和特点一点儿都不难以捉摸。事实上,一个简单的公式就足以概括一切奥秘,这个公式能帮助你和任何人之间产生自然而然的化学反应。 我们是否喜欢一个人,实际上是建立在一系列几乎无意识的严密过程之上的,而并非偶然。但我们对这一过程是意识不到的,因此这一过程看起来仿佛并没有什么条理或逻辑可循。这真是大错特错。下文中,我将完整列出并详细探讨九大心理学定律和现象,它们能影响、左右甚至改变别人对你的印象,从而让任何人都喜欢上你。 另外,不要忘了,已有研究表明:喜欢一个人会影响我们对他(或她)所拥有的外在魅力的判断。反过来,我们也会更加喜欢那些在我们眼中更具吸引力的人。因此,本节和下一节的内容是密切相关的,可以作为整体策略的一部分加以运用。 联想定律 在后续的章节中,我们将更详细地讨论联想定律,但联想定律在本节中极为适用。简而言之,如果你让自己与某种会让对方感觉愉悦的“刺激物”绑定出现,那么对方就会把你和这种愉快的情绪联系在一起。举例来说,研究证实,如果你正在计划一次休假,那么你很容易就会把这种愉悦的心情和当时恰好出现在你身边的人联系在一起,无论那个人是谁。而且在此之后,你还会更加喜欢那个人。与之相反,相关研究向我们表明,在你胃痛的时候恰好出现在你身边的人,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那个痛苦情境的受害者,换句话说,你很可能会对那个人没有理由地失去好感。当然,对方是否喜欢你,并非只受“你是否和令对方感觉愉悦的刺激物同时出现”这一点影响,但该因素的确会影响对方的判断,使对方对你产生或好或坏的强烈感情。 所以,如果你希望某人喜欢你,不如试着在他高兴,或者正为了什么事兴奋的时候去和他说话。这样的话,对方就会把这些正面的情绪和你绑定、联系在一起,从而对你产生好感。 要点提示 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心情不错,一般很容易。但如果你有点儿拿不准,那就试着看看他的脸吧: · 如果他心情不错,那么他在和你打招呼时很可能是满脸笑容、睁大眼睛的。如果他向你致意时只是动动嘴唇、挤出一点儿笑容,而不是整张脸绽放笑容,那么这就是一个“强挤出来的礼貌性的微笑”,通常反映出此人当时心情不佳。 ·眼神接触也能明确地表明情绪。在我们心情不错时,我们会和别人进行更多的眼神交流。相反,当我们心情不佳时,我们似乎会更多地低着脑袋,目光游移,尽量不去看正在和我们说话的人。 反复接触 有一句被广泛认可的谚语是这样说的:“过分亲密就会有所侮慢。”但有趣的是,这不是真的,事实恰恰相反。无数研究证明,你和他人互动得越多,对方就越喜欢你。 根据莫兰和扎荣茨的研究,如果让人们反复接触某一刺激物——在我们讨论的情况中是反复接触某一个人,那么人们对该刺激物的欣赏和喜爱程度就会增强(前提是初始印象不是负面的)。这一原理适用于一切对象——一个人、一个地方甚至一个产品:曝光率越高,其造成的影响越积极、正面。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产品广告只呈现产品的图片或名称,而不会费力提及它的特性或使用这种产品有什么好处。因为商家无须详细告诉我们这一产品有多棒,只需提醒我们注意到它就够了。单凭反复曝光这一点就能达成增加销售量、拉到更多选票的目的,这就是为何广告商和政客们会频繁利用这一效应的原因。在人类行为中,反复曝光这一因素的影响极为深远。有多项研究表明:即便是字母表中某个在我们自己的名字中出现的字母,也会比没有在我们的名字中出现的字母对我们更有吸引力。 换句话说,只需更频繁地出现在对方眼前,就能增加你在对方心目中的分量。有时,我们会犯下这样的错误:我们试图让自己显得神神秘秘、冷淡疏远或不易接近,但这样一来,我们就减少了与对方互动的次数。很多研究都表明,我们会和那些和我们走得最近的人交朋友,并且会很容易越来越喜欢他们,因为我们和他们的互动更多。(顺便说一下,你无须担心这种做法是否会违背稀缺定律这个问题,除非你希望对方被你吸引,迷恋上你!因为喜欢和迷恋遵循着不同的范式。关于稀缺定律,我们还会在本章后文了解更多。) 相互喜欢 无数研究(还有常识)告诉我们,我们更倾向于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当我们发现,对方对我们有好感时,我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现对方变得更加讨人喜欢了。因此,你需要让你的“目标”知道你喜欢他、尊重他,前提是你的确如此。 要点提示 如果他真的一点都不喜欢我怎么办?奇怪的是,已有多项研究证明:如果某个人一开始并不喜欢你,后来才逐渐改变想法,喜欢上了你,那么最后他会比从一开始就喜欢你的人更喜欢你。记住,如果你和对方的关系本来并不是特别好,那么一定不要突 然来个180°大转弯,直接把对方当成你最好的朋友来相处。已有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循序渐进地增加好感,比立刻与某个人成为好朋友更加可靠。因此,不要让自己突然成为对方的头号粉丝。把握好“互相喜欢”这一原则,渐渐地让对方知 道,你喜欢他。 相似度 差异越大,吸引力越大——这一观点并不正确。实际上,我们更喜欢那些和我们比较相似、有共同兴趣的人。我们也许会觉得那些和我们很不一样的人很有趣,但实际上,相似度和共性才是人与人相互喜欢的基础。要知道,物以类聚。因此,当你和对方聊天时,不妨聊聊你们两人都喜欢的事物,还有你们的共同之处。 还有一个与此类似的法则,被称为“战友定律”。一般来说,那些共同经历过足以改变人生轨迹的重要事件的人,更容易成为感情深厚的患难之交。比如一起打过仗的士兵、一起在兄弟会中宣誓过的朋友——这些曾经共患难的朋友,通常会缔结牢不可破的情谊。此外,如果双方并没有真正共同经历过什么大事,但都有过类似的经历,那么这一点也会让他们一见如故,成为知己好友。因为类似的经历同样能够充当感情的纽带。正因如此,两个素昧平生但有过相似经历的人,无论是得过同一种疾病,还是买彩票时都中过大奖,都很容易在短时间内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友。正是“她理解我”这样的想法,让经历相似的两人对彼此产生了温暖的情愫。这一切都可以归结到一点:我们都希望被人理解。那个影响人生的重大事件很可能在塑造今天的她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因此,经历相似的人,能真正“知道并理解”对方是怎样一个人。 你让她感觉如何 别人对你是什么样的感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让她对自己产生了什么样的感觉。也许你会花上一整天的时间尝试各种方法让她喜欢你、对你产生好感,但最重要的其实是:当她在你身旁时,你给她带来了什么感觉。你否曾经注意到,当你和习惯赞美别人、真诚和蔼、温暖热情的人相处时,这种感觉是多么美好。相反,你有没有想过,待在一个喜欢挑刺、看一切都不顺眼的人身边哪怕仅仅5分钟,会有多么让人厌烦!与这样的人相处会让你感觉到生命力的严重消耗。所以,成为一个让别人感觉舒服的人会让别人觉得你值得喜欢。 步调一致 步调一致能带来信任,在你和对方之间架起一座心灵相通的桥梁。当两个人步调一致时,双方之间的交谈就更容易变得积极、令人舒适。我们倾向于喜欢那些和我们兴趣一致的人,同样,我们也会不知不觉地喜欢上那些行为表现和我们一致的人。这意味着,当某人打手势的动作和我们如出一辙,或者说话时爱用的语词和我们一模一样时,我们就很可能会对他产生好感。在本书的各个章节中,我还将提到更多关于如何保持步调一致的细节。在此处,我只简单介绍两个与对方保持步调一致的有效诀窍: ·模仿对方的姿势和动作:比如,如果对方把手插在口袋中,你就学着也把手插在自己的口袋中。如果对方打了一个手势,那么片刻之后,你不妨也随意地打出这个手势,但注意不要模仿得太明显。 ·模仿对方说话的方式:试着跟上对方的语速。如果对方的语气缓慢、放松,那么你也可以试着这样说话。如果对方说话语速很快,那你也不妨说快一些。 让对方给你帮忙 关于人性的研究告诉我们,人们在伤害了他人之后往往会更容易讨厌对方。请注意:我并没有说我们会伤害那些我们不喜欢的人,尽管有的时候我们的确会这样做。重点是,当我们伤害别人时,无论是有心还是无意,我们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更加讨厌对方。从心理学来说,这种倾向的内在原因是减少行动与认知之间的不和谐。(根据认知失调理论,当我们采取某些与我们的自我认知不一致的行为时,我们会感到忐忑不安。因此,为了减少这样的内心矛盾,我们会给自己的行为找到一些合理的理由,以使我们的行为和自我认知能够保持一致。)当我们有意无意地伤害别人时,我们的内心会产生矛盾:“我为什么这样对待此人?”然后我们给自己找到的合理理由很可能是:“一定是因为我并不喜欢他,这都是他咎由自取。不然,我不就是一个坏家伙或者一个冷漠的人了吗?这不可能。”同样,这一认知失调理论也适用于相反的情况。在我们为对方做了什么好事之后,我们就会变得更加喜欢对方。如果我们帮了谁的忙,我们就很可能对那个人产生更正面的情感。 因此。如果你能找到机会让他人帮你一个小忙,那么这件事就很可能让他对你产生一定的好感。我们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在试着让对方喜欢我们的时候,我们会想方设法为对方办事。他也许会感激你的好心,觉得你是一个好人,但这样做并不会让他更喜欢你,即便在他眼中你可能是一个值得喜欢的人。你需要的是让他对你产生好感,而不是让他相信你是一个好人。让他为你做事、给你帮忙,而不是你为他做事、给他帮忙,这样才行得通。 他只是个凡人 亲眼看到你仰慕的人做了件愚蠢的事,会让你更喜欢对方。和大众的普遍观念不同,为自己打造一个完美、自信的形象,并不会让你得到你想要的结果,换句话说,这种做法很难让你更受人喜欢,或赢得他人更多的好感。如果你希望成为一个更讨人喜欢的人,不妨做一点儿会让自己尴尬的事,然后再自嘲一番。不要强行忽略你做过的尴尬事,或假装这样的事并没有发生过。自贬自嘲式的幽默,是讨人欢心的好办法。 如果你向别人展示出你并没有太把自己当回事,对方就会感觉你很好接触,并且希望能与你更经常地待在一起。没人喜欢爱炫耀和爱卖弄的人,也没人喜欢太自我、过分重视自己的形象,且不得不为此假装自己很完美的人。我们更喜欢那些不会只关注自己的人,并且更容易受到这类人的吸引。让别人看到你完全可以调侃自己,会让你立刻变得容易接近、讨人喜欢。这一点和我们通常的认知背道而驰。我们总是试图表现出自己“很酷” “很重要”,但这样做往往会让别人觉得我们太把自己当回事了,这种“虚假的自信心”很可能会给他人留下坏印象。 人性的这个方面会让很多人深感困惑。没错,事实上,我们的确喜欢那些自信的人,我们更容易被自信满满的人吸引。但我们也知道,自信的人很清楚自己没有必要让全世界都知道他有多了不起。他会让世界上的其他人自己去发现这一点。所以,那些喜欢自吹自擂、自大傲慢的人,往往都是一些自卑的人,我们会出自本能地对他们丧失兴趣,认为他们缺乏吸引力。自信的人、有安全感的人,更倾向于嘲笑自己的错误。因为他不怕别人知道他也是个凡人。所以,这两者并不是矛盾的。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就等于在向全世界宣告:我们充满自信。 积极的态度 正如我们之前谈到的,我们喜欢那些和我们相似的人。但这一法则有一个例外:没人喜欢和一个喜怒无常、常气、悲观消极的人在一起。我们都会寻觅、喜欢并仰慕那些积极乐观的人。为什 么?因为那是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的特质。看到别人身上拥有这样一种令人向往的精神状态,会让我们更加喜欢他们。的确有一些人会觉得那些每天笑着醒来、一醒来就很开心的人让人讨厌,也许你就认识这样的人。然而事实是,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总是会被那样的态度、那样的人吸引。试着想象一下你无法忍受与其共处的人,他们很可能是这样的:抱怨不休,总是在生谁的气,什么都爱挑刺,看什么都不顺眼。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会帮助你成为一个“人气王”,像一块磁铁一样对别人充满吸引力,并能让所有人都喜欢你。 但是等一下!难道就没有因为同病相怜而成为朋友的情况吗?当然有。苦闷的人的确更喜欢与那些和他们一样对生活不满的人待在一起。但同病相怜本身并不会让他们更加喜欢彼此。觉得自己惨兮兮的人享受得到来自同样痛苦的灵魂的同情,并习惯于和他们一起抱怨生活。可一旦他在某一天心情变好,他就会立刻抛弃那些让人厌烦的、自带“毒性”的家伙。是的,他会从那些和他一样感觉糟糕的人那里寻求安慰,而一旦他不再有这样糟糕的感觉,他就会立即和对方分道扬镳。这正是因为他从来都没有真正喜欢过对方(至少是从没喜欢过他们的这一不幸的共同点),他只是喜欢别人和他分享倒霉事。 策略回顾 尽量增加和对方相处的时间,因为熟悉能增进好感,而躲避只会起反作用! 当你想和对方交谈时,试着实践联想定律,在对方心情不错时与之交谈。聊聊你们的共同兴趣或共同经历,试着多听少说。 实践相互喜欢的定律,如果你因为什么事情而尊重或仰慕他,请务必让他知道。 让他帮你一个小忙,但前提是确保这种帮助不是出于义务或责任感。这种做法会触发一种无意识的动机,促使对方更喜欢你。 尝试模仿对方的手势、语速和说话方式,达成步调一致,形成默契,在你们二人之间架起一座心灵的桥梁。 我们总是会被自信的人吸引。通过自嘲、不把自己太当回事的态度展现你的自信。 让对方对自己感觉良好。做一个懂得赞美别人、真诚和 蔼、温暖热情的人。 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我们会被那些对生活和生命充满热情和喜悦的人吸引。 请参阅下一节,“让别人觉得你的魅力不可阻挡”,因为我们会更喜欢那些我们觉得更有吸引力的人——无论对方是同性还是异性。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简单、轻松一些,那么本书能够让你做到这些:在你的每个人生阶段中,都知道如何避免被人利用、任人摆布;可以用三言两语化解一次唇枪舌战;懂得如何影响、推动别人,使他们跟着你的思路走;在短时间内改变别人对你的看法,做到左右逢源、八面玲珑。简而言之,本书中你将学到,如何应用这些神奇的心理学策略,在你人生的各个领域中大获全胜,从而拥有轻松自如的人生。